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献分析古鲁国表达“重”之义的古今联系

时间:2022-09-15 09:48:59

由文献分析古鲁国表达“重”之义的古今联系

摘 要:扬雄《方言》中古鲁国表达“重”之义时使用“锤”这种说法;但今天的鲁西方言中表示“重”的含义已不再用“锤”这个词,而是使用“沉”和“坠”两种说法。那么,“锤”“沉”“坠”这三个词之间古今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本文将在语音、语义方面,就这三个词的来源以及它们的同源词之间的联系进行引证比较,由文献分析,发现它们之间有必然的联系,是一组古今同义词。关键词:文献;联系;古今同义词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2-0132-02扬雄生于西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卒于王莽新朝天凤五年(18年),所著《方言》全称《■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今见第一部集释方言词语的专著,也是我们上古鲁方言的重要文献。《方言》涉及地域甚广,称名除汉代实际地名外,还有汉代习用的秦以前的国名地名。东起北燕朝鲜、东齐海岱、吴越东瓯,西至秦陇凉州、梁益蜀汉;北起燕赵秦晋北鄙,南至沅湘九嶷。《方言》中的鲁与春秋时的鲁,疆域大体一致,即以曲阜为中心的泰山以南今山东省西南的汶、泗、沂、沐流域。所以,今天所指的鲁西南地区大致指《方言》中的鲁国。在《方言》卷六:“锤,重也。宋鲁曰锤。《广雅・释诂三》:锤,重也。王念孙疏证:锤之言重也,下垂故重也。”[1]所以《方言》中“锤”表示“重”的含义,但今天的鲁西方言中表示“重”的含义已不再用“锤”这个词,而是使用“沉”和“坠”两种说法。如:“这个东西很沉”;“这个东西很坠手”“这个东西有多沉”;“这个东西不沉”。但在表示“锤子”“击打”之意时仍然使用“锤”这个词。那么,“锤”“沉”“坠”这三个词之间古今有什么样的联系呢?经文献查阅,发现它们是一组古今同义词。本文将在语音、语义方面,就这三个词的来源以及它们的同源词之间的联系进行如下引证比较。一、语音方面的联系根据《广韵》得知:“锤”直垂切,平支澄。又驰伪切,歌部。“沉(沈)”直深切,平侵澄。又直禁切。侵部。“坠(■)”直类切,去至澄。微部。三个词在语音上反切上字相同,反切下字音相近。即同为“澄”声纽,且韵相近,古今读音相近,所以在语音上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二、语义方面的联系“锤”、“沉”、“坠”三个词及它们的同源词之间在语义上相通,为一组古今同义词。由以下分析可为证。(一)“‘垂’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像草木生土上花叶下垂之形,就其为物来说,是花朵;就其为形来说,是下垂。《说文・土部》:‘垂,边远也。’其本义是指国境边疆的地区。由于‘垂’承担了使花叶下垂的含义,故又表示1)自上缒下;东西一头往下挂着。2)低;低下。3)流传下去。凡从垂取义的字皆与“垂下”等义有关。以垂作声符兼义符的字:锤、棰、捶、■、陲、■、等。”[2]“‘锤’,形声兼会意字。篆文从金,垂声。垂也兼表下垂之意。《说文・金部》:‘锤,八铢也。从金,垂声。’1)本义为古重量单位。后借用作‘■’。2)古代一种柄上有个金属圆头的兵器。3)引申指像锤的东西:秤锤4)引申泛指用来捶击的工具:锤子、钉锤。5)用作动词指用锤敲打:千锤百炼。”[2]《方言》卷六:“锤,重也。宋鲁曰锤。《广雅・释诂三》:锤,重也。王念孙疏证:锤之言重也,下垂故重也。”[1]所以,“锤”的语义的演变皆与含有“重”的含义有关。如:“‘棰’,1)同‘捶’,敲打。《集韵・纸韵》:‘捶’,《说文》:以杖击也。或从木。2)同‘■’。鞭子,马鞭。《正字通・木部》:棰,同■。”[3]无论是“敲打”还是“鞭子”都与下垂,用力有关。“‘■’”,在《玉篇・人部》中解释为‘■,重也’。在《集韵・■韵》中‘■’,镇也。一曰揣量物重也。或曰■。”[3]“‘■’,《说文》:■,坚土也。物体下垂的样子。《篇海类编》:‘■,又果实下垂貌。如果物体轻下落就会被称为飘落,所以“■”则指达到一定重量的物体的下落。”“■”,《广韵》直追切,平脂澄。与“垂”有同样的韵部和声纽,且含义相同只是用字不同,所以以“追”作声符的字也有下垂、重之义。如:缒、槌、■、■。“‘■’,1)槌子。俗称榔头,也作‘锤’。《玉篇・金部》:‘■,铁■也。’《抱朴子・内篇.仙药》:‘以铁■锻其头数十下乃死。’2)古兵器,柄端有一金属圆球。3)打;击。唐惠琳《一切经义考》卷14:‘铁■,或作槌。《集训》云:‘打也。又作椎’。《考声》:‘击也。’”4)同‘锤’。秤砣。”[3]“‘缒’,1)用绳悬物往下送。《说文》:‘缒,以有所悬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16:‘缒,又作■,谓悬重曰缒也。《通俗文》‘悬镇曰缒’是也。《左传》:‘夜缒而出。’杜预注:‘缒,悬城而下。’2)绳索。”[3]“‘槌’,1)捶击的器具。2)同‘■’,掷。今本《法言.问道》作‘■’”。[3]“‘■’,1)投掷;抛弃。2)敲击;捶打。《字汇》:‘■,击也。’又棒槌。”[3]“‘■’,1)坠落,绳端系石使之下坠。《广韵》:‘■,落也’2)同‘■’,敲击。[3]所以,“锤”的同源词有“重”“下坠”之义。(二)“坠(■)”从土从队,会意字,队也兼表声,1)本义指从高处落下。2)引申往下沉。3)进而引申系在器物上垂着的东西。“‘队(■)’,会意字,甲骨文从阜(墙上供上下的脚窝),从倒人,人从高处坠落之意。金文将人改为一头捆缚的猪,并且下边另加土,表示猪从高处坠落到地上。《说文》:‘■,从高坠也。’本义坠落[3]。所以凡以队表义符或声符的字皆与下落,下垂有关。如“隧”,通“■”。坠落。《集韵》:“■,《尔雅》:‘落也’。或作隧。”(三)“‘沉’,甲骨文像把一头牛丢进河中形,本是古代祭祀的仪式,金文用从水■声的‘沈’来表示。‘■’本义指挑担长行,引申泛指行进,也表示担子,长久和沉重。由于‘■’作了偏旁,沉重和长久之义则借‘沉’表示。因其本义从‘■’取得其义,故‘沉’表示‘沉重’:‘这担子真重’;有引申特指感觉沉重:‘醒来头感到发沉’。《方言》卷一:‘沈,大也。’有‘大,分量重’的含义。”[2]凡从■取义的字皆与担、重、久等义有关。以■作声符兼义符的字有:■、■、沈(沉)枕、耽、眈等。如:“■”,重。《集韵》:“■,重也。”[3]所以,“沉”的同源词也有“重”之义。“所谓同源词,孟蓬生在其著作《上古同源词语音关系研究》中指出汉语同源词的定义:‘汉语同源词是由同一词源派生因而在音义两方面都相互关联的词’[4]。他着重指出‘在音义两方面都相互关联’是指在语音上相同或者有流转关系,在意义上相同或者有引申关系。”[5]所谓同义词指的是意义相同或者相近的词,在上述分析中,凡从“垂”取义的字皆与“垂下”等义有关,如:“锤”、“棰”、“捶”、“■”、“陲”、“■”等;凡以“队”表义符或声符的字皆与“下落”,“下垂”有关,如:“隧”等;凡从■取义的字皆与担、重、久等义有关。以■作声符兼义符的字有:“■”、“■”、“沈(沉)”“枕”、“耽”、“眈”等。所以,综上所述,“锤”、“坠”、“沉”三个词以及它们的同源词从语音上,利用古音学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在语音上相近;语义上利用同源词比较分析,在语义上都有“重”之义,可以说它们是一组古今同义词。古鲁国,也就是今天的鲁西南方言中,尽管“锤”这个词不再作为形容词“重”来使用,但是表示“锤子”“击打”之意时仍然使用;而“重”的含义则由“沉”“坠”来表示,如“很沉”,“很坠手”。所以表达同样的含义,古今会使用不同的说法,它们是发展变化的,但它们在语音、语义等方面都是有一定必然联系的。参考文献:[1]华学诚.扬雄方言校释汇证[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429-430,426-427.[2]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62-363,759,86-87.[3]徐中舒.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1232,179,4234,3429,1252,1920,2444,4148,4180.[4]孟蓬生.上古同源词语音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王超.历史比较语言学“语音对应”原则对汉语同源词研究的意义[J].西安社会科学,2010,(5):155-156.

上一篇:成长中的磨砺 下一篇:论林徽因散文的语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