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体育锻炼的心理因素

时间:2022-09-15 10:50:24

【前言】浅析影响体育锻炼的心理因素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研究的背景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这一方面与人们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生物医学领域大脑-机体二元论观点的影响,该观点认为,身体和心理相互分割,所有的疾病和身体不适都与...

浅析影响体育锻炼的心理因素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当前影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们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健康的理念和自我心理耗竭等原因是制约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锻炼干预策略。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心理因素; 心理健康; 锻炼干预

中图分类号: G8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1-0108-02

一、前言

在运动心理学领域,身体活动是个上位概念,它是指任何由骨骼肌肉产生的导致能量消耗的身体移动,包括体育锻炼以及职业劳动。也有学者认为,身体活动是指那些能量消耗高于休息时新陈代谢水平的人类活动,通常指那些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的有助于健康的身体活动,如有规律的长时间散步、骑单车、爬楼梯等等。而体育锻炼则包括各种与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和身体成份等有关的活动形式,它通常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如慢跑、举重等。

(一)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研究的背景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这一方面与人们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生物医学领域大脑-机体二元论观点的影响,该观点认为,身体和心理相互分割,所有的疾病和身体不适都与解剖结构的变化和生理过程的紊乱有关,与大脑无任何关系。因此,这种身心分割的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社会环境的变化使运动心理学家们开始将注意力从研究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转移到研究普通人体育锻炼的心理状态,锻炼心理学因此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

(二)都市环境的变化以及工业化国家这疾病率与死亡率的改变

20世纪70年代,一些与生活方式有关的慢性疾病、不适或损伤变成了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此前,一些传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肺炎、胃肠炎等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此后,人们开始关注疾病的预防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作为健康行为之一的体育锻炼有着积极的身心效应,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减少疾病,还能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愉悦感。因此,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也被受广泛的注意。

(三)导致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得到发展的一个因素

医疗费用上升、余暇时间增多、传统治疗手段有限等因素的出现是致使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研究得到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医疗器械不断出现,其使用价值局限很大,价格也非常的昂贵,如一盒五行针价格在100-200元之间,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就是近半个月的收入了;都市上班族现在的假期越来越多,闲暇时间就多了,而玩的机会也普遍上升,上网打游戏,使其大脑受到辐射,严重得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很明显,体育锻炼是一种非常经济、合算的健康行为。因而,体育锻炼也开始受到人们的欢迎,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和身体活动纷纷涌现出来,而锻炼心理学也就因此又寻回了其存在的社会价值。

(四)现代人健康观念发生了变化

健康的内涵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表现为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良好的机能状态,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现代人在健康观念上发生的变化,是促进锻炼心理学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有了全新的理解,健康不再被看作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被看作一种良好状态的存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这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健康和疾病是生物、心理、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这也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出现了大量关于锻炼的心理疗效的研究,其中很多涉及到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锻炼疗法,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酒精或药物依赖等。据统计,1983年至1990期间,对抑郁群体的研究增加了约40%,有23项研究是针对锻炼的抗抑郁效能,有42项研究是针对焦虑、心境和其他自评症状,另外还有一些研究是对抑郁、焦虑以及自我概念等所进行的元素分析。此后,研究者又对锻炼处方、锻炼动机、锻炼人群、锻炼干预等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及衡量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影响因素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因而它既是一种医学现象、心理现象,同时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理论界一直众说纷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心理健康进行了解释。在《心理学百科全书》中,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卫生,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2)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其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则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使人们在环境中健康地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一直是一个争议颇多的话题。国际心理卫生学会确立的心理健康标准是:身体、智力、情绪反应协调,能较好地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为: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乐观,精神舒畅;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计划、步骤、方法,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养成健康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季浏(1995)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准至少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智力正常;(2)适当的情绪控制能力;(3)对自己能作出适当的评价;(4)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1]。王极盛(1998)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为:(1)智力正常;(2)心理特点符合年龄;(3)情绪稳定而愉快;(4)意志健全;(5)行为协调;(6)人际关系适应;(7)反应适度[2]。

三、体育锻炼造成的心理耗竭

心理耗竭的含义及测量。

心理耗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它是一种运动应激症状,它是指运动者在运动中因长期无法应付的运动应激而产生的一种耗竭性心理生理反应,它与运动者的认知因素直接相关。有研究者认为,心理耗竭是一种综合症,是体力和情感被耗尽、运动被贬值和运动表现不佳的综合表现。心理耗竭不仅损害心理健康,而且往往会直接导致运动者中途退出锻炼。其主要症状如下:失去活动的欲望;失眠;躯体和心理上的精疲力竭;消极的自我意识;头痛;心境变化;药物滥用;价值观和信念的变化;孤立感;焦虑等。

应用最为广泛的心理耗竭测量工具是心理耗竭量表,它主要用来测量自我报告的疲劳感的频率和强度。该量表主要测量心理耗竭的三个成分:(1)心理上的耗竭:自我感觉精疲力竭。(2)去人性化:消极的自我意识和一种对生活、工作、他人的消极态度。这是一种对人疏远的感觉和宛如行尸走肉般的经验。(3)个人成就感:是一个人具有胜任能力和成功愿望的感觉。疲劳者常常会感到低成就感,这通常是由于自己感到缺乏控制情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颜军等.体育运动对神经心理免疫影响的研究述评[J].体育与科学,1999,18(5):48-52.

[2] 王极盛.体育心理健康的标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2):21-25.

[3] 颜军.运动损伤与运动性疲劳的心理因素[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52-55.

[4] 王长生.体育健身中的心理疲劳及其疗法[J].湖北体育科技,2000(2):61-64.

[5] 简耀辉等译.竞技与健身运动心理学[J].台湾运动心理学会,2002(3):44-46.

[6] 符明秋.季浏.当代运动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94-203.

[7] 扬宗义.体育心理学[M].昆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0-36.

上一篇:精细管理 狠抓落实 努力创建平安校园 下一篇:小学学困生的转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