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职教人才培养的四大核心问题

时间:2022-09-15 11:56:09

厘清职教人才培养的四大核心问题

这几年,中职“生源大战”早为公众熟知,无须多言。如今高职招生形势也不容乐观,仅以2011年为例,堪称生源大省的山东省高职生源缺口4万人,相当于年招生规模达2000人的20所院校“颗粒无收”;而素有全国高职教育“排头兵”之称的江苏省,2011年高职院校的录取线竟比本三院校低了102分,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实行“注册入学”,也没能如愿“吃饱”。

职教发展何以会陷入如此境地?很多职业院校甚至专家学者都倾向于指责社会不重视支持职教,职教人才得不到重用。而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恶性循环根在学校自身,源在职教人才培养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尤其是“为谁培养、谁来培养、怎么培养、培养谁”四大核心问题没有厘清,致使职教人才培养长期处于无序状态,亟需加以纠正。

一是为谁培养。回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以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为代表的职教繁荣时期,当时地方国有企业支持职教发展的热情普遍很高,而因为毕业出路好,实习有保障,职教的声誉和门槛也都很高,职教发展步入鼎盛时期;后来国企逐步改制,校企合作日渐降温,职教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再后来,随着对外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开发区蓬勃兴起,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用工需求大增,对职业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刺激各地职教培养热衷于“东南飞”的“孔雀”型人才。本地职校为外地企业培养人才,本地企业却“得不到好处”,进一步加剧企业对参与和支持职教发展失去动力和耐心。所以,为谁培养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校企合作的主动性问题必然无法得到根治。

二是谁来培养。众所周知,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而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专业师资更是职教发展的命脉。可想而知,一个不懂专业、不会实践操作的教师,定然无法教出合格的专业人才。而我国目前的人事制度却决定了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的人才无法“双向”流动,尽管职业院校亟需大量来自企业、有工程经验和企业背景的人才加盟专业教师队伍,但却因为编制及社会保障等问题而受阻,导致职业院校的教师大都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难以胜任专业项目化教学,育人质量得不到保证。

三是怎么培养。国内很多餐饮“老字号”“百年老店”缘何经久不衰,除了用料考究、厨艺高超之外,做工精细是根本原因。同样,人才培养的过程也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往我们都抱怨部分办学条件差的职校“黑板上开机床、做实验”,如今虽然老师不再照本宣科讲理论,但却又陷入了“PPT依赖”的误区,讲与做仍然是“两张皮”。为此,迫切需要解决“做中学”和推行项目化教学的问题,解决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工程能力、项目能力培养中的问题,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

四是来培养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前职教发展的最大困惑是生源问题。这几年,为了解决生源,职业院校花去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人才培养本身,这是亟需改变的怪状。对此,习惯于计划经济的职业院校,倾向于由政府采取行政措施给力招生,很多专家也呼吁调整普职招生计划比例,以让不能进普教的学生都能进入职校就读。事实证明,这些举措只会适得其反。而来自美国社区学院的经验则启示我们,职业教育的生源在社区、在农村、在企业,未来的社会,绝大多数人在职业上都不会“从一而终”,如果能够满足他们职业迁移的培训需求,职业教育将有取之不尽的生源。

总之,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产品”加工过程,这其中,用什么料、请什么师傅、用什么工艺,直至产品最终卖给什么客户,都至关重要,这是人才培养的最核心问题。

(王寿斌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副所长、副教授)

上一篇:速读/国际 下一篇:大学辅导员生存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