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反生产行为的成因研究

时间:2022-08-03 06:33:31

企业员工反生产行为的成因研究

摘 要:员工的反生产行为对企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已经成为各企业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对反生产行为的概念内涵、成因进行梳理研究,并提出预防和控制对策,为解决企业内的反生产行为提供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反生产行为;影响因素;个体差异;情景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背景下,企业不仅面临着外部竞争的压力,而且需要应对更加复杂的员工行为管理问题。其中,反生产行为(Counter Productive Work Behavior,简称CWB)管理成为目前组织行为管理所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研究者很早就发现,反生产行为对组织危害巨大,仅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60亿至2000亿美元,有30%的企业倒闭是由员工的反生产行为所导致的。在网络时代,反生产行为具有自内向外扩散的"涟漪效应",其消极后果已经到了企业无法忽视和回避的地步。员工在工作场所中的反生产行为(如撒谎、缺勤、破坏、攻击、偷窃和贪污等)及其管理,已经演变为世界各国企业共同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员工反生产行为的概念内涵

对于反生产行为概念内涵的理解,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Mangione和Quinn(1975)第一次提出有关工作场所反生产行为的概念,认为他是一种雇员不作力的表现,一种与雇员创造利润的工作表现相对的破坏资方利益的行为,譬如:故意破坏雇主的工具。

Spector和Fox(2005)认为反生产行为是伤害组织和组织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其中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顾客和员工等。

Sackett和Devore(2001)则认为员工任何有意违背所在组织合法利益的行为都是反生产行为,并提出了三条判断标准:(1)无论行为是否造成恶劣后果,只要该行为是有意为之;(2)该行为可以预见带来伤害,但未必一定招致恶劣后果;(3)此行为对组织合法利益的潜在伤害要大于其对组织带来的潜在利益。

虽然学者们对反生产行为的概念众说纷纭,但从以上表述中可以总结出反生产行为的内涵:第一,行为主体。反生产行为的行为主体是员工。第二,行为客体。反生产行为的行为客体不单是指组织本身,还包括组织成员;不仅仅是有形财产,还可以是组织成员的名誉、组织品牌和企业公众形象等无形资产。第三,行为性质。首先,在行为的意识水平上,反生产行为是组织成员有意采取的,是其故意的、自主决定的行为。其次,对组织的规范而言,反生产行为不仅是指违反组织正式或非正式规范的行为。无论组织规章制度是否明文规定,也不论组织成员主观感知到该行为的严重性、危害性、可接受性如何,只要某行为客观上给组织带来有形与无形的消极影响,它就属于反生产行为。第四,行为结果。反生产行为在客观上给组织成员、组织的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带来了消极影响。

二、企业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前因变量

Martinko,Gundlaeh和Douglas(2002)提出了一个关于反生产行为研究的整合理论,他们将影响反生产行为的因素分为两类,分别是个体差异和情景因素。

(一)个体差异

1、个体因素

主要指参与反生产者个人差异方面的共有特征,包括人格特征、态度、工作满意、情绪等因素.通过学者们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宜人性能够较好地预测员工的离职行为;同时,责任意识能够预测越轨行为和离职,情绪稳定性能够比较好的预测离职;员工的自控性与反生产行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而自负与反生产行为发生频率呈显著相关关系;个人道德水准与员工的反生产行为之间也呈现显著负相关;另有研究表明:男性较女性而言,实施反生产行为的可能性更大。根据勒温的场论"任何行为都是个人差异因素与情景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工作场所的反生产行为并非是单方面变量的影响,往往是多个变量综合作用的结果。Skarlicki和Folger、Tesluk(1999)通过实证研究证明:负面情绪较高或宜人性较低的雇员在组织内感觉不公平时,更容易实施报复行为。

2、人口统计学特征

诸如性别、年龄、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任职期限等人口统计学特征同反生产行为存在着联系。然而这些变量与反生产行为关系的研究结论尚未统一。Hollinger和 Clark指出新进、年轻和兼职员工更可能从事反生产行为,但也有研究发现年龄与反生产行为是正相关关系,年龄越大越容易从事反生产行为。Lau等在对反生产行为前因变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时发现年龄与偷窃、生产偏差行为、迟到和旷工呈负相关关系,女性更容易迟到,男性更容易滥用药物,已婚者要比未婚者更可能实施偷窃,工作年限与迟到、偷窃行为显著正相关,受教育程度与迟到、旷工呈微弱负相关关系。对于上述不一致的研究结论,虽然Murphy指出无法找到一个清晰的理论来解释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反生产行为的关系,但在众多理论研究中,上述人口统计学变量通常都作为控制变量,说明这些变量与反生产行为存在相关关系。

(二)情景因素

1、工作因素

与工作或职务特征相关的前因变量,包括工作压力、工作完成的困难性、工作的危险程度、工作或任务的自主性等特征。相关研究证明,工作压力导致员工产生消极情绪,进而引发一些反生产行为,而角色冲突、角色模糊以及角色负荷等便是常见的可以形成工作压力的工作特征。Martinko等指出任务困难性是影响反生产行为的情景因素之一。Lau等指出工作压力与旷工、偷窃以及蓄意破坏等反生产行为积极正相关。Schweitzer等也证实工作目标是导致员工非伦理行为的刺激因素。除了工作压力以外,一些工作本身也可能向员工提供从事反生产行为的机会。比如,团队工作可能滋生搭便车行为,不在领导监视范围的工作可能发生迟到、旷工、造假、努力撤退等不良行为,而独立性工作安排也可能导致员工彼此间不共享知识、不相互合作。

2、组织因素

常见的影响反生产行为组织因素包括组织反生产行为规则、组织的伦理氛围与伦理文化以及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制度等。相关研究发现,当组织内出现正式反偷窃政策时,零售组织中的偷窃率明显下降,并且员工惩罚严厉感越强烈,偷窃率就越低。不良的工作群体规范也会鼓励员工从事工作场所的反生产行为。Trevino等指出伦理氛围和伦理文化都可以对员工的(非)伦理行为产生影响,不同的组织伦理氛围与不同类型的反生产行为关系不同,在功利性、私利性伦理氛围下,员工从事反生产行为的可能性较高。Marcus和Schuler也指出组织对抗反生产行为的氛围(政策、监视、制裁)是限制反生产行为的情景-控制因素。Werbel和Balkin指出结果导向考核要比行为导向考核更能滋生不良行为,绩效薪酬、个体薪酬以及非连续薪酬策略也可能更容易引发不良行为。Price的研究发现,那些处于低薪酬职位的员工更加可能缺席。

3、领导因素

关于领导行为与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关系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其中辱虐管理最具代表性。辱虐管理是指下属感知其领导持续从事口头和非口头敌意行为的程度,但不包括身体接触。目前,比较一致的研究结论是领导的辱虐管理会积极影响员工的反生产行为。比如,Detert等在研究领导管理方式对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影响时发现辱虐管理与反生产行为积极正相关。Tepper等也研究发现辱虐管理通过情感承诺对下属的反生产行为产生影响。此外,Dineen等发现领导的指导行为与员工反生产行为呈负相关关系,但若领导行为不正直,即便其提供指导行为,员工依然可能从事反生产行为。Mayer等研究发现伦理型领导与反生产行为呈负相关关系。

4、员工认知因素

员工认知因素是反生产行为前因变量研究中被学者们探讨最多的一类情景因素,包括工作满意度、组织公平感、组织承诺、组织自尊、组织支持感以及心理契约破裂等。Mount等证实工作满意度与反生产行为呈负相关关系。Aquino等发现,互动公平与组织指向反生产行为负相关,而分配公平、互动公平与人际指向反生产行为负相关。组织自尊是个体对通过组织情境下角色能够满足其需求的相信程度。高组织自尊个体更加认同组织,倾向于表现出较多的积极行为和较少的消极行为。Pierce 和 Gardner指出组织自尊会积极影响员工的伦理行为意愿。对于组织支持感,Colbert 等实证研究发现感知发展性环境与撤退,组织支持感与员工的人际反生产行为呈负相关关系。心理契约破裂是员工对组织履行其承诺程度的一种感知。Bordia 等研究发现心理契约破裂会引发员工消极的情感反应和报复心理,进而导致组织指向反生产行为。

5、环境因素

外部的环境变量对反生产行为也存在着影响。例如,高就业率和繁荣的经济带来了缺席率的上升(Markham & MeKee,1991;Drogan & Wooden,1992),然而,当员工有机可乘时或是物品便于取得时,员工会从事更多的偷窃活动(Astor,1976;Hair,1976)。最后当早晨阳光充足时,员工一般上班比较早,而当傍晚夕阳耀眼时,员工一般上班比较晚(Mueser, 1953)。Penney 和 Spector研究证明高温、噪音、拥挤、空气污浊等也会诱发反生产行为。

三、预防及控制对策

工作场所的反生产行为具有极大的危害性,组织应该采取措施对反生产行为行为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一)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形成有效的非正式控制机制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经营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的源泉,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态度以及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这种非正式的管理手段在基层员工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团队导向的工作氛围。从根源上可以抑制反生产行为的出现。

(二)增加组织公平感

组织不公平是推动员工反生产行为的重要原因。企业应努力营造开放、透明的决策环境,有针对性的改善组织公正环境。组织决策遵循公正原则、领导对待员工保持良好的态度、完善收入分配体系等一系列措施可以增加员工的组织公平感。

(三)加强内部监督控制

做好反生产行为的预防措施,在有反生产行为出现的征兆时,管理层要及时了解员工的情况和动向,争取消灭其产生的诱因。制定反生产行为的惩罚性措施,在反生产行为出现之后,对员工进行适当的惩罚,此外还要深入分析员工的动机和内部环境因素。在企业内部建立通畅、民主的沟通渠道,了解员工需要和对组织的认知,明白员工对组织有哪些不满并及时化解,努力与员工建立和谐的关系,能有效消除员工与组织的冲突。

(四)改善工作设计

工作分配与目标制定要合理并与个人能力相匹配;确保结果的分配不偏不倚;允许员工参与决策制定过程并积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执行程序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关心员工,向员工解释各种信息以提高员工的分配公平感、程序公平感和互动公平感。结合组织发展的需要,为员工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创造条件帮助员工实现个人职业目标,使员工对企业产生较高的理想承诺,从而极大地减少工作偏差行为的产生。

(五)注重员工的培训与开发

对新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可以有效引导员工熟悉环境,减少焦虑感,增加归属感和认同感。向员工开展压力应对技能的培训,包括放松训练、理性情绪治疗、社会技能培训、时间管理等,能使员工正确认识压力,提高其对工作的应激能力和应对压力能力。提供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使得员工不断学习以应对知识落后与自身价值的可能贬值,使得其对于工作的胜任力提高,可减小工作的复杂性所带来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张永军,廖建桥,赵君.国外反生产行为研究回顾与展望[J].管理评论,2012,(7).

[2]彭贺.反生产行为理论研究综述[J].管理学报,2010,(6).

[3]黄瑛,裴利芳,曹飞鸿.反生产行为研究:概念、特征及结构维度[J].人力资源,2012,(8).

[4]张建卫,刘玉新.企业反生产行为:概念与结构解析[J].心理学进展,2009,(5).

作者简介:张向兰(1989.5-),女,河南平顶山人,浙江财经大学2011级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上一篇:试论开普勒对哥白尼革命的影响 下一篇:动产与不动产划分标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