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经济开发之辨

时间:2022-09-15 10:28:12

长江上游经济开发之辨

江上游幅员广阔,属经济发展洼地,发展潜力巨大,区位优势突出。尤其宜宾至重庆段400多公里的沿江地市,产业发展、城乡结构相似,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具有丰富的资源禀赋。

该区域的科学、有序开发,将优化中国区域发展整体布局,引领西南部内陆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的一极。

长江上游开发的战略布局

长江上游开发区主要指宜宾至重庆河段及其腹地区域,面积约1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033万。地处成渝经济区的南部,西部大开发前沿地区,国家乌蒙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区。

长江上游地区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达1.7亿千瓦,占全国46%;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农村劳动力丰富,有条件打造西部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高端制造业基地、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以及最大的内陆消费市场。由于毗邻南贵昆经济区,承接攀西-六盘水资源开发区,与周边区域联系紧密,融合程度较高,集聚辐射力强。

作为中国能源、资源、人力资源富集的重点地区,长江上游开发具有后发优势的战略意义。把沿江流域经济开发作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以两岸产业基地为轴,通过水运、水电等绿色低碳方式支撑流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借水路与陆路等交通之便辐射腹地,进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密集带,这是区域经济开发的经典模式,可以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高度融合,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

长江上游地区尚未进行综合开发规划和建设。加快长江上游连片开发发展,有助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在经济区内,通过提升沿江现代产业集聚和城镇化发展,能进一步释放长江上游水资源、人口、航运等发展潜力,形成支撑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新增长极;通过发展清洁能源、低碳航运、循环产业等新型发展模式,有利于探索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道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加快扶贫开发和承接新型产业转移,有利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移民,有利于构筑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屏障。

中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日益受到重视,向绿色转型的时机也渐成熟,长江上游发展面临重大机遇。2013年,长江流域开发被国家层面提上议事日程。总理批示:“沿海、沿江先行开发,再向内陆地区梯度推进,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

来自北京、成都、重庆等地的专家和学者,纷纷提出建议。他们认为,“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绿色发展”的要求,随着绿色产业和环保技术的成熟应用,长江上游地区能选择一条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符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同时,长江上游的连片开发在西部开发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长江上游地区开发如箭在弦上,势在必行。

流域开发带动区域开发

流域经济尤其是大河流域往往会成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国外的密西西比河、伏尔加河、莱茵河、田纳西等大河流域,均为成功开发的范例。

长江上游处于自然条件各异的东、西部分的过渡区,又是自然灾害南与北、东与西地域差异的交叉部位,经济实力较为薄弱,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面临自然条件、经济和环保等多方面问题,必须在确保其生态屏障功能,保护特有、珍稀鱼类资源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长江上游黄金水道的科学、有序开发。

2012年11月,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长江上游河段综合开发座谈会,通报该河段开发设想和存在问题。有专家提出,宜宾至重庆河段规划拟采用五级低坝开发,正常蓄水位不高于多年平均洪水位。此举移民少、淹没小,基本没有改变天然河道及水流状态。河道梯级渠化可以有效控制洪枯水位变幅,提高航道等级。各梯级枢纽通过修建鱼道、渔业增殖站等设施,满足珍稀鱼类洄游及繁殖需求。

流域开发是通过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动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兼顾防洪减灾、城乡供水、水力发电、农业灌溉、内河航运、生态环境、旅游休闲等综合目标。有关专家提出以辐射力强、关联度高的流域经济区带动区域开发的思路——

高效开发利用江河水能资源,形成长江上游的清洁能源基地,解决沿江资源型枯竭城市的能源供应问题;

挖掘长江上游黄金水道的航运潜力,增强区域物流运输能力,大幅降低该区域物流成本和能源消耗,实现西南内陆物资大出大进;

有序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拓展就业机会,建设产业新城,吸引人口从生态脆弱的乌蒙、秦巴和六盘山等山区向沿江两岸聚集;

注重长江上游特等、珍稀鱼类生态保护,增加枯水期流量,修建鱼道、增殖放流站和产卵场等设施,保障鱼类正常繁殖栖息;

综合调节宜宾至重庆河段水位变化,改善沿江两岸的水环境和自然景观,使密布在沿江两岸的中小城市、城镇美丽宜居。

专家们强调,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三者间的关系,对长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保持在合理限度之内,确保永续利用,其利在民。同时,要制定科学的水资源监测指标,维持水资源的生态系统,降低对生态平衡和水文循环的影响,用开发的收益反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天府首港看泸州

泸州地处长江上游的中心位置,是长江上游西南地区的现代立体交通枢纽城市。泸州港是四川第一大港口,全国内河28个主要港口之一,也是唯一具有铁路和水陆联运港口。2013年,泸州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0.13万标箱,占全省总量近八成,堪称四川沿南向、东向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泸州在长江经济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来已久。作为长江经济带和南丝绸之路的节点,明代即为全国33个商埠之一,清代、民国和抗战时期至今,泸州是川滇黔渝结合部重要商业中心、港口城市和物资转动枢纽。长江泸州段136公里,约占川江段228公里的60%,沱江、赤水河等17条通航支流在泸州汇入长江,全市通航航道926公里。在长江上游城市群中,泸州是除重庆外第二大城市。

泸州具有地造天成的突出潜质。全市人口508万,城区人口108万, 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140.5亿元。发挥成渝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和助力长江黄金水道开发的发展定位,泸州有望成为推动长江黄金水道科学发展的新引擎。

——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契机,打造多种运输方式的集成、集合、集散中心,建成通江达海、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形成布局合理、对接顺畅、高效便捷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依托流域开发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成为带动黄金水道流域开发、辐射长江上游腹地、带动川南地区发展的区域中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要素集聚能力,形成城乡一体化,以交通、通信、公共服务等为依托的现代城镇体系。

——打通内陆港口与沿海港口河海联运通道,打造西南内陆地区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节点,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开放布局重要战略节点。

——发挥联通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的独特优势,推动西南内陆地区形成新城市群落、新产业布局,成为辐射和带动上游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的战略高地,以及西部大开发中的前沿城市。

2013年7月,中央提出打造长江黄金水道后,国家发改委组织沿江省市和13个部委,联合编制《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支撑带指导意见》。长江上游开发正在有序进行中,许多专家青睐泸州的发展未来。

当前,泸州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实现水运、铁路、公路和航空并举,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统筹港口建设、产业布局和城镇规划,完善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打造沿江各类产业园区及产业基地,使之成为转型升级的优质载体。

长江黄金水道重要节点的作用、以及天府首港的地位,将把泸州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上一篇:“宝宝们”归谁管 下一篇:全国股转系统的制度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