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语文课堂的至上境界

时间:2022-09-16 07:38:25

大气:语文课堂的至上境界

背景:2010年3月12至14日,以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扶植教改新秀,奖掖教改精英,交流成功经验,推广优秀成果为宗旨的“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精品课展示暨中语名家高峰论坛”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举行。这是继河南省郑州市、安徽省蚌埠市之后的第三站活动。本次论坛由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发起,中国阅读学会经典阅读研究中心和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联合主办。本次论坛还获得了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的支持,本次论坛邀请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执教示范课;邀请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汤振纲,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陈杰。江苏省特级教师、南通市中语教研员袁菊现场评课;邀请了《语文教学通讯》主编刘远、江苏省特级教师郭志明作学术报告:邀请了来自上海、安徽、山东、河北、江苏的6位青年教师执教展示课。他们中有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语文教坛新秀。来自南通大市五县(市)四区和南京、深圳、石家庄、盐城等省市的近1000名中小学语文教师、教研员参加了论坛。

活动结束后,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副局长、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郭志明和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语文教师、南通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丁卫军做了一次关于大气课堂的对话。

丁卫军:郭老师,这次“精品课展示暨中语名家高峰论坛”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有近1000名中小学教师参会。大家有一个基本一致的感叹:名师就是名师,获全国一等奖的课就是不一样,大气是教师们在议课时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您策划组织了本次活动,而且听了8节课,同时我关注到您有一个观点:大气,语文课堂的至上境界。您能说说对“大气”课堂的理解吗?

郭志明:语文教学的“大气”并不是语文教师刻意地表现出来的,而是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听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展示的精品课,我感到,语文课堂的“大气”主要有这样一些外显表征:

第一,把握教材,注意从“大语文”的视角驾驭。课文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凭借,但课堂教学很反对“以本为本”,教来教去,只在文本上兜圈子,那就太拘谨,太没有语文的空间了。所谓“大语文”的视角,各人理解不同,但有一点已经形成共识,那就是必须站在“大语文”的高度审视文本,通过教学,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语文“大世界”,增加语文感觉,提高语文素养,“教材无非只是个例子”。安徽肥东第一中学宣沫老师执教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引导学生充分体会作者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的情感和寄情于景寄情于典的写作手法的同时。注意通过联系比较让学生去体悟。比如引导学生将词人的“英雄泪”与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进行比较,体会辛弃疾的一片情怀;又启发学生将辛弃疾的忧国忧民与陶渊明、李白进行比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不选择陶渊明的归耕田园,不选择李白的寄情山水,直指词人的情感深处。这种不就课文教课文的“大语文”视野,既开阔了学生的阅读空间,更帮助他们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作品,同时又让学生增益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路径,显示出语文教学的一种敞亮。

第二。教学目标。注意从“全语言”的方面培养。全语言教学理论强调语言教学要以儿童为中心,主张学习的历程要回到真实的世界中,通过孩子在生活中运用语言的机会――问问题、聆听对方回答、对回答作出回应等。从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全方位地学习语言。这次进行教学展示的教师们给我们一种强烈的感觉,这就是注意营造真实而丰富的语言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多向地与语言打交道,从而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江苏通州育才中学朱佩琴老师教《向一棵树鞠躬》,就非常注重课堂阅读环境的创设。先是让学生一个人静静地在那里独立阅读,然后又与同伴分享阅读,从作品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当作者,参与到各种各样的写作活动中,有对作品进行内容概括的训练,有用精炼的语言描写榆树外形、经历、品质的训练,有歌颂顽强生命的诗歌写作训练,帮助学生把阅读时积累的语文技巧内化、融汇进自己的文笔。而对一些特殊的学生,又采取差异性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不再将语言分割成语音、语法、语汇,语言技能也不再分解为听、说、读、写分别教授,而将语言视为一个整体的沟通系统,让学习者在这个系统中打开一切学习器官,进行尽情的交流,通过亲身经验来感知语言、学习语言、积淀语言,而不是斤斤计较于某一个字、某一种手法。表现出语文学习的一种气势。

第三,教学流程,注意从“工具性”的根本增益学生素养。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学科。而首要的是它的工具性,正如北京二十中语文特级教师兰瑞平所说:“(语文)是中国人思维、学习、生存的最基础工具学科。”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全面地学会使用母语,而这又是通过教学流程来体现的。语文教学中,能否体现工具的要义,突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往往表现出语文教师有没有把握语文教学的大方向,能不能彰显语文学科的大框架。河北邯郸第一中学李哲峰老师执教《项脊轩志》,用的是圈点的方法,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感受语言魅力,掌握工具。第一次圈点是感知内容,疏通文意,概括文本内容,找出文中“阁子”及三代人的相关信息:第二次圈点是感受语言。通过勾画批注。让学生细细体悟,读懂文字所蕴含的丰富情感;第三次圈点是感悟真情。学生重点阅读那些细节描写的文字。体会什么是人间真情。什么是语文的工具性?不是光让学生会读会写就行了,还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感悟,能创造,真正达到了这方面的要求,语文教学就给人一种开阔。这方面。李老师的课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丁卫军:这三点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的确需要细细考量。语文必须姓语,才有其应有的魅力。无论怎样改革,工具性不能弱化,更不能丢弃。语言学习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

郭志明:你说得很有道理。语文教学需要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积淀,所谓用先进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同时,还需要磨砺自己的教学个性。课堂的大气,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观察:

从教学设计角度看,要注意从“主体论”的原则把学生推到前台。语文教学是否大气,常常体现在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处理上。优异的语文教学总是把学生推到前台,就是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处处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去投入指向语文素养的氛围。特别是让学生在那里体悟、涵泳。在活动中增益语文能力,而不是由教师去主宰课堂,跟学生争夺课堂话语权的教师绝不是大气的教师,他的教学也不可能体现出一种“大气”。南京外国语学校柳咏梅老师执教琦君的《春酒》,就是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抒发感情的

语句、细节描写的句子,让学生自己通过读来体会字里行间所流溢出的浓浓乡情。上海普陀区江宁中学曹刚老师执教《卖油翁》,就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作者的生平由学生自己找资料了解;文中的字词。由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疏通:课文的理解,由学生一读读准、再读读顺、三读读懂、四读读出境界;对文中陈尧咨的自矜、卖油翁的态度及陈尧咨的心理变化、卖油翁的过人之处等的理解,由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来完成。这样,课文的学习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也由学生说了算。教师只是引导,这就真正凸显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学习的目标。

从教学效果角度看,要注意从“综合性”的角度全面达成。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听说读写,感思悟觉;教学手段的应用上,要注意调动一切教学要素,充分发挥教学的综合功能,从而使语文教学能置身于大的背景、大的空间,实现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融通,形成一种和谐共振,达到一种交融。山东济宁学院附中朱则光老师执教《木兰诗》,就特别注重从“综合性”的角度去设计和实施。这是一篇文言文,教师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理解等方法,让学生明其大意;通过合作探究、对话交流,让学生感知作品结构经纬上的绝妙;通过比较、想象,让学生感受形象的魅力;通过联想、拓展,让学生体会艺术家的独特匠心。这是从语文教学元素的使用上实现充分的集聚。而学生朗读时,配以描写战场征战的古典琵琶曲;挖掘拓展时,放映根据《木兰诗》改编的电影、戏剧、动画的片段,力图从视觉、听觉的角度,给学生以形象的体会。这样的教学,给学生的是立体的感知,而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最后说说教学风格,要注意从“这一个”的角度打造。余映潮老师是语文教学界的“大腕儿”,他的教学风格非常独特,他展示的《松鼠》课堂教学,让观摩者充分领略到其“板块教学”的魅力。在让学生简单地了解了科学小品的一些特征以后,他首先实施“热身活动”板块。通过“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下面这组词让你感受到什么”两个问题,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作者对小松鼠的情感就了解清楚了,这就为进入课文学习做好了铺垫。接着是“训练活动”板块,学生一起完成两个练习。一是“趣说松鼠”,要学生整合课文内容细说、简说他们观察到的松鼠;二是“品析文笔”,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鉴赏课文第二段的表达之美。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既有了面上的整体把握,又有了点上的深刻涵泳。最后是“学习活动小结”,既对整篇课文、整堂课的学习进行了小结,又对学习方法进行了引导,让学生受益匪浅。余老9币的教学个性鲜明,充分展示了他作为语文教学大家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和把握,给人以高屋建瓴的豪迈感受。其他青年教师虽然教学的个性风格还不十分明晰,但已经显出明显的路径,坚持打造。一定能修成“正果”。

丁卫军:您关于大气课堂的把握真的是高屋建瓴。从我这个一线教师看,大气的课堂在以下四个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一是教师的游刃有余,二是学生的生命活力的焕发,三是师生的互动充满智慧,四是课堂氛围民主和谐。其实,实现语文教学的“大气”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需要语文教师具有深厚的积淀、独特的悟性和不同寻常的教育教学的智慧,更离不开语文教师的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修炼。您觉得实现课堂教学的大气境界,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修炼呢?

郭志明:我以为要从这样的四个方面努力:

第一。大气源于“正气”。语文教学的大气首先取决于语文教师的正气,高度决定效度,起点决定终点。作为语文教师,正人必先正己,教人必先教己,语文教师的人格力量和科学态度是教学大气的决定性因素。余映潮老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他为学高深,为人谦逊,为师大道,为教智慧,他往讲台上一站,纵个头不高却异常高大,虽和蔼可亲却不言自成,对教育工作的无限热爱,对语文学科的深厚情感,孕育出一位语文大师的一腔正气。正是凭着这一腔正气,垫高了他作为语文教学大师的高度,这种高度使他能在课堂上纵横驰骋,挥洒自如,让人抬头仰望。艳羡不已。为师先为人,为师先为学,余老师课堂教学的大气给我们很深的启迪。

第二,大气源于“豪气”。能创造语文教学“大气”效果的教师,他的内心藏着一种激情,他的思想有着一种豪迈,时时流露出一种桀骛不驯的傲气,或许还会有一丝自命不凡。而正是这种“豪气”,才使他能“目空一切”,创造出自己的“不同凡响”。看这批年轻人的精品课,时时能感受到他们身上喷射出的一股豪情。他们解读作品,着眼于大境界,既沉入作品之中,又高出作品之上;既通畅文本经脉,又勾连相关作品:既融入他人见解,又推出独到之见。他构思教学。总是出现大手笔,不拘泥。不琐碎或小家子气。或在入题时大气磅礴,或在流程中大起大落,或在卒章处出人意料,不时制造强音。常常撼人心魄;他在课堂上情绪高涨,思绪逸飞,大处着眼,不拘小节,顺势推进,开阖自如,有时低声吟唱。有时慷慨高歌,有时如涓涓细流温文尔雅,有时如惊涛骇浪汹涌奔腾,张弛相间,跌宕起伏,充满激情,流溢出潇洒者的风度。语调语气,体态表情,既与课堂节拍相应和,又随机而起变化,纵横自己的才情,在语文教学的世界里带着他的学生恣肆行走遨游。

第三,大气源于“底气”。有人说,课堂如战场,这虽然有点夸张,但课堂上的左右逢源。尤其是面对生成资源的驾驭。常常要考验我们的语文教师,没有学识和能力的底气,是很难使语文教学精彩纷呈、魅力四射的。看精品课的展示,我们深深地感到,名师不愧为名师,他们扎实的功底足以使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叱咤风云。宣沫老师教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的基本功非常扎实,无论是朗诵还是板书,不管是讲授还是点拨,不论是预设推进还是生成处理。甚至展现出来的教学语言和体态语言,都是那样从容不迫。应对裕如;而他的古典诗文的基本功同样超绝,对典故的熟稔,对古典大家作品和思想的把握等,都让人感到他在课堂上就是站在一定的制高点上,居高临下。正是这种底气,使他的课堂教学如潮起潮落,舒卷自如。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也都如行云流水。透出的同样是功底非凡,让人惊叹不已。

第四,大气源于“灵气”。教语文是需要悟性的,常常是因为教师的聪明颖悟而使课堂充满灵动,平淡处现神奇,凝滞处出转机。看这些名师的课堂教学,他们的教学设计都能紧扣文章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绘出最佳的路径,那么灵巧自然:流程的推进都能顺势而为,既有“预设”的充分,又注意结合生成及时调整。那么灵活有致;教学方法都是丰富多彩而恰到好处,给学生以亲切,注意促使学生自主,那么引人入胜:而学生呢,课堂上都那样地投入,学习器官充分地打开,充满着灵气和生机。因此,他们的课堂教学才显得不拘谨、不晦涩、有声有色。看他们的课堂教学,大家都有一个明显的感受,这就是要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氛围中去,成为课堂上的一员。

丁卫军: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达到课堂大气的至上境界。需要内外兼修,修德为先;需要不断丰厚自己的学养,打造自身的教学技艺。您的这一番谈话,和这次展示的8节精品课可谓相得益彰,我相信也一定会给大家带来深刻的启迪。谢谢您!

郭志明:谢谢!

作者简介:郭志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副局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丁卫军,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语文教师、南通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上一篇:“枯萎的鲜花”与“一圈红白的花” 下一篇:音乐情境中的聆听与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