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

时间:2022-09-15 04:43:01

人才是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立项的科研项目“广西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0802LX29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李红贤是项目主持人

[摘要] 文章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和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认为解决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面临困境,促进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是吸纳或培养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并分别阐述了九方面的人才及各方面人才的必要性、职责、目标任务等。

[关键词]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人才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集中反映了我国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三个层次的发展方向。其中,农业生产的发展既是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经济基础,也是构建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物质条件。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首要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须发展现代农业。所谓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从而改变农业弱质产业的地位;通过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营机制,构建发达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水平,增强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而发展现代农业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是一

项庞大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一要靠体制和政策,二要靠科技,三要靠投入,关键在于人。因为,体制需要人来建立与完善,政策需要人来正确地理解与执行,科技需要人来掌握与使用,投入的资源需要人来管理与经营。显而易见,人才对于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特别重要。本文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和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然后阐述解决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面临困境,促进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是吸纳或培养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并分别阐述了九方面的人才及各方面人才的必要性、职责、目标任务等。

一、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2005年以来,广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着力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经济总量持续壮大,呈加速发展态势。

1.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区域布局

按照自治区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发展思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扎实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全区逐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集群式发展格局。

近几年来,特别是2005年初贯彻自治区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的决定后,针对过去产业发展“大而不优、优而不特、特而不强”的状况,按照“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效益更好、农民更富”的要求,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发展最适宜产业,建设优势产业带或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格局。全区粮食生产10个优势主产市粮食面积占全区粮食总面积的86.1%,产量占了全区总产的86.7%,已初步形成以桂北、桂中、桂东南和沿海地区为重点的优质稻产业带,以桂西、桂南、桂中地区为重点的玉米和旱杂粮产业带,以桂东南和沿海地区为重点的冬种马铃薯产业带。桑蚕业方面,河池、来宾、柳州、南宁、贵港五大优势区域桑园面积154.16万亩,产茧量16.81万吨,产值42.01亿元,分别占全区总量的85.36%、90.52%和93.64%。全区糖料蔗种植面积1187万亩,比上年增加100多万亩,预计糖料蔗总产量5459万吨,增长10.8%,创历史新高。其中崇左、来宾等10个主产市均扩大糖料蔗面积,呈现出近年来最好的发展势头。水果产业方面,在桂北、桂东北建立夏橙、脐橙和金橘优势产区,在桂中、桂东和桂南建立早熟柑和沙田柚优势产区。同时,乘势而上建立左右江和桂东南香蕉优势产区,力争几年内把柑橘、香蕉产业做大做强,争创全国第一。食用菌、中草药、烟叶、蔬菜等优势产业,也逐步实现集约化生产经营。

2.传统优势农业保持强劲发展。优质粮食、畜牧水产、高效经济作物、商品林等传统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没有弱化,全区推广和使用水稻免耕、抛秧等不少于十项种养技术(面积、数量)。优质品种和水稻免耕抛秧技术、马铃薯覆盖稻草免耕栽培技术等种养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生猪、三黄鸡、优质水产品等形成规模养殖。以玉林市为例,到2006年底,全市规模养殖户达8.3万户,规模养殖量占社会养殖总量的60%以上,牧业产值增长9.3%,渔业产值增长8.2%。香蕉、果蔗、荔枝、肉桂、八角、沙田柚等经济作物有较大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扎实推进以速生桉为主的商品林发展,林业生态保护区建设得到加强。

3.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稳步提升态势。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三化”互动格局初步形成。就玉林市来说:一批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带动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处于全区领先地位。一是农业生产步入无公害、基地化生产轨道。仅玉林市就有36个农产品通过了无公害产品认证,建成12个广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有49家企业通过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认定。二是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能力增强。市里有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6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5家;发展2000多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49.82万户;有15家重点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经营方式,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更为紧密,有2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获得自治区“合作之星”称号,占全区的1/5。三是信息化提升产业化水平。建立1个市级、7个县级农业信息平台,开通 “农家乐”电话语音自动查询热线、农业专家人工服务热线以及“移动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建立农业专家队伍和农业信息员队伍,在全区率先开展“三电全一”农业信息服务。

4.试验区建设开启“三农”新篇章。玉林市的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自2006年4月10日批准设立以来,玉林与台湾的经贸合作交流不断升温,先后接待台商经贸考察团15个,签约合同项目5个,合同投资额5.73亿元,台资企业增加到36家;成立两岸农业合作研究院,启动建设台湾农民创业园、台湾农业新品种示范基地、发东特种水产养殖基地、春茂公司花卉基地等项目,科技产业园基础设施一期工程、交流服务示范园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云天文化城花卉基地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开展。试验区建设带动了农业合作交流,先后有深圳晨光乳业有限公司投资3.8亿元在北流建设奶品加工厂和奶水牛养殖基地,北流凉亭禽业发展有限公司与香港维康公司合资建设肉鸡贸易加工中心等等。

二、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面临困境

产业化是指农工商或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政策的重心一直是培育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甚至有学者提出“农业企业化”。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上提出了很多创新,比如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专业大户+农户、供销商+农户等,但就具体的实施情况看龙头企业带动型的产业化占到了近50%。虽然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产业化确实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但这种经营模式,在现实国情下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龙头建立的困境。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仅靠农民和私营经济自身的力量发展和建立龙头企业,并且达到一定的规模层次,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很多地方龙头企业的发展是依靠地方政府行政强力的扶持,每个省或者县都选择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但这种行政的强力扶持会带来很多问题:一是真正有增长潜力与带动能力的企业未被选为龙头企业,而一些缺乏潜力的企业却通过各种关系被误扶;二是行政力量向企业的渗透影响了企业的市场化选择;三是政府扶持产生软预算约束问题。从过去20年的发展经验来看,政府扶持的龙头企业大都不成功,并成为大量不良贷款形成的重要原因。

2.农业产业链发展缺乏整体协调性。过分强调龙头企业的作用,忽视配套产业、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忽视企业成长环境的培育。强调农业产业链的纵向连接,而忽视了居于同一环节上的各主体的横向联系和产业集聚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效应,使得产业发展缺乏整体协调性。

3.农业产业结构,缺乏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许多地区在主导产品的选择上,缺乏科学的依据,未充分考虑产品的市场潜力和当地的资源优势,更没考虑到在国际分工和国内分工中所处的位置,缺乏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有些地方采用行政指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破坏了市场的自我平衡机制,违背了市场规律,形成了某种农产品热销,各个地方就“一哄而上”,导致供给过剩、农产品价格下降,出现新一轮的农产品卖难问题。有的地区同时存在多个主导产业,每个产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都不高,导致了地区间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小而全的生产布局,结构雷同和重复建设的现象普遍。

4.农户规模小而分散,龙头企业的规模亦小而分散。广西有3984万农业人口,农户约为990多万户,绝大多数是小规模、分散的种养,任何企业与大量小农户的联结都会产生巨大的交易成本。而农业企业规模也比较小,经营也非常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对小农户的有效带动,导致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困难。同时,企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资金、技术和管理能力都比较弱,抗风险能力弱,难以支持农工商或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系并实现产业链条的延长和优化。

5.毁单现象与分配机制的困境。由于农产品的多变性、组织协调的困难以及对违约行为规制成本过高等原因,农户与企业的契约约束存在严重的脆弱性,在产业化的实践中,订单农业的违约率比较。同时农户在合约订立中处于弱势地位,往往只能被动接受企业所提出的要求,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并没有因为和企业的联结而得到分散,不能分享到农产品在加工、流通过程中的增值。

由于受农业政策的局限性,不断扩充产业化的内涵,扩展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但只是在单一链条上修补和延伸,仍是一种单维、线性的连接和组织模式,缺乏整体统筹和协调的考虑。经济全球化使市场竞争的局势更加严峻,对区域专业化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样一个以小规模、分散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广西区域仅仅依靠纵向产业链的联结和整合是难以实现高度专业化分工的。

三、促进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

显而易见,如果没有一大批懂政策会经营的乡村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就不可能有上述的发展现状。分析研究不难发现,造成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人,是相关从业人员素质不足造成的。如果说,地方政府领导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公平公正,把真正有增长潜力与带动能力的企业选为龙头企业,就会避免形成大量不良贷款;行政管理部门人员业务素质高,就能够整体协调农业产业链发展和统筹规划农业产业结构;农民和企业经营人员素质好,就会利益和风险合理分配,信守承诺,减少毁单现象;等等。因此,促进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解决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面临困境,促进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是吸收或培养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特别是以下九方面的人才。下面分别阐述这九方面的人才以及各方面人才的必要性、职责、目标任务等。

1.注重科学技术的学习和运用的人才

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关键要靠科技进步和科技的推广应用。从现在开始,各产业主管部门要安排一定资金,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实施“主推工程”,针对每个产业的发展瓶颈,选择1―2个关键技术、品种,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在研发、引进方面,要通过公开招投标优选团队,整合科研力量,力求优势产业发展关键技术上实现大的突破。在科技推广方面,要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大农业科技普及力度,使先进实用的主推技术、品种进村入户,构建新型农技推广格局。

2.注重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人才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必须紧密结合区情实际,坚定不移地走与工业化联动发展之路。要紧紧抓住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为农林资源型大工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另一方面,要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为重点,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增强工业带动农业的能力。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做到一个产业一个规划,推动农业资源、人力、财力向优势产品和产区集中,并搞好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的衔接,科学引导特色效益农业与加工业的联动发展。当前,要突出发展茧丝绸、肉类、水产品、果蔬等重点加工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力争规模以上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有较大的增长,增加值也有较大的增长。

要注重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引导,以效益为中心,把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按照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区域化要求,集中力量扶优扶强,切实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在进一步做强甘蔗产业的基础上,要在桑蚕、速丰林、优热水产品、中药材、木薯等产业发展上实现更大的突破。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树立农产品品牌意识,下大力气打好“特色牌”的人才

根据广西区第九次党代会关于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的要求,近年来,自治区农业部门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十百千万工程”,整合农产品加工和产业化抚持资金等财政资金,强化政府对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各地在配合自治区实施“十百千万”计划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加快培育和发展符合本地实际、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充分发挥各地特色资源优势,依托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规模化基地,打造产地品牌,加快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新格局,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4.开拓市场销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的人才

要及时收集有关农产品供求信息,充分发挥信息的引导作用。建立定期价格信息报告制度,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监测和预警,密切关注各地农产品市场供求及价格变化,对可能出现的卖难和价格异常波动及时分析预警,并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相对集中、相对较快、规模较大地区的农产品的市场行情,农业等部门要通过广播、电话、电视、网络和报纸等多种媒介,及早向当地政府、部门,特别是广大农民宣传通报,提出对策建议。发挥农业系统自身优势,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努力实现信息共享,更好地发挥市场信息对引导农产品有序流通的重要作用。要直接开展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员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对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功能和对农民生产经营的引导作用。

5.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做强做优特色农业产业的人才

首先,抓好良种良法推广。主要推广以超级稻农业新品种、水稻、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为主的农业良种良法,改造优质果蔬、畜禽产品,增创新的优势;第二,抓好结构调整。按照“优质、高效、生态”的要求,立足于布局调优、规模调大、质量调高、效益调好,粮食生产朝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化品种、改善品质方面发展,确保粮食安全。扩大蔬菜、马铃薯、香蕉、食用菌、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生产比例,扶持发展畜牧水产业,促进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业与养殖业协调发展,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第三,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围绕建立猪、鸡、鱼种源基地,开展特色品种、主导优势品种改良;积极引进台湾和国外优良品种,加大玉台农业合作与交流,重点打造超级优质稻、香蒜、桂圆、优质荔枝、沙田油、三黄鸡、陆川猪、中药材、灵芝和食用菌、商品林十大农业品牌,推动特色农业上水平、上档次。

6.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人才

围绕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产业组织形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第一,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引导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进一步在精深加工方面提升能力和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力争新上一批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品牌优势突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多层次加工增值;第二,加快培育产业化龙头组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资源整合,培育打造50家国家、自治区和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新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效益突出的特色专业村;第三,加快建设农产品基地。按照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依托市场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思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重点抓好能在全区形式相对集中、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果品蔬菜、中药材和禽畜产品等生产基地,推进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第四,加快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引导、支持现代流通网络和“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专业流通中介组织,扩大农家店,逐步在农村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

7.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人才

首先,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按照田地平整、路渠配套的要求,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抓好抗旱应急水源、农村水利工程和集雨节灌等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改善农村水环境。第二,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与保护,继续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生态建设成果。第三,抓好农村水路气电等基础建设;第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营造和谐文化氛围,让先进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8.抓好农民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增收本领的人才

围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目标,加大对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和转移就业培训。重点实施“百万农民工培训工程”、“科技特派员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等项目,把农民培养成为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劳动者和现代生产经营者,激活广大农民创业的热情。

9.认真抓好试点示范,务实高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人才

注意培养新农村建设的“数字农户”、“骨干农民”、“中心农户”,以带动千家万户。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及时总结和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办法和成功经验,稳步推进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

总而言之,广西是一个农村人口比较大的农业省(区),现有总人口4925万,其中:农业人口3984万,农村劳动力2275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如何加快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已经提到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如何发展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农民如何共享改革成果,如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问题,也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战略性问题。而加快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关键是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鹏: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广西日报,2008年2月26日

[2]李红贤: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人才需求分析.职业时空,2008(12):50

[3]李红贤:广西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策略.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0):27~29

[4]危朝安: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当务之急.经济日报,2007年3月16日

上一篇:江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分析 下一篇:电子政务外包市场风险模型分析与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