未来我国在股东瑕疵出资事由方面规定股东除名的立法选择和司法实践

时间:2022-09-16 08:52:03

未来我国在股东瑕疵出资事由方面规定股东除名的立法选择和司法实践

摘 要: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出资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公司法和司法实践最为关注的问题,因为其不仅关系到公司资本的形成,更是公司信用的基础保障。对于兼具人合性和资合性双重性质的有限责任公司而言,当股东之间、股东和公司之间的信任由于股东出资瑕疵等问题丧失时,如果使瑕疵出资股东继续留在公司不但会危及到其他股东利益和公司的长远发展,甚至会侵害到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在股东瑕疵出资等事由下建立完善的股东退出机制尤为重要。纵观当今国内外立法,股东退出机制仍旧集中在主动退出领域,然而,以股东除名制度为代表的股东被动退出机制一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和优越性。我国《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首次间接承认这一制度在有限责任公司中的适用,但是司法解释具体如何适用及今后立法选择还值得商榷。

关键字:股东除名 瑕疵出资

绪论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十八条①的出台,彰显着在瑕疵出资和抽逃出资这类严重侵害股东和公司权益的行为方面引入股东除名制度,无疑是我国未来的立法倾向。然而这不得不又引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有了理论和立法倾向的支撑的情况下,究竟是通过任意性规定赋予公司章程高度自治的权力,还是公司法直接通过强制性规定明确此类除名事由和表决程序以及退出途径,这无疑是一场利益各方的博弈。它不同于可以通过完全意思自治规定的意定除名事由(例如股东健康状况,职业资格等)以及可以完全通过法律强制规定的法定除名事由(例如违法犯罪)等相对简单、争议不大的事由,倘若通过任意性规定把确立瑕疵出资等此类事由和表决程序等一系列问题的权力都交给公司章程自治,或许会造成大股东滥用权力来损害中小股东利益,从而达到绝对控制公司的目的,恐有对中小股东不公之嫌,因为股东除名制度毕竟是一种非基于当事股东意愿的被动退出机制;倘若交由公司法强制性规定法定股东除名事由和严格的表决程序以及除名后果,却又可能违背公司意思自治的精神,因为毕竟有限责任公司是兼具人合与资合性质的组织,股东之间的信任基础也是维系公司运作的有力保证,在并未有具体情况表明这种基础已丧失的情况下就通过立法强制规定,也颇有不妥。

笔者拟通过除名条件、除名程序、退出途径三个方面来探讨最适合我国国情和市场发展需要的模式。

一、除名条件

目前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实践都倾向于通过立法把股东瑕疵出资等此类事由直接规定为法定事由,在我国未来立法实践中,笔者也倾向于这种观点,因为瑕疵出资是基于股东自身行为的事由,它不同于出于股东人身(例如衰老、健康等)事由是简单而且易于确定的,此种基于股东行为的事由如果完全交由公司章程自行规定,可能会出现大股东联合起来修改公司章程,随意变更瑕疵出资时除名事由的认定,从而排除其他股东,达到控制公司股东结构的目的。

但同时,股东除名权的行使其实也是公司自治的体现,在法律规定的瑕疵出资除名事由下,或许不同公司有不同的自己更好的处理模式和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允许公司通过公司章程列举排除某些情况下的除名权使用,因为法律不可能穷尽股东瑕疵出资的情况,而且并不是所有瑕疵出资事由都达到了"重大事由"的标准,公司法立法可以提供一个更为严格的标准,同时,赋予公司章程自治的权力,允许对股东除名权的行使进行列举式排除适用。这样刚柔相济,既避免了完全赋予公司章程自治权从而可能侵犯中小股东利益,又避免了法律过于刚硬,和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相冲突。

在确定此类事由应由法律直接规定,公司章程可以变通排除后,要对瑕疵出资的股东进行除名还必须有更为具体的要求。

(一)除名权行使主体

除名权的行使是基于公司契约,笔者认为,此类事由下除名权行使主体应当包括其他合法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公司,而不应包括公司债权人等公司外部的人员。根据合同相对性,除名权的行使主体应当是契约相对方,及其他股东和公司。此外,除名股东应该由股东提请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大会作出决议方可取消其股东资格。

(二)被除名股东的主观过错

由于被除名的股东是由于瑕疵出资导致严重危害到公司和其他股东利益,或者导致与公司和其他股东之间信赖利益的丧失,因此,基于资合与人合的双重考虑,笔者认为对于被除名股东的主观心态应分情况进行立法设计。

1.瑕疵出资直接严重危害到公司存续或其他股东及债权人重大利益,此时不要求拟除名股东要有主观过错。

2.瑕疵出资并未严重危害公司和其他股东利益,此时要求拟除名股东有过错,例如故意出资不实、抽逃出资、经催告仍不履行出资义务等情形。

3.合理催告期限和催告程序

股东瑕疵出资的主观心态很重要,同时各种客观原因也可能造成股东的瑕疵出资,如果瑕疵出资事由一发生便启动除名程序,就违背了给予公司人合性的"股东之间信任基础已经丧失无法存续"这一前提条件,因此,在除名事由发生后,公司法立法或者公司章程约定一定的催告期限和催告程序是尤其重要的,正如《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十八条"经公司催告缴纳或者返还,其在合理期间内仍未缴纳或者返还出资,公司以股东会决议解除该股东的股东资格"所述,公司在合理期间内催告缴纳或者返还是法院认可股东会决议解除股东资格的效力的前提条件。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在今后立法和司法解释中,应明确规定或者要求公司章程约定在除名事由发生后,进行除名程序前应给予瑕疵出资股东的合理缴纳和返还出资期限,只有在合理期限届满后仍未返还和缴纳,我们才能确定股东之间信任基础已经丧失。

二、除名程序

各国立法和实践中除名程序一般有两种,股东会决议方式和请求法院宣告除名方式,笔者认为,在今后我国立法实践中,也应同时纳入这两种方式,相互协调使用,以股东会表决程序为主要方式,同时赋予相关股东请求司法救济的权利,通过法院对具体案件和股东决议进行司法审查,以确保股东除名这一重大决定的严谨,力求给相关股东和公司造成最小的损失。

(一)股东会表决

由于股东除名制度是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的体现,并且给予公司契约理论,要开除股东应当由契约当事人共同决定。着眼于我国司法实践,《公司法》司法解释(三)对于瑕疵出资股东除名效力认可规定的前提也是通过股东会决议。

1.表决方式

笔者认为,除名权的决议应该采用"一人一票"原则,即每个股东都平等的享有一个表决权,因为对股东除名是对股东的身份资格的处分,是与公司的人合性密切相关的,是因被除名股东破坏了人合基础,破坏了股东之间的信赖关系,而不是与资本相联系的,故笔者认为采取"一人一票"较为合理。

2.通过比例

笔者认为,关系股东的身份资格的处分应当是重大事项,尤其是在瑕疵出资领域,对于股东的除名甚至会引起公司的减资,因此应当慎重对待,如笔者认为,应采用"严格多数决"的标准,及全体股东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可,同时,被除名股东不可参加投票。

(二)请求法院

在股东会表决后,由于需要一系列股东退出途径使被除名股东的股权得以转让或注销,但是公司没有强制履行权,在被除名股东不按照规定办理相关手续时,其他股东可以股东或者公司名义请求法院强制执行。同时,被除名股东对于决议不服或者对决议效力有异议时,也应当赋予其请求法院司法审查的权利。

三、股东退出途径

在通过除名程序决定要对当事股东除名后,公司和股东,股东和股东之间所遗留的一系列法律关系必须通过具体的途径得以消灭。股东资格灭失,相应的权利也归于灭失,最重要的便是股权的变动。对于由于瑕疵出资等此类事由而遭到除名的股东,更需要面临这个问题,除了完全未出资这种情况外,对于之前的相应出资,他同样享有相应股权,因此,为了把其排除出公司,解除其与公司的法律关系,必然要通过相应途径使其丧失所持有的全部股权。

(一)股权转让

在立法实践中,公司法及司法解释应当明确规定股东除名后的股权转让方式和期限,以及在股权无人受让时的具体措施,例如股权应当全部转让以达到除名的实质效果,具体可以借鉴现行公司法上关于股权转让的规定,并同时允许公司章程在自治范围内进行变通。

(二)强制回购

一般来说,强制回购应当作为股权转让的补充性方式,在无人受让被除名股东的股权时方得适用,这是为了维持公司资本,从而保障公司、股东及债权人的利益。笔者认为,我国在今后立法时应当明确规定股东除名后强制回购的适用条件,只有在股权转让不能完全取消股东资格的情况下方得适用。

(三)股份强制注销

股份强制注销是未征得相应股东的同意或违背其意愿,强制注销其持有的公司股份,并向该股东支付合理补偿,被注销的股份归于消灭的制度。②从该项制度产生的历史看,股份注销最初是作为变更资本关系的工具,并不在于变动公司成员的构成。而发展到今天,精确地界定股份强制注销的事由已经成为控制公司股东结构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注销将终止公司和股东成员之间的法律关系,所以它是将不受欢迎的股东开除出公司的重要手段。

我国《公司法》授权公司章程可以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另行规定,这就为公司章程在股权转让的场合下设定股份强制注销这种补充情况留下了空间。在瑕疵出资等事由下,违反出资义务的股东甚至有可能完全未实际出资,这时股权转让和强制回购根本无法实现对股东资格的消灭,这种情况下,强制注销其账面上的股份,使公司得到及时减资,是维护公司和其他股东最大利益和把违约股东开除出公司的有效手段。因此,笔者认为,应当把此种途径纳入今后立法和实践,来弥补股权转让和强制回购的不足,同时,其适用需要更严格的条件,即只有在瑕疵出资股东完全未出资或抽逃全部出资时方得适用。

四、其他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在通过以上三个途径进行除名时,不得违反资本维持原则,我国之所以至今未规定股东除名制度,正是因为担心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违背 "资本维持原则"以及这一原则所反映出的资本信用理念。开除股东可能会造成公司回购自己的股份,公司资本的减少,甚至不能排除有这样的可能,公司为了达到减资的目的,与某股东串通将其"除名"。③因此,在通过上述出名途径进行股东除名时,法律还必须通过明确规定加以限制。例如德国法规定:"股份收买请求权,不得有违资本维持之规定,亦即公司支付股份收买之价金,必须使用资本总额以外之财产,不得因为收买股份,致使公司发生结算赤字始可……若公司对股东收买股份,有违背资本维持原则者,因为违反法定强制规定,该决议应为无效,因此,除名之诉的形成效力亦未发生,股东仍然是公司的股东,其股东身份依然存在。"④此规定虽然过于严格,未考虑到股份强制注销这种变通规定,但是其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因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立法中可以适当放宽资本维持原则的限制,原则上允许公司以公司资本以外的可自由支配的资产回购自身的股份,然后对于不同途径下的股东除名进行分类分情况规定:

(1)通过股权转让这一途径进行股东除名时,只要经过股东会同意,并且有其他股东或公司以外的人愿意受让股权,就可以无需对股份数额进行限制,直到被除名股东手中实有股份全部转让为止;

(2)通过股权强制回购这一途径进行股东除名时,应满足资本维持原则,即公司收买除名股东的股份后,其净资产额应该高于其资本总额,并且回购的股份必须在一定期限内奖励或者转让给其他员工或股东;

(3)通过股份强制注销这一途径进行股东除名时,公司法及司法解释应当规定把这种途径作为最后手段,应在穷尽前两种手段的情况下,例如股东严重出资不实甚至没有出资,只能通过注销股份达到除名目的时,方可使用此种途径,并且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办理减资手续,及时通知债权人和利益相关人,同时要赋予法官司法审查权,审查是否穷尽前两种手段。

结论

有限责任公司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其固有的相对封闭性,股东之间基于出资问题而产生的信赖关系往往由于出资问题受到动摇。由于有限责任公司兼具资合性与人合性的的特征,使得对于公司僵局的救济有很大的争议。目前世界各国立法更多地倾向于保护其资合性,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股东之间相互要求越来越高,成立和发展一个公司往往更多的要考虑股东之间的契合,并不仅仅单靠资产来维持,在这种情况下,当股东之间信任基础出现动摇甚至丧失时,仍旧把"离心股东"留在公司无论是对公司还是对其他股东都是有害而无利的,因此,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制度的引入是大势所趋。

在我国《公司法》尚未立法引入该制度的情况下在司法解释(三)中首先承认瑕疵出资等此类事由下的股东除名效力,可见此类事由在整个股东除名事由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有着明显立法倾向和司法实践需求的情况下,讨论我国今后立法的模式选择和司法实践的具体操作有着重要意义。

法律的修改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股东除名制度提上公司法修改议程也许尚需时日,但是立法解释的功能亦不容忽视,有了司法解释(三)作为开端,笔者相信,我国公司法在这一块上的立法一定会日趋完善。

注释:

①《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十八条:"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未履行出资义务或者抽逃全部出资,经公司催告缴纳或者返还,其在合理期间内仍未缴纳或者返还出资,公司以股东会决议解除该股东的股东资格,该股东请求确认该解除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在前款规定的情形下,人民法院在判决时应当释明,公司应当及时办理法定减资程序或者由其他股东或者第三人缴纳相应的出资。在办理法定减资程序或者其他股东或者第三人缴纳相应的出资之前,公司债权人依照本规定第十三条或者第十四条请求相关当事人承担相应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②王东光著:《股东退出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第161页。

③张明昕:《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事由的确定》,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0年。

④BGHZ9, 157(173);RGZ 142,290; RGZ 150,28. 转引自齐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权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7年。

作者简介:杜芸逸,女,学校:中国政法大学,学院:法律硕士学院,年级:2012级,学历:硕士研究生,专业:法硕(法学)不区分专业。

上一篇:论独立规定小额诉讼程序之必要性 下一篇:制约我国私人侦探合法化的因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