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片石混凝土挡土墙

时间:2022-09-16 06:34:27

浅谈片石混凝土挡土墙

摘要:康县互通A匝道主要是为连接康县县城及望关镇等乡镇上下高速而设,同时沿线的长坝镇及佛崖乡等乡镇的车辆也可在此进行交通转换,A匝道上设收费站。为避免路基放坡侵占河道,在AK0+455~AK0+593路线右侧设置衡重式路堤挡土墙,本文就工程概况和施工工艺流程做一简要说明。

关键词:片石混凝土;挡土墙;工艺流程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程概况

康县互通设置于武都区望关镇,位于望子关收费站西南方向一开阔山谷间,距S205望子关收费站约1.99公里。

康县互通A匝道主要是为连接康县县城及望关镇等乡镇上下高速而设,同时沿线的长坝镇及佛崖乡等乡镇的车辆也可在此进行交通转换,A匝道上设收费站。A匝道AK0+455~AK0+593段为高填方路基,且此段路线右侧临洛河,为避免路基放坡侵占河道,在AK0+455~AK0+593路线右侧设置衡重式路堤挡土墙,长138m,平均高约为8.0m。

本项目区为8度地震烈度区,且线路大部分位于平洛河河道内,挡土墙采用“抗震+浸水”挡墙,主要为衡重式类型。一般路段挡土墙墙身材料采用M10浆砌片石,沿河路段均采用C15片石砼,坡脚设散水,沿河挡土墙外侧地面铺设C20砼护坦,防止水流冲刷墙脚。

挡土墙受常水位影响的挡墙为浸水挡墙,挡墙基础埋深充分考虑冲刷的影响,挡墙基础或坡脚护坦底部应低于最大冲刷深度1m以下。

挡墙墙后填料可与路基同步填筑,挡墙墙后应填筑砂砾或其它多孔料、并应做好反滤层和排水设施。

挡墙开挖前应做基底承载力试验,当挡墙基础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施工单位应上报业主单位,需要进行基础处理。

因地下工程地质复杂、隐蔽性强,在支挡工程基础施工时,应核查地基底质情况。原则上在挡墙基础换填前和墙后填筑前,需要对基底和墙后排水设施进行验收后,方可施工。

二、施工工艺流程

1.施工准备

熟悉设计图纸,根据施工图纸放出挡墙定位线、基坑开挖边线控制桩,边坡坡度根据现场地质及开挖深度情况以1:0.5~1:0.75为宜,用石灰撒出开挖线,并做好水准点及引桩。为便于开挖后检查校核,基础轴线控制桩应延长至基坑外加以固定。

2.基坑开挖

A匝道AK0+455~AK0+593段平洛河水位在此处落差较大,水流湍急,地下水丰富,该段应在河边设置围堰,然后再进行挡墙基坑开挖,开挖过程应每10m左右一段分段跳槽开挖,并配备两台15kw抽水泵边开挖边抽水。

基坑开挖采用人工配合机械进行开挖,配合墙体施工分段进行,测量人员利用全站仪准确的放出中线及边线,起点及终点,设立桩标,注明高程及开挖深度。用挖掘机开挖,挖土方可堆放于挡墙外侧用于设置围堰。开挖时根据地质情况采用放坡开挖,先用挖掘机挖至设计标高以上30cm左右时,改用人工开挖,为防止超挖,随时检查基底的标高和宽度,确保符合设计要求,并在基底设置沿路线方向有一定纵向坡度的30cm×30cm的排水沟,在排水沟最低处设集水井,及时排水,保证工作面的干燥及基底不被水浸泡。用钢管及防护网在四周设立围护,悬挂警示牌,导行车辆,防止对边坡挠动过大。

3.基底处理

开挖至设计标高后,整平并用蛙式电动夯将基底夯实,使密实度达到90%以上,检测基地承载力,如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可对基底进行超挖,并采用透水性好、抗剪强度大的砾石土、半刚性材料或砂砾回填夯实处理,必要时可设置C15片石砼扩大基础。

4.模板安装加固

挡土墙采用钢模板,模板表面抛光、除锈后均匀涂擦脱模剂,钢模板外用钢管支撑在四周,内设拉杆加固,禁止使用有缺角、破损的模板。由于墙身较高,采用吊车配合人工安装。侧模用Φ16cm螺栓对拉定位,间距为80cm一道,螺栓穿孔采用内径5cm的PVC管,模板拼装牢固,螺栓对拉旋紧,尺寸准确,拼缝间贴海绵条防止漏浆,模板采用WDJ碗扣支架加固稳定,以满足施工荷载的要求。

5.C15片石混凝土浇筑

挡土墙分四次浇筑,挡土墙基础一次浇筑,基础顶至衡重台分二次浇筑,衡重台至挡土墙顶一次浇筑。填充片石的数量不超过混凝土体积的25%,片石尺寸不小于150mm,片石应人工摆放整齐,布置均匀。每次浇注前应对底层混凝土进行凿毛处理。混凝土采用拌和站集中拌合,用混凝土运输车运输,浇筑基础时可设置滑槽入模;浇筑墙身时应采用吊车配合串筒输送入模。

浇筑时自下而上采用分层均匀浇筑,分层厚度一般为30cm,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振捣器插入混凝土快插慢拔,以免产生振捣不实。振动棒的移动距离不大于作用半径的1.5倍,并与侧模保持5~10cm的距离,不能漏振或过振,振捣至表面泛浆、不冒气泡且混凝土不再下沉为准,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对于较高的挡土墙还应注意泌水的排放,防止胀模。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派电工及试验员在现场值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挡土墙施工时为避免倾覆,墙后填土宜与挡墙同步施工,墙高大于6m时墙外宜进行填土反压。

6.伸缩缝、沉降缝及泄水孔的处理

挡土墙沿线路方向应结合墙高和地质情况,每隔5~15m设置一道2cm宽的伸缩缝,并采用沥青棉絮填塞;基础地层变化处必须设置沉降缝,沉降缝和伸缩缝可合并设置,施工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其位置。

墙身在地面线以上每隔2~3m交错设置泄水孔,采用Φ5cm硬质PVC管,泄水管设置3%~4%的坡度,出水口必须低于进水口。泄水管应伸出墙背面10~20cm,其端部30cm应设Φ1cm圆孔,并用渗水土工布或软式透水管连接。墙背回填筑砂砾石并设渗水土工布,泄水口进口周围设置50cm砾石反滤层,最下一排泄水孔出水口高于常水位30cm,进口处下设30cm厚经夯实的粘土层。

7. C15片石混凝土挡土墙养护

⑴、现浇混凝土拆模后要及时覆盖并洒水养生,尤其是夏季气温高,防止混凝土表面出现干裂现象。

⑵、混凝土的洒水养护时间一般为7天,可根据空气的湿度、温度、水泥品种等情况酌情延长或缩短。

⑶、当气温低于5℃时,应覆盖保温,不得向混凝土面上洒水。

8. 拆模

混凝土拆模时的强度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具体要求如下:

⑴挡土墙基础及墙体模板,应在混凝土具有保证结构不因拆除模板受损伤的强度后进行。

⑵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标准值70%及其以上时方可拆除侧模。拆模板时不要硬砸硬撬,损坏混凝土的表面及棱角。

⑶模板的拆除顺序应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的顺序进行,拆时严禁抛扔。

⑷拆模不得损伤混凝土,并减少模板破损。当模板与混凝土完全脱离后,方可拆卸、调运模板。

⑸拆除模板时,不得影响或中断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⑹模板拆除后应及时对其进行维修整理,并分类妥善保存。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建筑电气工程中几点细部做法 下一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模糊层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