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和谐文化构建提高院校学生素质修养

时间:2022-09-15 12:17:42

简析和谐文化构建提高院校学生素质修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和执政的重要目标。和谐意在和衷共济,协调和睦。建设和谐社会中,要求构成社会大系统的基本单位也应该是和谐的。就高校而言,作为传承文化、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摇篮,理应担负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这不仅是中国现实社会的需求,更是时展的迫切要求。而建设和谐校园,必须从校园文化建设着手,因为构建和谐校园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和谐。

一、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历史的载体,是一个群体共同性格特征和渊源的反映,更是人类文明活动记录的一种积淀。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指校园文化系统中各个层次、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它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活动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融思想观念、校园风尚、价值取向为一体,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

严谨务实的办学理念。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一种崇高境界,也是大学办学过程中所要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办学的理念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它源于这所大学的“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同时它又具体可感,可操作,与全体教师员工的发展追求、学生的发展需求相融合,逐步积淀为学校文化。“崇德、勤学、敬业、强能”的商院校训;“有识、有容、有守、有为”的商院精神,影响着所有商院人,历经四十载沧桑,与时俱进。

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和谐校园建设的实质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即软环境。一是要优化、美化校园的外部环境;二是要突出人文环境的建设,搭建更加科学民主的工作、学习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三是建设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大学生文化。软环境建设表现的是校园文化主观的内在气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无疑应将重点放在软环境建设上。具体说来应体现在三个基本方面:一是良好的学术环境,既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形成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开拓创新的局面以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二是良好的育人环境,即注重人格培养和素质提升,形成教书育人、尊师重教、为人为学、追求完美的教育教学的良好环境。三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即形成诚实守信、团结和睦、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良好校园风尚,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即硬环境。硬环境建设一般包括学校建筑、文化设施及校园景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包括标志性文化载体如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建设。它是校园文化最直接、最具感官性的反映,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利用强大的阵地提供正确的导向。

二、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意义

(一)大学和谐校园的特征

1.公平正义校园。主要表现在:在校园内,不论什么人,都通过公平竞争获得自身的利益,实现学校与个人的共同发展。

2.诚信友爱校园。诚信友爱是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道德基础。诚信友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加学校的凝聚力,使大学生生活在在彼此信任和相互关爱中。

3.充满活力校园。和谐校园是充满活力的校园。使校园充满活力,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一切有利于教师、学生和学校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4.安定有序校园。校园运行安定有序是学校全体师生普遍的渴望和需求。和谐校园是运行安定有序的校园。

5.安全文明校园。安全文明校园是和谐校园的基础性特征,是确保学校稳定发展的环境基础。

(二)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意义

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作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贯穿在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以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以人才为本,教师是主体。二是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就是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构建和谐校园体现了这种要求。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一个幸福、公正、和谐的社会,将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实现和谐校园,将直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构建大学和谐校园体现了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学校的软实力。追求个人、知识、社会的和谐发展将成为21世纪大学理念的价值取向。一所大学的发展应该是软实力与硬实力共同提升,尤其是软实力。软实力指的是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构建大学和谐校园,能够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对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有很重大的意义。

三、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着力点

构建和谐校园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条件,是育人环境的重要保障。要充分发挥和谐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发挥和谐校园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着力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

(一)注重大学精神的培育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首先要注重大学精神的培育。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必须把学校精神的培育作为长远目标。我院以“有容、有识、有守、有为”作为商院精神,培育我院师生,营造优良校风,建设良好学风。扎实开展师生的德育精神教育,积极推建“崇德、勤学、敬业、强能”为校训的和谐商院精神。努力构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与时俱进、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为内涵特色的和谐商院校园文化。

(二)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其次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要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要深入开展“创建和谐校园、和谐班级、和谐宿舍,做文明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引导大学生从具体事情抓起,要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办好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运动会和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高等院校软硬环境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还要大力加强高等院校软硬环境的建设。重视校园人文软环境建设。要写好校史、建好校史陈列室,通过资料记载和实物展示,生动形象地反映学校办学历程,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要确定校训、校歌、校徽、校标,提倡大学生牢记校训、学唱校歌、佩戴校徽、使用校标,激励大学生热爱学校、刻苦学习。要发挥优秀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用优秀校友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创业历程和成就,要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奖学金颁发仪式等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活动,倡导学校领导为每一位毕业生或毕业生代表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激励大学生勤奋向上、求实创新。

重视校内文化硬件设施建设。设计优良的教学场所、图书馆,完善教学设施,优化学习环境,不断满足大学生学习成才的需要。规划、建设好大学生文艺、体育、科技活动场所,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各高等学校都要创造条件建设大学生活动中心,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要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学校出版社、宣传橱窗等的建设,发挥宣传舆论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更大作用。

(四)融入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提升商院大学生素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必须与人才的培养和加强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市场经济是经济竞争,而这种竞争又最终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是专才,而且是通才,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由于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也必须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立足于全面发展,注意发挥校园文化在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学习态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射作用,为市场需求提供和谐的人才。

总之,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应注重大学精神的培养,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学院软硬环境的建设。同时应引导大学生积极融入和谐校园文化构建,提升商院大学生素质。努力营造景美、人美、风尚美的和谐商院校园图景。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和谐社会建设培养大批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袁正光.大学生综合素养导论[M].北京:中国协和大学医科出版社,1987.

[2]《求是》杂志评论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要点[P].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

[3]周远清.和谐文化建设与中国高等教育[N].光明日报,2007-02-28.

[4]梁亚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和谐校园文化建设[N].甘肃日报,2006-11-29.

上一篇:教育网站建设体会感言 下一篇:小议公务员职务消费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