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时间:2022-09-15 07:23:41

浅谈中国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中国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本文通过对此两方面的阐述,并结合相关的数据提出中国的文化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此外,还对中国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中国文化 经济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文化产业

一、前言

经济和文化历来就是密不可分的,然而两者的关系从来没有像现代这样密切。在封建社会,我国主要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不像现代商品社会这么重要。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这时候就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于当代中国来说,经济变革所造成的社会变化是全方位的,这必然要导致社会的精神生活和文化认同的根本性的变化,打破既定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评价体系。这种变化了的文化结构与文化意识伴随经济变革而产生,反过来又将影响甚至决定未来经济变革的走向与趋势。

二、中国文化对经济的积极作用

中国经济学的文化受到中国文化强烈的影响:一方面,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中国经济学不可避免地受制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墨家、道家文化,能够为中国经济学提供丰富的文化营养。其精髓成为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基础。另一方面,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也与中国文化哲学有着明确的渊源关系[1]。此外,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深层推动力,并渗透在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无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对经济发展都有巨大的意义。一个地区从经济发展战略的确定、方针政策的制定、体制机制的创新,到社会成员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经济行为,均会受到一定的文化影响。文化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支持作用,当然这种支持作用主要是通过文化对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的影响来实现的。文化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为一种“文化力”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2]。我国的经济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和成果,与30年来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是紧密相关的。因为思想大解放为经济变革准备了深厚的思想文化资源,成为经济变革取得成功和胜利的前提与基础,构成产生巨大经济变革的社会文化背景。五次思想解放运动为经济变革准备了深厚的思想文化资源,使得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认识上、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认识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中心任务认识上、社会主义动力机制和发展条件认识上、会主义经济体制认识上、社会主义工作衡量标准认识上、社会主义改革方法论认识上发生重大的转变。思想解放形成的思想文化资源成为我国经济变革的持久动力和不竭源泉,为改革取得成功和胜利提供了前提与基础[3]。

三、中国文化对经济的消极意义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促进”和“阻碍”两种。当上层建筑维护的经济基础是进步的时候,促进经济基础的完善,推动社会的前进;当上层建筑维护的经济基础已经落后腐朽,需要变革的时候,上层建筑不让经济基础发生变革,阻碍社会的进步。上层建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文化的一种具体形式。所以说,文化对经济的影响还是有消极的一面的。

张明军分析了中国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法律和政策上的模棱两可、严重的、太多的政府干预、封闭保守、自立性差等消极因素与中国经济滞后性二者之间的关系[4]。甄风荣通过对传统文化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亲族主义、祖宗崇拜、等级身份制度和注重人伦价值等特点的剖析,认为传统文化同中国经济又消极的一面:文化的封闭性对中国经济有一定影响;等级观念阻碍了经济效率的提高;家庭观念使我们缺乏协作精神,不利于国际竞争。中国经济受封建传统文化影响很深,要想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摆脱某些传统观念的束缚,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因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5]。

四、中国经济最大的增长点-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资源作为资本投资,以市场需求为产品导向,以文化产品服务于社会,并赢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新型行业;包括影视业、图书报刊发行业、文化旅游业、娱乐业、电子出版发行业等;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经济始终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另一方面,文化又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对物质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此外,文化产业的发展适应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趋势。文化产业是以精神为基础的产业,对自然资源、环境不构成威胁,甚至不造成消耗,具备了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素。知识经济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的文化产品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但欠缺开发,潜力无限。中国拥有5千多年辉煌的传统优势,文化产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同时,中国文化产品市场广阔,拥有13多亿人口,具有巨大的市场优势[6]。

有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经营性文化机构27.2万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从2004年起中国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每年都在17%以上,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超过5%,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据统计,2008年,仅中国出版业就创下了自1996年后12年间纯销售数量的最高增幅;出版物印刷业销售总产值976.9亿元,企业利润总额50.2亿元。此外,2008年中国电影产量达到406部,跻身世界前三名。同年,中国的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18.38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76.6%。中国的网络游戏用户数达到4936万,比2007年增加了22.9%[7]。现实情况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文化消费与日俱增,中国的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一样,是个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

五、总结

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可以从它们之间的双向互动中表现出来。在当代,文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与源泉。中国的文化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但是,中国文化产业还存在着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应用不相适应,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不相适应等问题,中国的文化产业与国际水平有差距,缺乏明显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发展潜力很大。

参考文献:

[1]畅会珏.试论中国经济的几个基本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01,(7):36-38

[2] 杨素青.市场经济文化与中国经济现代化.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83-85

[3]刘勇.浅谈中国经济变革的社会文化背景.潍坊学院学报,2011,11(5):83-88

[4] 张明军.中国经济的滞后性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2,6(10):14-18

[5] 甄风荣.试析传统文化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62):19-20

[6]吕前昌,王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1):24-27

[7]魏霄.浅谈发展文化产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南方桥,2009:28-29

作者简介:

姓名:徐云远;工作单位:嘉兴市方圆公正检验行;地址:嘉兴市祝家港路66号;邮编:314000;毕业学校: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职称:工程师。

上一篇:建筑工程管理全程造价控制 下一篇:浅论如何进行道路桥梁的质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