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反学校文化现象剖析

时间:2022-09-15 12:00:59

青少年反学校文化现象剖析

摘 要 文主要从青少年反学校文化类型、特征、成因几方面作了研究,以便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反学校文化,最终使学生的反学校文化成为学校民主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 青少年;反学校文化;类型;成因

第一章 青少年反学校文化类型描述

(一)反叛型

1、不满制度性权威井直接与老师正面发生冲突

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会对老师言听计从,主要是碍于教师的制度性权威,对他们而言,教师权威常是一种无理的对待,因而激起他们挑战权威的行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与制度“威权”的对立,如跟老师唱反调、项嘴、甚至打 、骂老师等。他们可说是一群最令学校师长相当头疼的学生。

2、享乐主义

这些青少年也认为学校的生活太过无聊、枯燥,因此他们希望藉着笑闹、恶作剧来制造一些欢乐,想尽各种办法来对抗无聊。在他们眼里,学校实在是一个处处受到限制的地方。因为必须时时遵从老师的要求与学校的规矩,所以他们常觉得“学校很闷,老师实在管的太多了,真婆妈!”。

(二)逃避型

1、反抗方式较为缓和

当这类型的学生对学校不满时,不会像反叛型的学生以偏激的方式顶撞老师,而是会找各种理由请假或以旷课的方式来逃避学校生活。而且,即使和老师有冲突也不会直接与老师起正面对抗。

2、拒绝学校教育

对于这些一心追求“自由”的青少年,学校简直就是一坐令他们窒息的监狱。他们认为学校每一条规则都是束缚他们的铁栅栏,让他们失去自由。他们认为学校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场所,学校生活是无趣又压抑,到学校上学简直就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所以他们拒绝学校教育。

(三)冷漠型

1、不理会老师的管教

这些青少年虽然不认同教师的作法与学校的规定,然而他们认为,采取直接反抗的方式并没有用,而且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正所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冷漠型的学生通常是以消极的方式来抵抗,而非直接与教师对立或起正面冲突。但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冷淡。

2、不在乎学校教育

冷漠型的青少年他们根本不在乎学校教育,是否拿到学校的毕业文凭对他们来说也是毫无意义,但他们每天还是会来学校。之所以这样,乃是因为以他们 “年纪尚小,进入社会什么事也干不了。

(四)敷衍型

1、对教师的要求敷衍行事

这些学生明白学校规范就像一座墙,如果撞到墙,可能会遍体鳞伤,为了不让自己受伤,就得学聪明点,别去撞墙,否则倒嵋的是自己。所以他们会因为惧怕学校威权、或教师的惩罚而敷衍地做出顺从的行为。

2、背后批评学校或老师

如同默顿的“形式主义者”一般,他们并不认同学校目标与教师要求,他们也知道自己是学生,如果同老师、学校发生对抗,只会对他们不利。所以,他们只敢在教师或学校背后暗地批评。

3、一心只求文凭

对这些青少年而言,到学校上学只是为求一张毕业证书而已。然而他们拼命追逐一纸文凭,目的并不是为了文凭所代表的内在的教育价值,而只是为了将来市场和社会威望的价值。他们在学校的时光常常是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打混中度过。

第二章 青少年反学校文化的成因探析

(一)家庭因素分析

1、低家庭社会背景并不一定是青少年学生反抗学校的成因

本研究中反叛型的学生并不是都来自劳工家庭,研究观察的学生中,出身低家庭社会地位者,也不是全都表现出反抗倾向,甚至班上两个较文静专心于学业的男生,家庭社会地位较低,但他们却不是反叛型的学生。而在反叛型的学生里,有的家庭经济状况非常好 。

2、父母亲教养方式的不当会导致青少年学生反杭学校

10 - 20岁的青少年时期是代际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采取较开明民主的方式,而且对子女的行为采取适度的要求,使子女能正确且清楚地了解父母对他们的期望水准,那青少年则会表现出符合学校规范的行为;相反地,如果父母采取的是冷漠、放任的管教方式,则会令子女对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规范缺乏正确的认同依据,这也导致他们对学校规范的接受程度降低。

(二)学校因素分析

1、不良的学校物质环境导致青少年学生对学校的不满

学校中的物质环境,如场地的大小、建筑的美丑、设备的精良与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贫乏的教学设备和不完善的教学设施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亦会促使学生反感。因此,学校物质环境的设计规划相当重要。

2、不当的教学方式诱发青少年学生的反学校文化

⑴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易引起初中学生不满 ;⑵不能配合学生的能力水平的教学易引起初中学生的反抗;⑶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易引起初中学生抗拒。

(三)社会因素分析

在学校这样一个社会组织机构中,学生所面对的社会群体主要有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前者的主要特征是“权威性”,后者的主要特征则是“自己人”。不可否认,在几乎是朝夕相处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权威性”的教师群体, 还是“自己人”的学生同辈群体,都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带来诸多影响。

上一篇: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天地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的质疑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