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生仔猪死亡的原因及防制措施

时间:2022-09-16 08:41:17

[摘 要] 本文主要以仔猪分娩、温度应激、营养学以及疾病等多方面进行仔猪死亡原因的综合分析,分析出初生仔猪死亡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是由缺氧、冻死、压死、踩死、病死、咬死、营养、饿死等因素所造成的。在阐明了初生仔猪的死亡原因后,提出了相应的防制措施。通过对分娩时人工接产,抓好补铁、开食及补料工作;注意温度环境,搞好母猪、仔猪保健工作的方法;可大大降低仔猪的死亡率,有效提高成活率。

[关键词] 初生仔猪 死亡原因 防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8-0275-01

1 仔猪死亡的原因分析

根据西盟县仔猪繁育场近几年来数字表明,母猪平均窝产仔猪数为10头,其中成活8-9头,每窝平均死亡1-2头。可见,仔猪死亡率达到10-20%。

1.1.1 分娩过程缺氧因素

母猪在分娩过程,由于没有进行人工助产,且产程时间的延长,就比较容易使猪仔陷入缺氧的状态。轻者会使生出的仔猪的整体活力降低,重者会使其在出生前就死亡。另外,随着仔猪初生重的增加,也会延长生产的时间,更容易造成缺氧的现象发生。

1.1.2 分娩过程冻死因素

刚出生的猪仔对环境非常敏感,特别是寒冷的天气。因为刚出生的猪仔体内的能源储备非常有限,且自身调节体温的机能尚不完善,再加上皮毛稀少以及皮下脂肪太少,这就导致猪仔可能在保温条件较差的地方生病或冻死。虽然仔猪可以利用糖元来应付寒冷,但也只能应对轻微的寒冷。而且,寒冷还会诱发仔猪被压死、饿死和下痢等。

1.1.3 分娩过程压死、踩死的因素

分娩后,因为母猪的母性差,或因为环境影响造成母猪产后患病,脾气暴躁,再加上小猪仔的行动不便很容易发生被母猪压死或踩死的现象。还可能是因为温度太低,垫草太厚,小猪仔躲在草堆中或躺在母猪腿及肚下不容易被发现,也会导致被压死、踩死。

1.2 其它因素

1.2.1 咬死、饿死因素

仔猪在某些应激条件下会出现咬尾或咬耳的恶癖,在咬伤后,这些伤口很容易被细菌侵染。由于猪仔的免疫力较弱,就会感染疾病,甚至会导致死亡;一些有恶癖、产前严重缺乏营养、产后口渴烦躁的母猪会出现咬吃仔猪的现象;对于寄养的猪仔,母猪如果发现不是自己的猪就会对其咬伤甚至咬死的。产后由于少奶或无奶,且经过催奶也效果不佳的,还有发生损伤的,以及产后食欲不振的母猪,会发生猪仔饿死的现象;生产的猪仔多于母猪有效数,或者是寄养不成功的仔猪都可能发生饿死的现象。

1.2.2 营养因素

只有母猪的泌乳量充足,才可以保证猪仔良好的生长发育。但是,随着窝产仔数的逐渐增加,母猪对猪仔提供的阴阳也就越来越少。所以,这就需要加大母猪的泌乳量来保证全窝仔猪的存活。通过增加泌乳量,就可以有效的提升猪仔的养分摄取量,也就加大了仔猪摄入的的能量,从而增加仔猪体内的脂肪沉积。为仔猪提供优质乳汁的主要措施,首先是供给母猪营养丰富饲料,且保证饲料充足数量。其次是为母猪提供一个能使母猪增加采食量的环境。

1.2.3 疾病因素

大多数仔猪死亡都与管理措施密切相关,同时发生疾病也会造成死亡,并且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刚出生的猪仔,几乎不具有任何的免疫力,其主要是依靠母源的抗体抵抗外界的传染病。所以,在母猪分娩的12小时内要及时给猪仔喂富含免疫球蛋白的初乳。出生后超过48小时后,猪仔的肠道就不能再吸收这些保护性免疫球蛋白。等到10日龄时,她们就会自己产生抗体,这会与能存在14天左右的母源抗体发生重叠。因此,任何引起猪仔摄入初乳量的因素,都会导致新生仔猪降低免疫力,并容易感染疾病。

1.2.4 圈舍环境因素

通过把母猪局限在小的猪圈中,一般是要小于传统的圈舍,这样就会减少被压死的现象。目前,经过广泛采用产仔床,大大降低了挤压的发生率以及由此造成的仔猪死亡率。因此,将母猪饲养在小圈内或者关在产仔笼中,是降低初生仔猪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2 防制措施

2.1 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主要是采用前低后高的饲养方式,在母猪妊娠前期,要在一定限度内适当的降低营养水平;到了妊娠的后期,再适当提高营养水平,并加大饲喂量,在喂料重要添加适当的油脂,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要确保生长发育的需要,从而提高仔猪的初生重。

2.2 选择好产床

通过进行了很多年的生产实践,在母猪分娩期间通过合理的设计圈栏,也可以减少猪仔的死亡率。大约0.65×2.2米的典型产床是如今产房中最常见的母猪圈栏。经过实践的证明,发现在比较宽的产床要比在狭窄的产床上的猪仔容易发生挤压,且存活率较低。虽然圈栏环境会对仔猪被压具有显著作用,但还要由母猪的躯体限制以及母猪和仔猪的行为所决定。

2.3 做好接产及防压工作

在母猪分娩时,要加强人工的看护,做到时时刻刻紧盯,这样就可以减少仔猪在断乳前死亡。还要加强对新生猪仔的关照与护理,必须确保猪仔能都吃到充足的母奶,这样才可以保证猪仔的存活率。另外,一些弱小的猪仔要放置在取暖灯下的安全地点,直到她们可以争抢到为止。管理员要将弱小的猪仔长时间的放置在取暖灯下,这样可以保证它们不会受冷冻。对于一些处于假死状态的猪仔,要及时抢救,方法有:先清除仔猪口腔黏液,擦净鼻部和身上黏液,然后将其四肢朝上,一手托住肩部,另一手托着臀部,一屈一伸反复进行,直到仔猪叫出声后为止;也可采用在鼻部涂擦酒精等刺激物的方法来急救。采取防压措施,提高饲养员素质,完善岗位责任制;母猪产前1周到产后1周,要求昼夜值班护理;在分娩舍内设置护仔栏,以保护仔猪和限制母猪活动。

2.4 抓好仔猪补铁工作

仔猪生长到第三天可每头肌注2ml的富铁力或牲血素;到第十二天再注射2ml的富铁力或牲血素。肌注部位主要在后腿肌肉丰满部位,进行深部肌注,防止药液流出,并让仔猪口服2ml的乳酸环丙沙星,第一天口服一次,第七天口服一次,第九天口服一次,第十二天口服3ml乳酸环丙沙星。可预防止仔猪缺铁性贫血、下痢、消瘦、营养不良、生长缓慢等,并能缩短疾病康复期,提高成活率。

2.5 做好补料工作

开始诱食日龄:仔猪生后7日开始诱食。诱食方法:选择质量较好的乳猪颗粒料,抹在仔猪嘴里和母猪上,少量撒在干净的木板上,让仔猪自由摸吃,连续3-4天,仔猪开始吃料后,逐步采用料槽饲喂,每天打扫未吃完的饲料,保持饲料新鲜、干净,供给清洁饮水,少给勤添。

2.6 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猪是恒温动物,即使在变幅较大的环境温度中,也能保持恒定的体温,为了达到这一要求,猪发展了产热和散热的机制。猪的热量来自机体自身细胞,器官和组织活动所产生的热和从四周围温度环境中所得到的热量。随着高临界温度的发现,母猪为维持体温平衡,表现为采食量减少甚至拒食,肌肉松弛,继而内分泌发生变化,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代谢产热降低。所以对母猪必需搞好防暑降温工作。为母猪提供适宜的温热环境方法可采用饮水降温、对流降温、蒸发降温等。这个温度不能让母猪感到太热,还要保证猪仔的温暖,是需要灵活处置的一项工作。只有确保这两个方面的正常,才可以确保母猪的采食量达到最大的需要,从而保证了猪仔可以吸收到更多的营养,避免发生营养不良和疾病感染。在温度较低时,要做好猪的防冻工作,因为猪仔的自身调节能力较弱,一般仔猪最适宜温度为3日龄内32℃―30℃;4―7日龄30℃―28℃;7―15日龄26℃;15日龄以后22℃―23℃。做好仔猪防冻工作的具体措施:①猪圈要保温、干燥。②设置安装200―250W的红外线灯作取暖用。③实行季节性产仔,避开严寒季节,这也是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措施之一。

2.7 做好仔猪的保健工作

必须经常的清洁猪圈的环境,尽可能的减少母猪和仔猪感然病菌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哺乳母猪的猪舍必须保证温暖、干燥以及卫生,要及时清理掉圈内的排泄物,并定期的对圈栏、工作道及用具进行严格的消毒。母猪在产前必需做到健康,各种传染病必须进行预防接种疫苗。产后为防止产后感染,可进行抗生素投服或肌注抗生素药物来预防发生疾病。还要预防仔猪感然下痢。下痢是常见的一种发生在哺乳期的疾病之一,这种疾病严重影响到猪仔的成活率。引发病因的因素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是因为受凉、消化不良和细菌感染,日常管理工作中应把好这三关。在确定和控制发病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防止下痢可在仔猪补料中添加酸化剂、菌益乐、益生素等来预防。做好预防接种工作,仔猪应在21日龄进行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接种,35日接种仔猪副伤苗,50―60日龄进行猪瘟疫苗接种,70日龄接种口蹄疫疫苗。同时进行猪丹毒、猪肺疫苗的预防接种。做好母猪、仔猪的保健工作,有力地为母猪、仔猪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营养丰富的饲料,可大大降低仔猪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死亡。

上一篇:提高牛奶中营养物质含量的营养调控技术 下一篇:浅析非典型性猪瘟及其预防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