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难改调控基调

时间:2022-09-15 03:52:55

地震难改调控基调

地震引发通胀压力加剧,控制通胀形势已刻不容缓。如果此时放松银根,中国经济在扭曲的价格体系下,可能因投资冲动和恶性通胀的夹击而“失控”。经济泡沫破灭的后果将使社会民生付出更大的代价。

汶川地震不但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造成数千亿的财产损失,而且也使内忧外患的中国经济雪上加霜。先来看看地震发生地的有关数字:四川省的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3.9%,其中64%来自制造业,20%来自农业;大米产量占全国的7.3%,生猪产量占全国的11.6%,是中国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四川以及本次受地震影响较大的甘肃、陕西是铝铅锌产地,地震中受影响的锌冶炼产能(包括陕西、甘肃)占中国锌冶炼产能的11%左右;四川省拥有产能超过72万吨的铝冶炼设备,震后无法正常运转的占48%;四川是全国水力发电比例最高的省份,水电占全省总发电量的63%;四川又是全国多元供电的省份,地方电网负责供电的县占36%。

这一组数据将关注重点引向了地震可能引起的对食品(尤其是生猪)供应、有色金属价格、电力供应的影响上。这些权重较大的因素会否影响中国,甚至全球的商品价格水平?

地震增加通胀压力

基于四川较低的GDP比重和农业大省的地位,多数观点认为汶川震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不那么严重。但对于通胀的影响程度,却莫衷一是。可以把震灾对于通胀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来考虑。

在直接影响上,地震可能大幅推高近月食品价格。在对大灾影响的经济分析上,不仅应重视灾难对于供应的影响,更应重视灾难对于居民心理的影响,而居民心理预期恶化往往直接导致恶性通胀。事实上,2008年以来中国连续的天灾人祸,和全球能源、食品价格的暴涨已使民众心理极为脆弱。目前原油及大米的国内外价格落差几达一倍。地震造成的粮食供应减少、受灾人口和救援人员对于食品的大量需求、国内粮库亏库现象的存在,都在客观上加剧了中国粮食供应的不平衡状态。如果地震灾害拖得时间过长,居民对于粮食供应的担忧扩大,应注意避免居民抢购囤积风险,防止出现恶性通胀。

在间接影响上,地震作为增加需求的“中国因素”,已引发了全球商品市场的价格波动。地震的间接影响主要通过电力供应缺口辐射至资源品价格。目前的抗震救灾电力需求大,后期的灾后重建工作电力需求更大,但供应上将出现缺口。由于四川的水电供应占63%,地震造成水坝与电网损坏,这部分电力供应将只能由火电补充,加大了对于煤炭、原油的需求。国际能源价格对这一因素做出了迅速反应。国际原油价格上破127美元,煤炭价格也突破2月雪灾时的历史高点,再次创出新高。

电力短缺发生在传统用电高峰的夏季,使得市场对企业拉闸限电的担忧再次抬头。数据显示,虽然地震对四川地区的铝业产能并未造成太大冲击,但国际市场铝价在6月9日以后持续上涨5.67%,冲破3000美元关键价位,同时锌价暴涨9.95%,因市场担心地震将加重中国的电力短缺,从而导致铝供应紧缩。

地震可能带来的需求上升和供应短缺似乎成为国际商品市场“打劫”中国的机会。投机资金继续看高国际能源价格。高盛日前将2008年下半年原油价格预测值由107美元/桶调高至141美元/桶,同时基于国内煤价较国际煤价38%的折让幅度,将煤炭股评级调高至“强烈买入”。

可以看出,地震增加了国内食品、能源、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压力。国内阻断粮食和能源价格国际传导的努力正受到极大威胁。在价格上涨压力与灾后重建需求的影响下,应防止恶性通胀的发生。

全面从紧仍是主基调

很多乐观的估计认为,为了支持灾后重建,信贷政策将不得不放松。这种愿望恐怕要落空了。灾区重建将以财政政策为主,信贷将仅针对灾区局部放松。全面从紧仍是主基调。

5月14日晚,央行2008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更强调防通胀的同时,首次未提“防经济增长偏快转向过热”。由此,不少分析师们似乎看到了未来朦胧的银根松动。但是央行在报告中明确指出,“通胀仍可能在高位运行,下一阶段要将控制物价上涨及抑制通胀,放在更重要位置”。央行的通胀治理措施中,同时甚至未排除加息的可能,包含了稳妥运用利率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均衡放款、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等。

结合周小川行长最近将“防通胀”变为“反通胀”的发言,通胀治理在央行货币政策中的地位不是下降,而是有所提升。日前发改委亦警告可能出现的恶性通胀风险。发改委报告中指出,目前经济运行正在向投资和消费双膨胀的方向发展。而投资消费双膨胀是严重通货膨胀的重要条件。报告引述历史数据证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超过15%且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超过20%的年份,都出现较严重的通胀。而今年1~4月份的累计零售总额增长高达21%,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幅度均在25%以上。报告提醒要防止政府换届效应引发投资热潮,以及消费的快速增长使几年来积累的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因素集中爆发。

有鉴于通胀形势严峻,抑制通胀仍将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地震不会改变整体货币政策的紧缩立场,但近期加息可能已基本排除,同时川渝地区局部的信贷扩张要求会得到满足,未来灾区重建将主要以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主。央行5月20日已决定四川地区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暂不上调,仍维持16%的水平。同时,灾后央行已增加支农贷款55亿,企业和个人的贷款本息还款时间可以延后。

上一篇:逆周期财务战略 下一篇:倡建“应急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