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江苏民歌《茉莉花》与东北民歌《茉莉花》之异同

时间:2022-03-07 03:07:53

摘 要:《茉莉花》这首民歌小调,在清代已开始广为流传。由于地理环境、方言、音乐传统、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差异,使其在节奏、节拍、旋律、调式上都有所区别。本文首先分析《茉莉花》的起源、发源地;其次重点从《茉莉花》的词义、旋律、节奏、调式来浅析东北《茉莉花》与江苏《茉莉花》之间的相同与不同,进而阐述《茉莉花》的发展情况;最后本文将以《茉莉花》在国际国内的影响探讨中国民歌未来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民歌;茉莉花;旋律;节奏;起源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110-02

民歌源于生活,对人民生活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小调又叫“小曲”、“小令”等,它是民歌的一种,常常是在劳动的余暇和风俗性集会时演唱。《茉莉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小调民歌,它从南到北几乎遍布全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一南一北的江苏和东北两个地区的《茉莉花》,它们经过千锤百炼,从内容到形式,都赋予很强的艺术魅力。

一、民歌《茉莉花》源流初考

民歌是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直接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是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挚的反映,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茉莉花》就是一首在我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广泛传唱的的民族音乐瑰宝。

《茉莉花》又叫《鲜花调》,《鲜花调》因唱词与曲调开始的两个分句“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采用重叠,故又名《双叠翠》或是《双叠词》,不同地方民歌《茉莉花》,在不断的流传过程中与地方音乐相结合,曲调为不同地区的人们所喜爱,并在不断的创编中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二、两个地区民歌《茉莉花》共性

流行于大江南北的《茉莉花》,形态变化较多,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虽然风格迥异,但这些《茉莉花》都是在清代《鲜花调》“母曲”的基础上衍化而成的,因此我们仍可从中找出些相同或相似的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江苏和东北的《茉莉花》。本文将从如下两个方面对两个地区民歌《茉莉花》的共性进行阐述;

(一)歌词词义

从两个地区的民歌《茉莉花》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歌词和词义上几本相同,其题材都来源于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都共同以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为主。在感情上的变化也有三个层次:一是胆怯,而是羞涩,三十踌躇。揭示了少女爱花、惜花、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表现了一个天真、活泼、纯洁的美好形象,同时生动又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反映了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和憧憬,以及对茉莉花的喜爱。

(二)旋律形态

两个地区的《茉莉花》在字句及段结构上非常相似,起、承、转、合的四句体乐段。第一句分为两个短句,由两个旋律构成,其结构对称,落音相同,唱词重叠。第三句是紧缩句,并且在句后不停顿,与第四乐句紧密衔接,第四乐句唱词靠前,曲尾有拖腔。旋律起伏大,大都以级进为主,旋律及节奏变化较多,曲折流畅,婉转抒情。

从以上谱例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地区民歌《茉莉花》的结构非常相似,同时它们在音乐上都具有边歌边舞的特点,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

三、两个地区民歌《茉莉花》的区别

流行于大江南北的《茉莉花》,形流态变化较多,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风格迥异。具体到各地区、各民族的某一首民歌、戏曲、曲艺音乐及宗教音乐来说,在流传中通过相互吸纳、协调、逐渐融合成新的音乐形态派生出新的音乐品种,使音乐得到重构。在构成音乐的诸多要素中,各要素的具体样式不同,组合方式不一,便构成了音乐形态的千差万别。中国南北方民歌之所以体现出特定的审美风格,在于他们各有着若干绝无仅有的自身形态特点。这些形态特点不但鲜明,而且有机组合。

民歌的地方风格,除受自然环境影响外,还受语言方言的影响。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方言声调走向上各有所不同,故各地方音乐色彩与语言声调特点密切相关。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对两个地区民歌《茉莉花》的不同进行分析。

(一)旋律与节奏

江苏的《茉莉花》是《鲜花调》的典型形态,流传最广,也最为大家所熟悉,甚至还被国外音乐家引用、介绍。它的旋律是以清新、婉转著称,最具江南小调特点,五声徵调式、以级进为主的旋律,四平均(××××)、二对一(×××或×××)、切分(××××)等节奏交替进行,使歌曲流畅而又有江南语言的节奏特点,尤其是句尾切分节奏的运用,使旋律更为轻盈活泼,表现出一种纯朴柔美的柔和感情,具有鲜明的东方民族音乐风韵;而它的旋律主要围绕12356几个音,使旋律的进行柔和细腻、婉转严谨、更富叙事性、抒情性。词与曲搭配匀称,结尾的拖腔使得曲调更加婉转,渐入高潮,表达了一种细腻柔和的情感,具有鲜明的水乡地域性音乐风格。

东北的《茉莉花》,具有北方民歌小调特点。它的旋律级进要更多,旋律上下行的幅度也更大,旋律较宽,因此棱角粗狂,情感刚直、干脆,没那么细致,无切分音节奏,这跟东北人豪放、直率、快人快语的性格特点有直接关系。

(二)曲式与结构

江苏的《茉莉花》共有14小节,前半部有8小节,后半部6小节。

从以上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出起句、承句为方整结构。转句、合句为非方整结构。其结构为由四个乐句,即起、承、转、合构成的四句体单乐段歌曲。东北的《茉莉花》为35小节。前半部为19小节,后半部为16小节。

从以上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出整个乐句为非方整结构。

东北的《茉莉花》在第1、第2和第4乐句的句尾进行了拖腔的扩充,充分突显出东北民歌的特点和北方人豪放的性格。

从以上谱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拖腔在小调中的运用使整个歌曲的节奏和情调显得格外欢快热烈,富于音乐美。

(三)调式与调性

江苏的《茉莉花》属降e宫降b徵调式,单乐段的分节歌。歌曲为五声徵调式,起、承、转、合性结构,具有小调体裁的典型特征。第一乐句由两个乐节组成,二者旋律相对成,歌词重叠,落音相同;第二乐句承接上句并引出新的乐思;第三乐句为转,一气呵成,音乐婉转悠扬。

东北的《茉莉花》属f宫c徵调式,在调式的旋律、行腔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并显出东北人开朗的性格和音乐风格特点。如在调式上,由原来的徵调式变为现在的商调式,旋律进行中的级进明显增多,音乐相对要高亢些。

综上所述,一曲《茉莉花》在流传过程中的形成,正体现了不同世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基于彼时彼地自然环境、语言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对旋律、节奏、曲式结构、调式不同的偏好与选择。无论是江苏《茉莉花》的细腻委婉,还是东北《茉莉花》的朴实豪放,她们所共同表达的是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人民所共有的心声,所特有的风格色彩。我们理应探索与研究民歌艺术在分化与综合中的不断向前发展,继承与发扬名族音乐的优秀传统,让《茉莉花》这样的民族音乐瑰宝熠熠发光,屹立于世界名族音乐之林。

参考文献:

[1]犹其安.三个不同地区的汉族民歌《茉莉花》的衍变过程[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04).

[2]陈爱华.中国民歌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以民歌《茉莉花》为例[J].陕西教育,2009,(05).

[3]胡苹,易英丹.民歌《茉莉花》的比较与研究[J].四川戏剧,2009,(02).

上一篇:提高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下一篇:舞蹈创作中的审美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