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审稿环节并非多多益善

时间:2022-09-16 02:54:59

电视新闻审稿环节并非多多益善

电视新闻稿,是配合电视新闻图像的播出、供电视新闻播音员播音的文字稿。电视新闻稿在记者完稿后,往往要经过编辑和审稿后才能播发。这样做,一是为了把好文字关,二是为了把好导向关和政治关,但审稿环节并非多多益善。过多的审稿环节不但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有时还会降低新闻的真实性,甚至影响电视新闻稿的时效。

一般城市电视台新闻稿的发稿流程是:记者的稿件经过编辑后,还要责任编辑、部主任、分管台长等先后审稿才能播出。不少人认为,把关的人越多,稿件就越不会出问题。对这种过于繁琐的审稿环节,有人曾形象地比喻为是为了控制一盏电灯,安上了三至四个开关,而其中的一个开关如果出了问题,那么,这盏电灯就不会亮了。过多的审稿环节也好像一盏电灯与多个开关一样,弊端显而易见。

现在,一些城市电视台普遍感到人手不足,在审稿环节上安排过多的人员,就会使一线采访人员相对减少,出现“官多兵少”的局面,造成重复劳动和人力浪费。而假如把一些没有采编实践经验的人员安排在审稿岗位上,让他们胡乱修改记者的稿件,在客观上也会打击一线记者的积极性。记者是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也是新闻事实的第一把关者,编辑和审稿人员由于没有到过新闻现场,对新闻事实的把握比较难。当一些新闻稿件的表述方式不合编辑或审稿人员的“胃口”时,编辑或审稿人员就会对稿件“大动手术”。稿件经过多次修改,有时真实性会大打折扣。例如有一条反映某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报道,里面有三个教师的同期声,记者写好稿件的题目是《某县教育事业今胜昔》,经过几道审稿环节后,这篇稿件的题目被改成了《老教师话今昔》。这一改,闹出了大笑话,因为这三个教师中有两个是20多岁的年轻教师,由于在文字稿件中看不出教师的实际年龄,审稿人员就想当然地把稿件的题目改了过来。报道播出后,两位年轻教师很有意见,认为记者不实事求是,但记者有口难言,只能代人受过。

电视新闻稿的写作形式灵活多样,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来说只要稿件有新闻价值、事实准确、文字通顺,编辑和审稿人员无需对其进行太多的修改。本来有些稿件已不用再改了,但由于审稿人员与记者编辑之间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又会对稿件作较大幅度的修改。有的审稿人员甚至错误地认为,不改动稿件会被别人看作自己没有水平,于是总要想方设法动一下笔,把“张三与李四”改为“张三和李四”,把“单位负责人”改为“单位领导”,把“而且”改为“并且”等等。由于审稿环节多,你改我也改,你把长句改成了短句,我再把短句改成长句,你写的是设问式导语,我把它改为概括式导语,或者干脆动起手术,把稿件的头尾换一下。经过反反复复的多次修改,记者的稿件已被改得面目全非,抹杀了众多记者不同的风格,播出来的稿件都是同一个模式。特别是那些还未实行无纸化操作的电视台,经过多人修改的稿件已成了“大花脸”,播音员经常因字迹模糊而读出差错来。

审稿环节一多,又不是会签,一篇电视新闻稿在四五个人不同的办公室之间转来转去,有时某一个审稿人员刚好不在办公室,稿件就搁下来了,于是时效性很强的稿件就失去了时效。

因此,对于记者的稿件,并不是审稿环节越多越好,而应该以少为宜,恰到好处,以提高效率。这样,不但可以保持记者各人特有的写作风格,而且还可以增强记者的责任感,使他们写好稿、用好词、把好关,真正做到“文责自负”。因为,新闻作品涉及面比较广,如果都要由审稿人员来确认全部内容确实无误,审稿人员就必须再去作一番调查研究,这做得到吗?

要改变审稿环节过多的现象,就必须对审稿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人的职责。像由编辑着重把好文字关、政策关,责任编辑重点负责筹划、组稿、编排,部主任或分管台长着重把好导向关、政治关。这样做,并不是要求各人只需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就行了,发现问题时仍然应该提出来,只不过是大家的工作各有所侧重罢了。当然,涉及到一些特殊情况的重要稿件,编辑和审稿人员如果把握不准,还应该及时请示,将稿件送交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审阅,这里就不存在审稿环节过多的问题了。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电视台)

上一篇:简论如何塑造电视节目品牌主持人 下一篇:地市报如何彰显摄影报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