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动态监管平台创新实践

时间:2022-09-15 11:31:12

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动态监管平台创新实践

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动态监管运行大平台运用于教育装备常规管理中,这是江苏教育装备人管理理念的一次变革,也是工作模式的一种创新。平台的运用对全省教育装备系统规范化、科学化地抓好“建、配、管、用” 装备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多视角探索这一新生事物,以推动平台功能更趋完善,使其在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对教育装备动态监管平台的特征分析

1. 平台建设注重设计的规范性

教育技术装备要实现信息化管理,首先必须解决规范、标准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则是必须为设计者提供一套相对统一、有一定权威性的流程规范和业态标准,这也是平台设计的依据。大量的实践证明,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若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规范、标准,要想运用信息化手段来提升装备管理水平,这种努力肯定是浅显且徒劳的。可喜的是,江苏省这些年经过不懈努力,几经修订,陆续出台了《江苏省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系列文件,这一标准给平台的设计、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确保了平台的规范及标准化设计。目前平台以“教育资产分类”“教学仪器分类代码”“实验教学目录库”“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标准库”等四库标准为依托,规范流程,统一标准,这种设计理念及产品受到了一线装备管理人员及业内专家、同行的普遍欢迎。

2. 平台建设注重对实物资产的全覆盖管理

目前市场上虽有不少类似的教育装备信息管理系统,但这些软件无论在管理内容还是在管理范畴上都较为单一,以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作为系统管理目标并付诸实践的并不多,对实物资产实施全覆盖监管的更是凤毛麟角,且多与财务资产管理软件互不兼容,无法真实、完整地反映区域或学校的资产情况。而本平台的开发设计,十分注重管理要素间的整合,突出实物资产的管、用信息,从学校的人、财、物、时间、空间出发,以“室”为主线,分类采集实物资产完整信息,既能满足装备管理的需求,又能满足学校财务管理的需要,从而实现对实物资产的全覆盖监管,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效能。

3. 平台建设注重省、市、县、校的协同办公与联动监管

省、市、县、校四级联动管理,并非指以往那种发文、开会、检查、总结等传统意义上的联动。这种联动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平台建设为载体,以实物资产的管、用信息为要素,省、市、县、校多层次、全方位基于统一平台上的协同办公、监管的大联动。学校的基本任务是按建设要求将实验室、图书馆、专用教室、多媒体室和各类功能室的实物资产及实验教学的开展情况等,实时录入系统平台并进行日常管理。县(市、区)的角色尤为重要,上传下达,要利用平台对辖区内各学校的 “建、配、管、用”等日常装备工作行使组织发动、协调指导及跟踪监管等职权。地级市的角色举足轻重,承上启下,要进行区域内实验目录的制定与调整,日常工作的协调与指导等,是推进区域内教育装备信息化的重要推手。而省级主管部门的主要任务是,科学决策、宏观调控、教育均衡,在政策层面、经济层面和技术层面帮助基层解决在平台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以全面推进教育装备的现代化。

4.平台建设注重公益性与适度市场化的运营机制

为确保系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平台设计采用了 SaaS这一互联网时代较为新颖的运营模式,一方面能充分体现其安全、稳定、低成本及专业维护的特性;另一方面便于按照“统一要求,规范建设” 的建设目标,在全省范围内整体推进。与此同时,适度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通过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帮助企业解决经费问题,让企业安心做好技术及服务保障工作,以确保系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育装备动态监管平台运行以来取得的成果

1. 提升了装备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平台运行两年来,全省各级教育装备管理部门与共创软件公司密切合作,共举办各类培训近300场,培训学校的资产管理员、信息技术管理员、各类专用教室管理员及实验室实验员、实验教师等近3万人次。通过培训,这些人员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得到了较快的提高,已能娴熟地运用计算机管理装备,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发挥着作用。全省一批批既掌握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又懂业务的装备队伍已经形成。

2.使教育主管部门既摸清了家底又实现了对装备管理的前馈控制

以前对教育装备管理而言,一个学校到底有多少设备设施,固定资产的原值是多少,管理和运行状况如何,对这些问题可能谁也说不清,道不明,主观拍板、随意决策的现象较为常见。 平台运行后,只要轻轻一按键,所有的信息马上一目了然,装备管理也告别以往陈旧的管理模式,达到了前馈控制的目的,实现了管理的信息化。据系统平台显示,目前全省绝大部分大市完成了基础数据的录入校对工作,并进入了日常管理阶段,这预示着今后全省的教育装备管理将进入科学化、数字化的发展期。

3.使教育装备工作加快了融入教学的步伐

教育装备要服务于教学、走进教学、融入教学,这是近年来江苏教育装备系统提出的工作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组建好“保障供配线、技术支撑线、教学应用线”是推进工作的具体措施。要防止教育装备被边缘化的问题,江苏装备人清醒地认识到,装备工作只有不断地自觉服务于教学、走进教学、融入教学,才可能突破重围,获得较大的发展。基于这一指导思想,装备决策部门在软件开发伊始,就特别注重实验教学管理功能设计,并把这一理念贯穿于软件制作之中。软件的设计涵盖了理、化、生、小学科学等学科的教学计划、实验内容、实验形式、所需仪器设备、开设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内容,软件设计制作达到了预想目标。这对改变当前实验教学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或缺乏必要抓手的现状,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4.创新了装备管理的工作模式

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追求卓越的具体行为表现方式。工作模式的创新并非是从天而降的,它需要有一个意识创新、理念创新和观念更新的能力积聚过程,而这一过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江苏省装备人追求卓越也是从更新理念开始的,从“做有文化的装备人”到“做有智慧的装备人”,再到“做有技术的装备人”,这种递次性的跟进是一种理念的更新,也是创新工作模式的前奏曲。而配合省教育厅“四配套工程”,抓好装备的“管”和“用”,实施理科教师培训,举办理、化、生、小学科学教师的实验技能操作大赛,则是创新工作模式的一种实践演练。在一系列的探索之后,江苏装备人把实施装备有效管理摆在了工作的重要位置,通过平台建设对全省教育技术装备实行动态监管,实现了新的创举。这种创举的可喜之处是,在对教育装备工作实现“建、配、管、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实验教学的开展、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训练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当核准后的数据显示全省实验教学开设率达100%,完成率90%以上,也就是江苏装备人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出贡献之时。这项工作的突破也得到了全国同行的认同。

三、平台运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 要严把基础数据信息录入质量关

任何软件平台都是通过对信息的处理来体现其价值的,教育装备动态监管平台也不例外。在全省基础信息采集完成后,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是各地如何对基础信息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挖掘与分析,为科学决策服务。这就要求各级装备系统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1)管理重心前置,自下而上地抓好平台的运行及服务保障工作,确保平台信息采集的及时、准确、全面。(2)强化以县级为主的管理监督机制,充分利用网络,督察平台的日常运行情况。(3)注重对动态信息的处理,定期、不定期地从平台上筛选、采撷和汇总有价值的信息,以指导工作开展、协调解决问题、提供决策依据和充分发挥平台的监管作用。

2. 要营造一个有利的政策、智力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台必定要经历一个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在政策层面上,引入政府为公共服务买单的机制,取消基层学校上缴平台运行服务费用,让企业专心在技术、服务上下工夫,保障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在智力层面,成立一个专家团队,着力进行装备标准、装备指标体系及辅助决策等方面的研究,帮助并引导企业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装备信息化服务!

上一篇: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特色探究 下一篇:工程施工课程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