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生态安全:一场发展与治理的博弈

时间:2022-09-15 08:28:00

西部生态安全:一场发展与治理的博弈

“近几年,准格尔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现了重大突破,生态面貌发生了从严重恶化到整体好转的巨大变迁。”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委书记白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

过去的准格尔旗,曾经受到恶劣生态的困扰

准格尔旗地处黄河上中游,地貌以丘陵沟壑山区为主,境内沟壑纵横、沟网密布,共有大小沟谷2.4万多条,其中黄河一级支流15条,二级支流62条,每年向黄河输送泥沙5000多万吨,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砒砂岩面积915平方公里,潜在砒砂岩面积5000多平方公里,土壤侵蚀模数最高达3万吨/平方公里,被国内外专家喻之为“地球癌症”,界定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

长期受自然条件限制和诸多因素制约,农业生产起伏不定,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牧业生产徘徊不前,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可以说,背倚极度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怀抱先天不足的农业生产条件,在支离破碎的土地上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在荒凉闭塞的梁峁山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准格尔人过去的真实生活写照。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改变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准格尔旗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了锲而不舍的努力,先后实施了“两翼一体”战略和以“3153”工程为重点的一系列水保生态项目,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解放农业生产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基础太弱、欠账太多,生态恶化的趋势仍没有得到根本性遏制。1998年到2000年,连续三年大旱,准格尔大地荒山秃岭、寸草不生,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再次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和严峻的考验。正因为严重的水土流失、恶劣的生态环境,成为长期制约准格尔旗发展进步的重要“瓶颈”。此外,由于早期的煤炭开采缺乏规划、乱采滥挖,引起43处、20.9平方公里煤矿火区,对当地及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一些低端的高载能企业也带来环境污染,使准格尔旗戴上了“黑三角”的帽子。

多管齐下扭转生态恶化局面

面对现实,在经济发展出现可喜局面的准格尔旗,把生态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建设,并确立了“生态立旗”的发展战略,坚持生态这条“高压线”谁也不能碰,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

首先,全面推行禁牧舍饲养畜,变索取为不取,突破这个涉及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农民思维模式的艰难门槛,通过主体的主动退出求得客体的自然修复。通过几年的政策约束和观念引导,配合畜种改良、养殖小区建设,生态恶化局面得到了控制,畜牧业也得到了发展。从2000年到2006年,植被覆盖率从46%提高到64%,牲畜饲养量从35万增加到120万。为了保护这来之不易的生态成果,2007年旗委决定专门设立禁牧禁垦办,坚持不懈的推进禁牧舍饲养畜、坚决杜绝乱垦乱牧。

其次,大力推进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采取免费培训、政策支持等措施,引导农民离土离乡、进城务工,通过农民的转出、产业的转移减少生态索取,加快生态修复。“十五”以来,乡镇由过去的27个撤并到9个,村由256个撤并到159个,累计转出农村人口8.1万人,实现了城镇居住人口超过农村的历史性突破,为保护和恢复生态创造了基础条件。2007年,准格尔旗委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进一步将全旗按13.4∶25∶61.6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重点支持优化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农牧业发展,逐步转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人口,设想到2020年,农村居民点由现在的1000多个调整到60个左右,使80%的土地形成无人居住的生态自然恢复区。

第三,创造性实施“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矿区环境治理,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治理”的原则,采取政府组织、企业投资、专业队伍造林、林业部门验收的模式,吸收企业力量广泛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通过几年的推进,矿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一定好转,企业的生态道德和环保美德得到较大提升,关心生态和支持生态的生活理念得到不断深入。

第四,高标准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飞播造林、天然林保护、淤地坝建设等生态水保项目,规划一步到位,项目分年实施,保证国家的项目按国家的标准实施,发挥出国家预期的效益。沙棘、沙柳、油松等防风固沙、耐干旱植物,既治理了生态,又提供了农民增收载体。目前水土治理保存面积达到3500多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一半以上,每年减少入黄泥沙800多万吨。治理区土地利用率由治理前的17%提高到现在的55%,人均收入由治理前的不足千元提高到现在的5000余元。同时,不断创新植树造林机制,实行干部职工捐资、专业队伍造林的义务植树办法,落实“谁造谁有、允许继承转让”的造林政策和民间造林奖励办法,鼓励各种民营主体发展林沙产业,林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1272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4572万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231元。

维护生态安全确保经济永续发展

生态环境本身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和特殊的生产力,是财富的体现和发展的象征。保护生态并不是不要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主管工业的常务副旗长郭银泉告诉记者说:“这些年来,正是因为坚持了科学发展观,树立了正确政绩观,准格尔旗才没有走入发展经济、牺牲环境的错路和先发展、后治理的弯路,从而实现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赢;也正是因为持之以恒地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优化了整体环境,创造了资本、项目、人才、科技流入的“洼地”效应,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增收致富。”

从2000年到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从27亿元增加到200亿元,财政收入从3亿元增加到43.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207元增加到541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405元增加到14032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从全国第320位提升到第57位,从西部第37位提升到第3位。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8%,达到256亿元;财政收入增长38.5%,达到60亿元。

有了经济基础就可以促进产业替代,有了产业替代就可以拉动人口转移,加快人口转移又可以推进生态恢复,已经初步进入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郭银泉介绍说:“推进工业污染治理,按照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趋向,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治理环境污染是一场发展与治理的特殊博弈。”如今,地方煤矿从最多时的576座整合压缩到114座,单井规模从最大3万吨提高到平均65万吨,煤炭产业正从传统走向现代、粗放走向集约。坚持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推进煤电、煤化工和非煤产业上马,规模化、多元化、循环化工业格局逐步形成。本着对地区负责、对后代负责的姿态,政府投入1.5亿元关掉212台白灰炉、126台焦化炉、38台硅钙炉、9台炼铁炉、7台电石炉,降耗80.5万吨标准煤,减排1.6万吨二氧化硫、10万吨烟尘,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取得重大进展,高污染、高能耗、低技术工业逐步淘汰。

通过以上措施,典型的丘陵沟壑山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整体好转。“十五”以来,沙化土地减少96万亩,荒漠化土地减少128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7.7%提高到23.2%,活立木积蓄量从156万立方米增加到216万立方米。昔日黄沙漫漫的不毛之地,如今变成草木葱茏的高原盛景。登高望远,青山连绵,绿野无垠,秀美山川初见端倪,绿意盎然充满无限生机。

生态是民生之本,生态是文明之源,生态是经济之基,没有生态系统的安全就没有国民经济的安全,没有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就不会有全面小康的整体文明。我们有理由相信准格尔旗在全面把握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以更加进取的姿态,牢固树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思想,努力把准格尔建成产业优势明显、人居环境良好的现代化经济强旗和特色化生态绿旗。

上一篇:春节安全 第3期 下一篇:都市人的节日“空”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