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贫困学生情感教育

时间:2022-09-15 01:24:32

浅析大学贫困学生情感教育

[摘 要]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中贫困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尤其是情感问题逐渐引起了重视与关注。贫困学生情感问题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建构高等学校助困育人体系有助于解决贫困学生的情感问题。笔者结合高校贫困学生情感心理的现状,提出在高等学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情感交流、情感沟通,促进高等学校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 贫困学生 情感教育 心理救助

高等学校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近几年来为了帮助大学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政府、教育部门、社会与学校共同努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基本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经济救助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一些高校中仍然存在着对贫困大学生重经济资助轻思想教育的现象。大学贫困学生中表现出自卑、多疑、焦虑、孤僻、逆反心理等多种负性情感,日益突出,影响大学贫困学生的人格健康成长,甚至对其整个人生都造成消极影响。因此,研究大学贫困学生的情感现象,探索对大学贫困学生进行情感关怀和心理救助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尤为深远。

一、情感教育概述

情感是人类的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它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内心体验。情感是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的启动因素之一,在一定条件下,情感直接引发人们的行为。它要么激发主体的热情、好奇心、惊异感、美感、偏好等推动受教育者驱向学习目标,要么抑制其积极性,使人浅尝辄止。

情感教育是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二、大学贫困学生情感问题现状及影响

许多事实已证明,一个人的生活境遇与人生经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性格与心理结构。据统计,高校贫困学生是心理障碍高发人群,他们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普通学生。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虽然造成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但自身经济状况与周围环境的反差常常会明显地反映在他们的心理上,并产生一些心理的问题。

(一)敏感自卑

据统计,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都具有相对较强的自尊心。他们把上大学看作是改变自己人生的重大转折,渴望得到尊重以及他人与社会的认同,但经济上的困难却是他们心里的一种伤痛,不愿被他人提及。在大学里,老师和同学的呵护常使贫困学生变得敏感而易受暗示,同学或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或平常的举动都会引起他们的关注。同时,周围生活环境的反差与对比会使经济困难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二)虚荣装饰

据调查,高等学校贫困学生中有过半的人感到沉闷压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即使对周围老师和同学的善意帮助也保持警惕的心理。他们不愿承受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不愿被贴上贫困的标签,不想因为贫困而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为了掩饰家境的贫寒和处境的艰难,他们在行为上表现出与自己的现实条件不相符甚至相反的举动,力图通过“包装”,甚至借钱或把学费用在奢侈的消费上以改变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印象。

(三)歉疚焦虑

接受高等教育所需的费用对于经济困难的家庭来说是一笔非常大的开支,这类家庭常常会为支付孩子教育费用而背上新的债务,加重经济负担。在校贫困大学生经常对这种状况感到无能为力,甚至感到自己的存在增添了家庭的负担。他们在学习与校园的生活中失利时,其心理往往会出现巨大的挫折感,表现出一种无奈,这会更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歉疚感;另外,在校大学生面对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巨大的就业压力、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他们产生焦虑感,加剧了他们心理上 的负担。

(四)封闭孤立

敏感与自卑的心理使高校中的贫困学生不愿自己受到其他人的关注,更不愿自己成为别人谈论的对象和舆论的中心,因此他们不太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不太愿意和别人进行心灵的沟通,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习惯于一个人承受。实际调查的结果表明,高校贫困学生往往有自己的交际圈,但在这个交际圈中大多都是彼此境况相似的同学,有着相似的行为方式。这样一个群体常常倾向于游离于学校主流生活之外,从而更加剧了他们内向、封闭、孤僻心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会产生一些重要的影响。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引导和解决,将会直接影响他们学业的完成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完善,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和健全道德人格的形成。

三、情感教育实施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学生工作者,要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特点,遵循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采用开设心理讲座、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心理训练等方式,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启发、心理咨询等实践活动,在思想根源上找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把他们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得以提升,思想积极上进,最终使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得以内化。

(二)发掘贫困学生特长,帮助贫困学生树立信心

通过谈心、调查,发现心理问题经常发生在成绩一般、无特长的贫困学生身上。而在学习成绩好或有某种特长的贫困学生中,其心理问题发生率明显较低。成绩好或者有某种特长的贫困学生在同学中的威信较高,与同学的关系也比较融洽。这表明自信对于贫困学生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树立贫困学生的自信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在工作中,应尽力创造机会发掘贫困学生自身的特长和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与自强能力,创造条件让贫困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发掘提升自身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地适应与他人的沟通与调适。同时,学校还应多开展针对贫困学生的团体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在协作中提升沟通能力,改变他们封闭、内向、孤独的个性。

(三)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经济贫困并不必然引起心理贫困,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是由于受环境负面影响诱发的。因此,解决贫困学生心理问题不仅要针对学生本人,还要与这些学生的身边人进行沟通,使他们认识到每个人在人格与价值上都是平等的主体,彼此的尊重与理解是对人的基本要求。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充分发挥院系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会、班干部的作用,为贫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学校还应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贫困学生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健康成长。

总之,大学贫困学生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生活和精神上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特别需要关爱和呵护,情感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渴望的。因此,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对贫困学生多情感交流,多进行情感沟通,使大学贫困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上一篇:浅谈独立学院“明星学子”的培养途径 下一篇:试论“尊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