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唢呐演奏中乐器对音准的影响

时间:2022-09-16 03:22:30

浅谈唢呐演奏中乐器对音准的影响

摘 要:唢呐是我国一件古老的乐器,深受人们喜爱。然而,唢呐的音准问题长期困扰着演奏者。本文通过对乐器的各部分如:哨片、芯子、唢呐碗、唢呐杆等对音准的影响作以分析。最后,对如何准确把握唢呐音准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唢呐;音准;影响

中图分类号:J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101-02

唢呐流行于我国大江南北,由于环境的差异,各地唢呐的形制不一,品种繁多。但归纳起来,若按杆的长短可分为小唢呐、中唢呐、大唢呐、柏木杆和海笛等;若按音区唢呐还可以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唢呐。为方便行文,笔者论述的乐器是以杆高为255毫米,上端直径为11.5毫米,下端直径为24毫米,壁厚4毫米的,筒音为a1的D调高音唢呐为基准来进行探讨与研究的。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唢呐的各个部件对音准都起着哪些影响与作用。

一、哨片

它是唢呐的首要部件,唢呐的发声原理是靠哨片振动成声,人们形象的称哨片为“激发器”,如同歌唱演员的嗓子一样,它是唢呐吹奏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件,因此,哨片对唢呐音准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哨片安装在芯子的上端,吹奏时,把它放在两唇之间,气流使之振动发声,所以哨片是整个乐器的灵魂,既精致又敏感。这种精致性首先表现在哨片的制作材料上,我国不同地区对选择哨片的制作材料有着不同的讲究。比如说四川的苗族木制大唢呐,哨片就用野麦杆所作,但绝大部分的哨片是用芦苇制作的,因此我们着重介绍芦苇的选择。

哨片的形状,一般情况下有口袋形和扇面形两种,从外形上看它们的区别是一个有“哨肚”,一个没有“哨肚”。扇面形哨片的特点是靠整个哨面振动,发音较大,音色较亮,对于初学者来说用此种哨片特别不好控制音准。口袋形的哨片因为有“哨肚”,控制哨片时嘴巴似乎有所依托,相对来说吹奏起来较好控制,音色比较甜美,便于技巧的发挥。

哨片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哨片的大小,主要依靠唢呐的大小来进行选择的,一般来说,唢呐越大用的哨片也就越大,唢呐越小用的哨片也就越小。

综上,哨片的材质、形状以及大小对音准有着直接的影响,其具体影响如下表所示:

二、气盘

它是一个直径为2.5—3厘米的圆形薄片,中间有一小圆孔,其大小根据芯子的粗细而定,套在芯子较细的一端。制作气盘所用的材料一般选取塑料、有机玻璃或硬质木片。其作用在于减轻吹奏中两唇的压力和疲劳,以便能较长时间的吹奏和技巧的发挥。两唇顶气盘时,用力要适中,不可用死劲猛顶,气盘只是两唇的依托,不能完全依靠气盘吹高音。另外,气盘也起到一种装饰作用。

三、芯子

芯子是哨子和杆子连接的引芯,它是用厚度为0.3毫米的黄铜片卷制而成,其形上细下粗,呈锥形。在演奏中,需要与上面的哨子和下面的木杆紧密结合,不能有缝隙。除此之外,芯子还是一个调节音高的“遥控器”,当音偏高时,将芯子从木管里往上拔一些;而音较低时,则可以采用将芯子往乐管里多插一些的方法。著名的唢呐演奏家郭雅志先生,利用芯子的这一特点,发明了“活芯子”,——一个可以收缩的芯子。“活芯子”的发明创造在拓宽唢呐演奏艺术的表现空间上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方式能够辅助演奏传统唢呐的半音,更便于转调乐曲的演奏。然而,芯子拔出和插入的移动对音高只能起到小二度以内的微调变化,不能大幅度的移动芯子,否则会使整个音列发生偏差。

四、唢呐杆

唢呐杆是唢呐的主体部件,由木质材料制成。通常称它为唢呐的“成声器”,其形状是上细下粗的锥形管状体,木管上开有音孔,“前七后一”共有八个音孔。木管的上端连接芯子,下端套入铜碗。

唢呐的音色取决于制作唢呐杆的木料,一般选用:乌木、檀木、老红木、花梨木、枣木等,其中用檀木或老红木制作的唢呐为最佳,发音纯正细腻,音色柔美,便于音准的控制。而用乌木制作的唢呐,虽然音色较亮,但由于木质太硬,导致唢呐音色不够柔美圆润。用花梨木、枣木制作的唢呐,由于木质稍软,致使唢呐不但音色松散,刚劲不足,而且容易受气候的影响而热胀冷缩,导致音高的恒定性差,使唢呐的音不准。

除此之外,唢呐杆的音孔也是影响音准的重要因素。笔者常听到从事唢呐演奏的人说“乐器不好,某些音孔不好控制,音不准”。关于唢呐音孔的制作,笔者特意请教了做乐器的师傅。以D调高音唢呐杆为例,首先要用量尺量一块长265毫米的檀木板,用电锯锯下,按照D调高音唢呐杆子的尺寸,将檀木板锯成上面四边每边长17毫米,下面四边每边长30毫米,高265毫米的木块。然后用打眼器将柱形木杆上下打通,呈管状木杆。而后将管状木杆开成上端直径为11.5毫米,下端直径24毫米,壁厚4毫米的空心管状体。再将木杆的上端装一个不锈钢箍头,之后,根据唢呐杆的长度,在木杆上由上到下量出8条刻度线,第一条刻度线离箍头底部20毫米,第六条刻度线和第七条刻度线距离为26毫米。第七条刻度线和第八条刻度线距离为29毫米。其余的刻度线距离均为25毫米。唢呐杆上的音孔就是在这八条刻度线之间。成型后的唢呐杆要打孔,根据唢呐杆的长度,在杆身上量出孔的距离。杆的上端顶部至第八孔的中心部位距离为46毫米,距离第七孔的长度为61毫米,距离第六孔的长度为76毫米,距离第五孔的长度为99毫米,距离第四孔的长度为116毫米,距离第三孔的长度为152毫米,距离第二孔的长度为177毫米,距离第一孔的长度为204毫米,接着,用打孔器按照测量好的距离打孔。

做好唢呐杆之后,还要调音。其方法是将做好的唢呐杆和其它部件组装到一起试吹,看看吹奏起来是否通畅,高低音是否能自然的吹奏出来,每一孔的音程关系是否正确。如果不准确可以调整孔与孔之间的距离,来校正音准。如果唢呐的某个音孔偏低,可以把该音孔用刀向上挖一下;如果唢呐的某个音孔偏高,可以用蜂蜡把该音孔堵上少许。这种方法只适合个别音的微调,并且必须是专业人士来操作。

五、唢呐碗

唢呐碗由铜片制作而成,其形状像个喇叭,套在唢呐杆的下端,起扩大音量的作用。也可以调适筒音的音高,当唢呐筒音偏高的时候可以将铜碗往下移,当唢呐筒音偏低时可以将铜碗往上移。一般可以将木管的下端缠上一些棉线或者是白色的胶带,这样可以防止铜碗下滑,起到固定铜碗的作用,从而避免在演奏的过程中,铜碗晃动影响音准。铜碗的大小要选择合适,如果铜碗太大、太高、太厚,筒音以及高八度泛音容易偏低,音色发闷;如果铜碗太小、太短、太薄,音容易偏高,音色单薄。

六、结语

影响唢呐音准的因素有很多,也很复杂。本文只是单纯的从乐器本身这个角度出发,找到影响音准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唢呐演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需要在长期严格、科学、刻苦的练习和实践中总结经验,只有通过多方面的提高,才能准确的把握唢呐的音准。

参考文献:

[1]陈家齐.唢呐基础教程.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

[2]肖鉴铮.温度对乐器音准的影响.星海音乐学院.1996(3).

上一篇:浅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谈谈怎样培养和加强编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