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理念的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时间:2022-09-16 04:13:35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文章从借助“读”,品味语言美;借用课件,创设意境美;借助“动”,培养创造力;分组施教,人人参与;借助表演课本剧,加深内容的理解;博览群书,丰富“阅”野六个方面,研究语文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能力培养;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1-0065-01

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培养孩子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关系到培养未来的创新人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渗透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

一、借助“读”,品味语言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叶老讲的美读,是一种声情并茂的吟诵,是真正能以声传情,以情动人的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运用之美。同时,在思想教育上会收到潜移默化、陶冶情操的效果,使学生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其中美的真谛。如果配上音乐加上美读,将无声的文字化成有声的语言、可感知的画面,更有助于学生深切地感受课文蕴含的语言美。要读出《匆匆》时间流逝之美,读出《林海》森林壮阔之美,读出《猫》生活情趣之美。法国著名雕塑艺术家罗丹(Auguste Rodin)曾经说过,美到处都有,对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从词句入手,在品读词句中发现美。

二、借用课件,创设意境美

教学中巧用电脑,自制图片投影、录音、音乐和电影剪辑等课件,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营造“悦目、悦耳、悦心”的氛围。让学生在特定的意境中感知《鸟的天堂》那千姿百态,《海底世界》那色彩斑斓,《可爱的草塘》那神秘变幻。使学生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品味意境,提高感知力。除了电脑、录像机、DVD机等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前还可放映与课文有关的电影或纪录片,让所学的内容变得有声有色,使学生印象深、记得牢,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借助“动”,培养创造力

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教师应该学会“偷懒”,不要一个人唱“独角戏”,要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多让学生“上台亮相”。《再见了,亲人》感情酣畅淋漓,还是让学生去抒情达意吧。再如《凡卡》,应以学生的语感体验为主,再质疑问难,进行讨论,让课堂活跃起来,最后通过让学生创造性地参与课后问题“凡卡的爷爷能收到信吗”的讨论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通过“动”嘴促进“动”笔,比如可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动手画图,再现情景。画《赵州桥》的桥面结构,画《赤壁之战》的双方交战图,画《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游览路线……通过动手画,不仅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想象力,还可验证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正确性。学生从读书中学习到一些写作方法,通过练习说话,学生能把句子理顺,再加上自己的一点看法,表达出一定的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都落实在笔头上,就可以成为一篇有新意的习作。所以,教师要经常要求学生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

四、分组施教,人人参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使用单一教法,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把整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在课堂上分组学习、讨论,做到人人参与,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充分调动每个人的思维,使各层次学生各展所长,互相帮助。这样,可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又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五、借助表演课本剧,加深内容理解

把课文当作剧本,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是学生感受语言、感知意境的有效手段,是寓教于乐的最好形式。当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要表演课文时,连平时学习不积极的学生眼里也会放出光彩。在表演过程中,学生没有任何心理负担,注意力被表演中的情景所吸引,更好地感知课文的内涵和意境。

六、博览群书,丰富“阅”野

要想学好语文,必须要有良好的语言习惯和写作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广泛接触更多的课外知识。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多看,比如阅读《作文导报》《小学生报》,通过大量阅读来丰富学生的人生视野。读书要有具体的要求和目标,如从阅读的文章中积累词汇和好句,要求学生自制积累本,在课文讲完之后推荐给其他同学。

七、结束语

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爱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学习氛围。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蕴含着人文地理、科学知识、自然常识等。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语文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课程标准所预示的范型转换[J].教育研究,2003(02).

[2]毕胜航.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生观及其转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4.

上一篇:浅析实现建筑电气节能的多种措施 下一篇:试论建筑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