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贷款业务授权制度

时间:2022-09-15 08:53:47

信用社贷款业务授权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提高信贷业务管理水平,更好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信贷政策,依据××市农村信用联社对××联社信贷业务咨询额度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授权经营具体范围包括贷款、贴现、承兑和担保(股票、国库券、保险单、仓单质押贷款不在本授权范围内)。

第二章信贷业务管理授权方式

第三条本办法采取分类授权的方式。

第四条信贷业务授权管理的分类。

(一)联社根据各信用社(部)存款规模、信贷资产质量、信贷管理水平、业务发展潜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将21个信用社(部)分为一类社、二类社、三类社。

(二)具体分类情况为:一类社六个(略);二类社十二个(略);三类社三个(略)。

第三章信贷业务管理授权范围

第五条新增抵/质押贷款

贷款对象类别划分为法人客户与个人客户两种,法人客户具体指企(事)业单位,个人客户为一般自然人。法人客户准入必须严格按《××市农村信用社公司类客户新增授信风险控制实施意见》(×信联发[2006]12号)执行。

(一)一类社

1.法人客户:新建立信贷关系的,信用社(部)可自主审批单户20万元(含)以内的项目;已建立信贷关系的,信用社(部)可自主审批单笔贷款10万元(含)以内的项目,单户总余额不得超过20万元。

2.个人客户:信用社(部)可自主审批单户贷款10万元(含)以内的项目。

(二)二类社

1.法人客户:新建立信贷关系的,信用社(部)可自主审批单户10万元(含)以内的项目;已建立信贷关系的,信用社(部)可自主审批单笔贷款5万元(含)以内的项目,单户总余额不得超过10万元。

2.个人客户:信用社(部)可自主审批单户贷款5万元(含)以内的项目。

(三)三类社

法人客户与个人客户:新建立信贷关系的,信用社(部)可自主审批单笔5万元(含)以内的项目;已建立信贷关系的,信用社(部)可自主审批单笔贷款5万元(含)以内的项目,单户总余额不得超过15万元。

第六条新增保证担保贷款

新增保证担保贷款系指农户联保贷款:联保小组单户成员贷款余额不得超过5万元(不含5万元),联保小组(至少5人组成),农户联保贷款的发放管理必须严格按照《××市农村信用社农户联保贷款管理办法(试行)》之规定执行,除此以外由其他担保人提供的保证担保贷款项目一律上报联社咨询。

第七条为了严格控制信贷风险,所有按揭贷款业务授信、代签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无论金额大小均报联社咨询。

第四章信贷业务授权管理规定

第八条办理抵(质)押贷款业务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抵(质)押物必须产权明晰无争议、能办理抵押登记。

(二)房产抵押须同时出具其占用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一并抵押承诺(同宗房地产抵押时房产、土地必须一并抵押,不得分割),其《国有土地使用证》原件作为抵押物(房产价值)附件由信用社保管,如未分割应由国有土地使用权人提供国有土地使用证复印件并声明(签章)未设置他项权利(须附房地产购买价格或建造价格)。

(三)住房抵押贷款抵押人须提供第二套住房的证明材料,原则上不接受无第二套住房的抵押贷款。

(四)房地产抵押贷款最高额控制抵押比率:本市抵押房产或地产应以其所处地理位置、性质、变现能力等为参考依据设定抵押率:

1.房产抵押类:①城关商住类房产权利价值不得超过评估价值的60%;②厂房类权利价值不得超过权利价值的50%(须有国有土地使用权证);③为解决部分农户抵押担保难问题,对于集镇旺铺(权属性质为村镇房产)抵押贷款信用社(部)应根据房地产所在区域、功能和年限等影响房产价值和变现能力及税费、诉讼费用等因素,审慎、合理地加以确定(可不予评估),单笔单户借款余额不得超过5万元(不含5万元),并须进行抵押公证,超过5万元的村镇商铺抵押贷款上报联社咨询。

2.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类:①城关商业用地权利价值不得超过该区域同宗土地基准地价;②非城关商业用地权利价值不得超过评估价值的50%;③工业用地国有土地使用权参考同区域工业集中发展区价格,权利价值不得超过集中发展区基准地价。

(五)个人存单质押[仅指本信用社(部)]:质押率控制在90%以内,贷款到期日不得超过存单到期日。

(六)公司所有的出租汽车经营权质押:按实际可用期限1万元/年计算质押率,并扣除贷款期限,质押率不得超过50%(含)。个人所有的出租汽车经营权不得作为质押物。

(七)个人存单质押[仅指本信用社(部)]:质押率控制在90%以内。

(八)企业的机器设备(特别是专用设备)一律不得作为抵押物发放新增贷款。

(九)个体工商户申请贷款必须以工商营业执照核准名称作为借款主体。

(十)个人贷款须由夫妻双方或其家庭成员当面出具承担连带担保责任书面承诺书,并在承诺书上共同签字(未到法定年龄的家庭成员除外)。

(十一)外市县抵押房产或地产一律上报联社咨询。

(十二)其他抵/质押贷款形式一律上报联社咨询。

(十三)法人单位贷款原则上追加法人代表、企业股东或集团核心企业或企业实际控制人的连带责任保证。

第九条抵押贷款价值评估的原则

(一)用于抵押的土地使用权,必须具备权属清楚、合法、手续齐全、可以在当地国土局办理他项权证的条件。

(二)用于抵押的土地使用权地面有附作物的,应调查清楚地面附作物有无权证、有无设定抵押,信贷调查人员必须作相应的调查说明。

(三)用于抵押的商铺,其价值评估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两年。

(四)土地使用权的价值按用途分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根据所处的级别范围不同其价值不同。信贷调查人员应对用于抵押的土地使用权的价值必须实地考察并与附近同类土地使用权的价值进行比较,并附调查说明。

(五)房地产贷款抵押率,应在抵押控制最高比率以内根据房地产所在区域、功能和年限等影响房地产价值和变现能力的诸多因素,审慎、灵活、合理地加以确定。

第九条利率浮动管理规定

利率浮动按《××市农村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管理实施细则》(×信联发[2004]27号)与《关于调整信贷业务权限的通知》(×信联发[2005]50号)利率规定执行。

第五章限制条款

第十条企业及其关联企业(本办法所指的关联企业是指与其他企业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控制关系或重大影响关系的企业,是根据这种关系可能转移资产和利润并从中获取利益的企业。主要形式:法定代表人是同一人、夫妻、直系亲属以及股东关联、集团企业中核心企业控股、参股以及紧密层企业母公司、子公司等)均在××市农村信用联社范围内建有信贷关系的,贷款余额合并计算(信贷员在贷款调查报告中对借款人及其关联企业贷款情况须作出详尽说明)。借款人和保证担保人均在××联社范围内有贷款余额的,无论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贷款余额合并计算。

第十一条个人客户授信限制条款:

1.个人名义申请贷款企业使用的;

2.企业为个人贷款提供的各类抵押或保证担保的;

3.个人贷款最高额度不得超过其年收入2倍;

4.自然人贷款中一户家庭只允许有一个借款人,不得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借款人出面借款;

5.不得向曾为他人担保而不履行担保责任的借款人发放贷款;

6.不得向有过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的借款人发放贷款;

7.不得向无生产经营场地、冒名顶替、无固定居住场所的借款人发放贷款;

8.不得以贷还贷。贷款到期还本付息至少一天后才能重新发放贷款;

9.不得发放交叉贷款。同一借款人不得在××市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支机构中取得贷款。

10.不得办理无指定用途的个人消费贷款;

11.在××市农村信用社已有授信的单位的法定代表人、股东及直接关系人不得申请个人授信。

第十二条客户在××联社辖内一家信用社(部)已建立了信贷关系,另一社(部)不得对该客户发放新增贷款,同时各社(部)不得受理该客户为其他企业作保证担保的新增贷款项目。

第十三条不得对持无效贷款卡(未年审或年审不合格)的借款人办理信贷业务。

第十四条对同一客户发放的新增流动资金贷款如与前若干笔贷款在30个自然日之内的视为同一笔贷款,按照单笔审批权限审批。

第六章信贷业务授权管理要求

第十五条信用社(部)在贷款管理上应严格贯彻执行《商业银行法》、《合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联社制定的审批权限,防范信贷风险,提高资产质量。

第十六条在确定贷款期限时,信用社(部)应根据借款从事项目的生产周期、偿贷能力来综合分析确定,但最长期限不得超过3年,超过3年的一律上报联社咨询。

第十七条信用社(部)应加强并完善信贷档案管理,规范信贷档案调阅程序,进一步建立健全审贷制度,每笔贷款均要有审贷会会议记录。会议记录、审查咨询委员会(小组)表决表、借款审批表、信贷员调查报告等相关资料作为联社授权信用社(部)重要的信贷档案,永久保管。

第十八条坚持贯彻贷款“三查”制度。各社在贷款上必须做好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贷款必须坚持专款专用,不得转移用途。

第十九条各信用社(部)在授权范围内自主发放单笔新增贷款金额在5万元(含)以上的必须填写报备表(附件),并于贷款发放后3个月内向联社信贷管理科、信贷审查科备案。

第七章罚则

第二十条严格遵守贷款审批程序,每笔贷款的发放都要按照市农村信用联社贷款操作相关规定办理,信用社(部)自主发放的贷款实行“三包”,并严格实行信用社主任(或负责人)负责制,违反相关规定的将按《××市农村信用社贷款问责办法(试行)》之规定严格进行问责。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一条凡超越本办法授权范围的均上报联社咨询。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市农村信用联社辖内信用社(部)。

第二十三条联社以往有关规定与本办法有抵触的,以及未接到新规定之前,均以本办法为准。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上一篇:银行卡业务制度 下一篇:信用社抵债资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