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开展“三业三争”教育实践初探

时间:2022-09-16 01:12:38

中职校开展“三业三争”教育实践初探

摘要:中职校学生学习能力普遍偏低、家庭背景相对复杂、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面对人才培养的重重困难与挑战,中职校必须转变办学理念,从学校生源实际出发,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依托区域优势,注重培养学生“学业争优、就业争先、创业争新”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学有所用,保学生就业有门,引学生创业有方。“三业三争”教育符合以人为本要求,有利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造具有特色的中职教育品牌。

关键词:中职校;“三业三争”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4-0029-03

一、中职校生源分析

人才乃立国之本,教育乃强国之路。近20年来,尽管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但由于没有普通中学那样的升学压力,普遍竞争压力不大,在社会需要大量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形势下,众多中职校陷入了口号响亮、行动迟缓的尴尬办学局面。这里,生源质量成了中职校在教育改革中陷入窘境的影响因素之一。

(一)学生学习能力普遍偏低

从外因看,在大学扩招及“普高热”的影响下,中职校的生源锐减。为了维持生存,招到足够的学生,各级各类中职校几乎到了“见人就收”的地步,根本不看孩子是否适宜来本校就学,是否适宜所选专业。不少学生入校时分数极低,甚至没有分数(被初中校拒绝允许参加中考或学生不愿参加中考),直接造成了中职校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薄弱的状况。

从内因看,中职校学生自身大多也存在着不利于学业发展的明显“短板”。一是缺乏目标,得过且过;二是厌学情绪重,学习不积极;三是意志情感薄弱,没有毅力坚持下去;四是学习方法不得当,理解和掌握知识过程存在障碍;五是个性因素,不良的个性特征也对学习有不利影响。

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再加上求学动力不足,极大地影响了中职校的学习氛围。

(二)学生家庭背景相对复杂

从家庭环境上看,不少中职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较低,社会地位往往处在中下层。有些家长对于孩子人生中的重大选择,比如选择学校、填报专业、推荐就业等无法给予正确的指导,甚至很多家长无法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或是溺爱放任,或是不闻不问,尤其是一些单亲家庭。这些家长对生活、对社会的态度无时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不良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养成是不可小觑的障碍。

(三)学生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从社会环境上看,应当肯定目前社会环境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消极因素。中职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自我意识强烈,辨别是非能力相对较弱,再加上难以体会到学业上的喜悦和成功,他们更容易被诱惑,更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甚至受到不良思想的毒害。虽然教育工作者付出艰辛努力,但是社会上的一些极度功利化、消极的氛围,仍然在腐蚀着青少年的判断能力,例如多年前的“学习无用论”又以新的形态沉渣泛起,而且新的谬论在价值取向上更具迷惑作用。

二、中职校办学理念的转变

面对中职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重困难与挑战,转变办学理念是中职校的不二选择。为了孩子的未来,也为了学校的发展,笔者所在学校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依托区域优势,转变办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学业争优、就业争先、创业争新”的意识和能力,教会他们一些实用的学习、求职、创业的方法,尝试将学生打造成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适应中职校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

(一)以学业争优为基础,促进学生的内涵发展

从大的背景看,一是社会、家庭对中职校学生学业的期望值普遍不高。在多数人眼中,进入中职校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被打上了学习失败者的烙印。二是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造成专业课教师极度缺乏,学校或聘用或兼用,容易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专业素质良莠不齐等状况,直接影响学生学业的完成质量。三是中职学校学生的升学压力小,学习气氛不浓厚。学生自己对学业的要求也停留在很低的水平。教育管理上,通常也是以稳定、不出事为主。这样的教育,对学生而言是浪费了宝贵的青春和时间;对学校而言,长此以往,教师得不到发展,学校得不到发展,甚至生存都很艰难。

针对如此状况,笔者所在学校倡导学生学业争优。学业争优就是让学生真正达到课程标准的相应要求,掌握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为适应社会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方面,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就业;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政策优势,让学生多渠道继续升学,做到就业有路,升学有门。学业的“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与同类人群的横向比较,学生在校期间能学习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过硬的职业技术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在众多职校学生中脱颖而出;二是与自身过去发展状况的纵向比较,每个孩子的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机遇也不同,对学生要因材施教,重视个体发展,让每个孩子在校期间都能获得成长。

(二)以就业争先为导向,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

许多中职校学生就业率很高,甚至有的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100%。但具体分析学生的就业情况不难发现,不少学生并没有从事对口专业的工作。如会计专业的学生从事超市的收银、售货工作,或是从事与会计毫无关联的体力劳动,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成为物流公司的搬运工等情况屡见不鲜。这说明中职毕业生没有“先”抢占到就业机会。

先,即先机。就业争先,就是紧紧抓住就业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说,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社会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高学历人才找不到工作已不算新闻,而中职生如何把握求职的机遇,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社会中求得一席之地,关键就在争“先”。“先”对于中职校来说,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有前瞻性,必须抓好教育教学,教学与实践不能脱节,教师知识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要新颖,充分利用学生在学校的三年学习时间,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如此,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才能具备自己的特色优势,抢占到真正的“先机”。

(三)以创业争新为手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业不仅解决了学生就业难问题,也带动了社会上部分人群的就业,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都有积极意义。笔者所在学校提出“创业争新”,主要是指导中职生寻找一条适合他们的创业之路,进行新的尝试,新的体验。一是树立创业意识。加强创业教育,入学即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在学生心中植下创业的意识,播下创业的种子,让学生明白未来需要创业,有创业追求。培养学生创业兴趣,从而树立创业理想。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商机意识和勤奋意识,摒弃因循守旧、得过且过的观念。二是传授创业方法。传授学生创业新知识,培养学生成本收益核算技能,结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由专业教师带领开展市场调查,锻炼学生把握商机的能力。三是提供创业实践。采取新举措,让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创业实践,从小事做起。学校通过组织模拟工厂、拍卖旧货等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另外,学校还与实习单位合作,分组派出实习生,让学生在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相关人员指导下轮流体验小组长的组织管理工作。成系列的创业教育教学活动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当然,中职校开展创业争新活动,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上大的创业环境影响。虽然社会创业环境不断优化,但还是不完善的,尤其是受“四平八稳”的传统观念影响。一心求稳的人不敢创业,有条件的人不愿创业,没有资金的人无法创业的现象还大量存在,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态。中职校学生年轻,没有创业经验,如何让学生掌握一些创业意识和技能,掌握一些保护自己的方法,提供一些有效的帮助,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挑战。

三、“三业三争”的教育实践

笔者所在学校从教学管理机制入手,创新举措,进行“三业三争”的教育实践,不断探索让学生学有所用、就业有效、创业有方的新途径。

(一)让学生学有所用

一是提供升学途径。有目标才会有动力,笔者所在学校每年组织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参加成人高考,并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给予辅导。每年考试通过率都在90%以上。目前,学校和南京审计学院、南京理工大学、三江学院、江苏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等知名高校联合办学,“3+3”、“3+5”、“5+2”的学制让学生能直接升入大学。二是采用激励手段。学校设立奖学金制度,对学业优秀的学生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学校树立优秀典型,营造求学上进的良好校园文化。三是学以致用。学校认为,不能让学生成为没有前沿知识、没有技术技能、没有相应学历的“三无”毕业生。为实现“学业争优”,学校大量引入专业课教师,设立专业技能的考核机制,让每一个入学的孩子都学得有意义,真正掌握与时俱进的实际技术技能。

(二)保学生就业有门

笔者所在学校倡导就业争先,一是就业效果好。争取专业对口,有一个发挥专业技术技能的平台。同时,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进行革新,根据市场需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删减了产品包装、计算机基础知识等已被社会淘汰或是早已普及的课程,增加了网络维护、软件开发等时新课程。二是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学校重点抓专业技术证书的通过率,要求学生毕业能多证在手,并根据岗位需要,将训练范围拓宽,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适用宽泛就业和再次就业的需要。三是就业要有灵活性。先行准备,不必等到毕业时“扎堆”求职。笔者所在学校积极探索学生灵活就业渠道,在实习等环节就提前考虑学生就业问题。学校与中国联通、金鹰商场、招商银行、上海银行、上海大众等用人单位建立了长久的合作关系,学生自入学起,就积极向用人单位推介相应学科专业,为部分单位定向培养对口专业学生。在实习阶段,推荐学生与实习单位建立就业意向,为学生毕业留在实习单位创造条件。

(三)引学生创业有方

笔者所在学校新生入学第一个月即组织学生到效益突出的一些大型企业参观,并集中开展创业教育。平时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创业方法的传授。采取专项措施,促进学生创业基础能力培养。

一是组织学生开办“跳蚤市场”,体验短期创业和市场经营活动,培养创业兴趣;二是开办学校工厂,把学生参加设计比赛的获奖作品进行少量地生产试验,申请专利进行营销;三是设立创业基金,给予创业学生一定的经济援助。创业基金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划拨、新生入校捐款、学生社团走上社会募捐、创业成功者的捐助。学校每年为创业基金拨款50万元,并设专人管理基金。学生凭企划书可以申请一定金额的创业支持。学校每年还组织创业构想大赛,评出的优秀创意作品列为当年的重点资助项目。

中职校的发展必须从学校生源实际出发,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笔者所在学校欲以实践证明“三业三争”教育符合以人为本要求,有利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造具有特色的中职教育品牌。

上一篇:想法这件事,不只有大人有 下一篇:中职校开发社会实践教育资源的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