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吉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思路与实施

时间:2022-09-15 09:44:49

常吉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思路与实施

摘要:为了解常吉高速公路的山区公路特色,对其景观绿化设计作了深入的评估和探讨。在尊重自然景观、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本地资源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创新的、较为系统的景观绿化设计理念,旨在拓展山区高速公路景观建设的思路,并为后续建设的山区高速公路提供景观绿化设计的新技术、新经验。

关键词: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自然;人文;资源

收稿日期:20160107

作者简介:王奇文(1982―),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景观设计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08703

1引言

作为连接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内陆省份,湖南多山地特征较为突出,山区高等级公路建设正得以快速发展,已立项和正在建设的山区高等级公路多达2000余km。由此可预见,做好常吉高速公路景观绿化对今后湖南高速公路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常吉高速公路穿越湘西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人文景观、纯朴厚重的民风、浑厚绵长的沅水文化是这一地区独特的生命形态和宝贵的地方财富。

2路线环境景观现状分析与设计对策

2.1路线环境景观现状分析

常德、吉首地处湘西山地向洞庭湖平原过渡地带,属湖南省西北部。路线位于雪峰山褶皱带西北边缘,多为低山――低丘陵地貌。根据所跨越地区,本项目可分为常德段、怀化段、湘西段。常德段兼有平原、垄岗和丘陵区,主要以侵蚀、剥蚀构造丘陵地貌为主,多农田分布。主要植物群落类型为暖性常绿针叶林及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有马尾松和杉木林、楠竹林三个群系,落叶阔叶林主要有板栗、青埂⒒香阔叶混交林群落等。

怀化段和湘西段,地势起伏较大,为低山――丘陵地貌。沿线冲沟发育,两侧山坡陡峻,坡度一般10°~45°,山村、林地、农田、耕地多依山就势分布。该段红砂岩发育,乔木稀少,植被主要表现为继木芒萁灌草群落。部分土层厚实地带多分布有马尾松和柏木林群系,栓皮栎、马尾松、枫香混交林群落等。

本项目研究区域属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光热充足,雨量充沛,较适宜植物的生长。沿线河流属沅江水系,主要河流为沅江及沅江一级支流武水。沅江及其支流地表水受污染程度轻,水质较好。

2.2景观设计对策

2.2.1全面改善和合理利用线路原有自然景观

将有特色的自然风光尽量展现在人们眼底,如对路旁山地、林地、河流、田野景观等进行诱导性展示,以引伸道路景观向外扩延。合理凭借山地造势、路随景出,景由路生。尽可能减少工程施工对地形和植被的破坏,令人强烈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自然生态美的冲击力。

2.2.2全面绿化、美化

常吉调整公路景观绿化围绕一个保护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的主题以及遵循“安全、舒适、环保、和谐”的原则来规划设计。在体现大湘西民族文化和自然特色、经济与实用、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坚持全面绿化、美化的设计思路。

2.2.3[JP3]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加强对边坡的防护[JP]

在实现“黄土不露天、泥土不流失”的同时,做到绿化与周围原始植被特征和谐统一,减少人工雕凿的痕迹。尽可能地改传统的工程防护为生态防护,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如应用客土喷播、固土植草、植生袋等多种技术工艺修复植被,以创建良好的近自然景观。

3景观绿化设计基本思路

3.1保护利用和持续发展

常吉高速公路在路线设计阶段已充分考虑到要尽量避免破坏自然环境和原有风景,充分保护各种动植物、河流水域、名胜古迹。而对景观设计来说,作为现代化的生态旅游公路,为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灵活运用多种元素,构筑旅游公路的特色景观环境,使之成为现代化的生态环保走廊。

3.2自然融合与环境协调

常吉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充分考虑公路环境与沿线自然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相协调的问题,充分带给司乘人员良好的心理和视觉的感受,实现“显山露水”。并使主题“沅水山村”与沿线各景点、景区(带)的设计相融合,真正做到源于自然、融入自然、高于自然。

3.3主题统一与局部变化

围绕“沅水山村”这一主题,充分发掘沿途所经各地域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特征并加以利用,由此表现出各自的特色和意蕴,适当地进行艺术加工和变化,如建(构)筑物的风格、造型、色彩以及线形的弯曲、起伏等。使用路者在行车途中感受到沿途景观存在于一片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观中,感受到随着公路的延伸而流动着人文气息和民族风情。

4景观绿化设计的具体实施

4.1公路沿线景观绿化

公路沿线景观绿化包括中央分隔带、边坡及公路两侧绿地、隧道洞口等景观绿化。

4.1.1中央分隔带的绿化设计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高速行驶时,容易对驾驶员形成“道路催眠”。当外界信息单调重复,驾驶员的大脑得不到必要的刺激时,脑细胞便会产生抑制作用,造成对突发事故的反应会逐渐变慢。当持续时间超过5 min,大脑机能降低的速度加快,发生紧急情况时就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因此中央分隔带景观设计引入了时间要素。根据公路路线的实际情况,分段设计出合适的景观,每5~7 min行车距离变换一次设计。通过植物的品种、色彩、高矮、整形与自然形,连续与间断的变化构图等对比方式,为驾驶员提供一个不断变化的景观环境,不间断的进行视觉刺激,有利于缓减在行驶中产生的紧张感和疲劳,使其保持清醒意识,降低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

4.1.2边坡及主线两侧绿化设计

边坡及主线两侧绿化是高速公路绿化的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通过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提高道路安全性,同时,协调公路与环境,美化路容。

(1)路堑边坡。本项目生态防护注重形成与自然景致协调的边坡植物群落,要求绿化效果野化。边坡防护所采用的植物,以草、灌、藤本为主,辅以乔木幼树和山野花卉。依据不同的土壤、水肥、光照条件设计多样的护坡形式以及绿化模式,对沿线多处具观赏特性的岩体,尽可能保留完整外观,凿出台阶和槽空,挡住石屑和回填土壤,同时种植攀援植物进行绿化,增强了公路景观的个性。

高挡墙令人感到压抑,除非特殊情况全线均很少采用,少量的高挡墙采用竹类、攀援藤本和垂挂植物等进行软化。

(2)路堤边坡。路堤边坡景观以沿线自然景观为基础,采取“封、漏、诱、透”等园林造景手法,或片植或孤植或留白,达到公路景观和周边景观完美的融合。

路堤边坡遇到公路外侧有较好的自然或人工景观时,如宽阔的水面、怪异的岩溶石、壮美的古树、山林、庙宇等,隔离栅内侧取消植物群落的种植,或改以灌木为主,以利借景。

路堤绿化植物的选择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所选树种、草种既能适应大湘西当地气候、土壤的条件,又能满足公路绿化的要求。植物配置形式则借鉴当地自然植被类型的特征,尽量与当地自然景观相协调。

(3)碎落台和隔离栅内侧的生物防护及美化。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使本项目切方边坡实现了良好的生态防护。为更好地融入自然,更好地对外展示大湘西地区的山水之美。碎落台绿化以植草野化为主,不种植或极少量地种植乔灌木。或因为造景的需要,结合地形、构筑物采用本地石材干砌,配以绿化粗放布置。

因沿线挖方路段外侧多为山林景观,故隔离栅内侧很少种植或不种植,借景即可。考虑到使公路充分融入到自然景观之中,设计中取消了部分挖方路段的防护栏杆。

4.1.3隧道洞口绿化设计

洞口形式设计主要结合当地的文化和建筑风格进行造型设计,即结合“沅水山村”的主题进行创意设计,注意视觉上的平衡稳定感及与其它建筑物的主从关系,凸现隧道洞口的美学效应。隧道景观设计所用材料尽可能地采用本地石材、木材等(与当地青石墙、吊脚楼等用材相协调),体现当地的建筑特色。

隧道进出口绿化首先满足驾驶员视觉的要求,种植高大树种或植物群落,缓解明暗急剧变化给驾驶员带来的不适感。另外,洞顶和洞侧植被恢复尽量做到与山体植被一致,过渡自然,能很好的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4.2互通式立体交叉

互通景观设计结合地形的高差变化及立交桥附近预留的绿地进行设计,植物配置以群落式种植和地被灌木为主。在互通绿岛区的中心地段,在不影响视距的范围内,设计稳定的树群,以种植抗性优良、易于后期养护管理、层次变化丰富的植物群落为主,突出自然山体、水体之美。

互通景观绿化设计遵循“最小范围破坏,最大限度保护,最大程度恢复”的原则,设计中充分考虑把原有天然地物,如小片沼泽地、小溪、微丘地形、小块岩体和自然保留的树群等纳为互通式立交景观设计的综合利用因素(图1)。

4.3观景平台及紧急停车带

常吉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本意是着力营造出一种开放的公路景观,一次感受湘西美丽的文化之旅,通过让游客领略到这块土地本真的风物人情,去感受千百年形成的沅水文化和沈从文笔下迷人的湘西。

在设计中始终保持着对人性的关怀和对自然的敬畏,在沿线风景较佳的地方设置观景平台和紧急停车带,让游客能够驻足休息,去饱览秀丽的山水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同时,也能满足旅行者稍作停歇、舒缓疲劳的作用,提高了驾乘出行的安全性。

5结语

本次景观设计针对常吉高速公路主线、互通立交、隧道进出口等环境敏感带(点)进行自然式设计,力求尊重公路沿线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本地资源等,突出了一个保护环境的主题――沅水山村,以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实现路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慧娟.高速公路绿化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7).

[2] 杨先哲.人性化视角下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2.

上一篇: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探讨 下一篇:巧引导,养出智慧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