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征

时间:2022-09-16 03:31:20

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征

摘要:土家哭嫁歌是土家族人传情达意的一种艺术载体,它有着纯朴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歌;艺术特征

土家族的婚姻在早期是自由婚姻,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和婚礼仪式,男女之间经过交往、对歌、赛歌、跳舞、吹木叶等方式接触,相爱之后,经过土老司作证即可成亲,不索取任何财物。

哭嫁成了衡量女子伦理道德和才能的标准。作为习俗,哭嫁充盈了审美效应,跃入了艺术殿堂。习俗与艺术结合,使得哭嫁歌在丧失原来的意义之后,没有变成空壳,而是注入了鲜活的生存养料继续它的传承功能,土家哭嫁的产生与发展并非偶然,它成为了中国独具一格的一种音乐艺术,成为土家女儿们传情达意的一种艺术载体,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特征。

一、新娘为主体众人帮腔的演唱形式

“哭嫁歌”是边哭边诉的歌,形式多样,有单哭,两人对哭,或新娘哭一句,母亲、姑婆、姨母、姐妹、长嫂也相应地哭一句。“唱”者一般为女声,无伴奏,哭嫁过程中会交替出现独唱、齐唱、合唱和轮唱等歌唱形式,好似进行无伴奏合唱,边哭边唱,唱中有哭,哭中有唱,非常壮观。有多声部(群体)和二声部(对哭)二种,很少出现单声部(一般情况下,新娘均有亲朋好友陪哭)。歌唱姿势为坐唱,“唱”时手帕除了揩眼泪外,有时还用手挥动,当做道具,借以抒情。众陪唱者拥挤着围坐于床前,低头或相视而“唱”。唱时经常出现互拍背部和腿部这种动作,不仅是感情上的需要,以便相互传情,更是起到暗示演唱的起止和调控节奏、速度、力度的作用。此外,在进行“姊妹团圆”仪式时,众妇女齐声哭唱,但各自发挥,而无统一歌词,例如:

新娘:妹啊,陪哭:姐阿,

我的个妹啊 , 我的个姐啊,

女儿么,你是个草子么,

生就是,你命不差啦,

草子的命啊,你娘会撒,

妹啊!爷(即爹)会撒,

我撒到么,姐啊!

哪里是,

哪里的生啊,

妹啊!

二、以哭抒感

土家族哭嫁歌突出一个“哭”字,有“女哭娘”“妹哭姐”“嫂哭妹”“哭姑婆”“哭陪客”“哭十姐妹”“哭媒人”“哭花”“哭苦情”“哭撒筷”“哭打伞”“哭穿露水衣”“哭穿露水鞋”“哭出门”“哭上轿”……土家族新娘的“哭嫁”,通过“哭唱”塑造一个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土家族姑娘的形象,因此,土家族哭声谱成的,是用泪水“煮熟”的。“哭嫁歌”的哭唱者一般都运用真嗓哭唱。哭嫁者在哭唱时,悲切的哭声始终贯穿在每句乐句中,多用较低沉的声调低声泣诉,声间柔和中带着张力,唱致激动处,吐字不清,浊音很多,当中加上抽咽及哭声的起伏,在唱哭叹句时,抖持别多。在“哭嫁歌”中,必然出现哭腔,哭腔即指哭嫁整体的悲切哭泣风格,也包括在每句乐句中,结尾时必出现带哭声的哭叹衬句。在此句出现的特殊唱腔,也称“哭腔”。在唱“哭嫁歌”时,所有歌唱者必须掌握此种“哭腔”,唱时必须声泪俱下,以至“哭腔”成为“哭嫁歌”,因而是自成一声乐系统。

“哭嫁歌”的旋律变化由歌词推动,一句乐句即一句歌词,乐句长的短与旋律起伏,均紧随歌词发展,每一句乐句和歌词的开始部分是呼喊亲人的音乐和内容,发展部分乃是诉说唱者心情,而结束部分必为哭叹音乐词。在同一结构下,音乐随歌词重复而变化,故每段音乐可有多句乐句,但主题基本不变。“哭嫁歌”虽有旋律,但由于其“哭腔”的特征,所以行多时候音乐与语言混在一起,旋律并不清晰,尤其是当唱者愈来愈激动时,旋律的起伏愈接近日常声调的高低,成为“哭嫁歌”鲜明的特性。另外,连续的同音重复在“哭嫁歌”中也较为多见,在陈述性的“歌唱”中,这种同音重复的旋律型,虽然旋律性不强,但它乐意很丰富,与现实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而又自然巧妙,好似新娘在向亲友倾诉。例如:

新娘:我的爹(啊),我的娘(哎),

白果是开花(嘛)见的(啦)稀(啊),

我们从此(啊)------

寅时相见(嘛)卯时(的)离啊

……

三、土家语与汉语相结合

土家族“哭嫁歌”有传统唱词,也有即兴创作。最初是用土家语演唱的,音调比较浓,加上汉语与土家语在哭唱中的结合、使哭嫁歌锯式自由、长短不一、语言含蓄明快、注重文采,调门多样而反复频繁。由于哭嫁是由新娘、亲属和陪嫁女自愿、自发地进行的,所以在“哭嫁歌”的语言形式上,其管理方式是由新娘主哭,接着,亲人们顶腔接声劝哭,你一声,我一声,音乐语言即押韵又不强求,天然本色且口语化。“哭嫁歌”的歌词有固定的结构,包括:每句歌词的句首必称呼对方,然后再发展句子内容,内容也必以待嫁或送嫁者的心情道出感怀,最后以感叹的语句结束。“哭嫁歌”的歌词内容及结构是与婚礼仪式同步进行的。一般来说,“哭开声”为序歌,提纲挈领点明哭嫁主题,为整个哭嫁做开始的铺垫;第二步是“骂媒人”,似哭非哭,似骂非骂,极其诙谐有;第三步是“哭爹娘”“哭哥嫂”“哭亲友”等,在主地内容里包含着大量相互对歌的形式;第四步是“哭姊妹”等,双称“陪十姊妹”,下个姑娘相互对哭对歌,极其和谐和富有感染力;最后是“哭穿露水衣”“哭撒筷子”“哭上轿”等,一直到新娘出门,哭嫁即告结束。从总体上看,“哭嫁歌”歌词内容结构犹如一部长篇叙事诗,不但结构完整,而且演唱灵活,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统一。

作者简介:

邹永红,湖南省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音乐与钢琴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2008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同宗音乐地域性差异研究――基于湖南湘西、湖北鄂西两地土家族民歌研究”。

(编号:08c694)。

上一篇:再读《江村经济》看社区研究方法 下一篇: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