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高职注册入学制度的思考

时间:2022-09-15 08:50:40

完善高职注册入学制度的思考

(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9) 摘 要:高职实行注册入学制度具有提升高职教育吸引力、扩大高校招生自、扩大考生对高校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打破传统单一录取模式等多种现实意义。2011年江苏省首次实施该制度,但由于历史惯性与操作失当等原因暴露了较多问题,对此,应加强政策宣传、规范操作过程等,以逐步完善该制度。 关键词:高职;注册入学制度;完善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3-0074-03

收稿日期:2011-11-11

作者简介:邱芸(1988-),女,江苏吴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以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要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考试制度。《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强调,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中等、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逐步形成招考分离、分类考试、双向选择、多元录取的招生考试制度”。在政府号召、社会关注和专家策划下,注册入学制度在多方期待中应运而生。但在首次试点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改进。

一、注册入学制度概述

注册入学制度是指每一个求学者,只要具有前一个层次的学历,就可以报名注册参加下一个高层次的学习,不参加高考,不填报志愿,学校通过注册直接录取学生。由考试入学向注册入学的转变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注册入学改变了传统意义上招生管理体制计划框架的局限,使高职教育更灵活地应对社会的需求,并深化其改革。它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1可提升高职教育吸引力,缓解生源不足的困境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生源减少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江苏省2011年高考总人数为49万,相比2010年的527万和2009年的54万,呈现逐年递减趋势(数据来自江苏教育考试院网)。生源总量减少,直接导致部分高职院校无法完成招生任务,特别是一些民办高职院校更是面临生源紧张和流失等多重窘境,严重威胁其生存发展。注册入学制度的实施,免除了高职院校考试招生的麻烦,可吸引更多的学生填报高职院校,缓解了部分高职、特别是民办高职生源紧张的状况,大大提高了高职教育的办学效益,是我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的必然途径。

2可扩大高校招生自,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

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往往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如国家包办、高度集中、计划控制和行政干预等[1]。而注册入学制不再有统一的录取分数线,招生院校可根据其专业设置、学科特点、培养要求以及往年录取情况等对考生的学业成绩提出要求。在高教改革的大背景下,“注册入学”是高校由买方市场走向卖方市场的一次尝试[2],它不仅克服了传统考试入学制度的弊端,及时反映学生对学校的选择和某个专业的社会需求,调整学校的发展定位和专业设置,将更多的自回归院校;同时,也有利于院校形成自身特色,优化内部资源,完善职教体系。

3可扩大考生对高校的选择权,彰显教育公平

统一录取模式下,学生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学校手中。考生符合多个院校投档条件时,档案只能投放到一所院校,由院校根据其招生章程公布的规则决定录取与否及所录取专业。而注册入学制度的实施可使主体角色发生根本变化,学生开始从“被选择”转为“主动选择”,实现“一档两投”。两所院校同时审阅考生档案,而最终结果则由考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自愿接受教育。注册入学录取方式推进了学生和院校间的“双向选择”,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学校主宰的单向选择模式,可更好地彰显教育公平;同时多元评价体系也可为更多拥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提供良好平台,为其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可打破传统的单一录取模式,丰富高职招录机制

当前我国高职招生录取主要通过“大一统”实现,即统一考试,统一招生,统一录取,体现在仅用一个标准衡量学生,且分数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注册入学制度作为一种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特征的招生方法,试图打破传统意义上分数为唯一标准的录取模式,力求探索一种多元的录取模式,创造一个新兴的评价体系,这是高校录取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

二、高职院校实行注册入学出现的问题

今年2月,江苏省正式出台了《2011年江苏省高职(专科)院校注册入学试点方案》。方案提出,“从2011年起,江苏省将在民办高职院校和少量原在专二批次录取的省内公办高职院校(部分专业)试行注册入学录取模式,并且要通过几年的试点,逐步在高职(专科)院校全面实行以中等教育阶段在校学习成绩、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结论等直接申请注册入学的招生录取模式”。随之,江苏省成为我国试行高职注册入学的首个省份,2011年8月,试点首先在26所高职院校中实施。注册入学在统招阶段录取结束后进行。学生在注册申请时,江苏省教育考试院不再划定省控制分数线,所有考生均可填报。其中,对参加高考且未被录取的文、理类考生,由院校提出高考成绩和学业水平测试等级的要求,同时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和中学阶段学习情况择优录取;对参加单独招生考试报名的学生,由院校对其考试成绩和技能等提出要求,达到院校要求的考生方可申请注册入学(信息来自江苏教育网)。

江苏省高职(专科)院校注册入学录取工作从8月19日开始,符合注册入学资格的生源合计约53 000人左右,经过三轮的注册和确认,最后实际录取考生25 580人,招生计划完成率达816%。参加注册入学试点的26所高校中,全部完成计划的有11所,完成计划50%至99%的有12所[3]。

作为首次试点,注册入学制度在实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试点时机欠佳,未获理想收效

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适龄人口持续减少,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人数1 050万后,开始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呈现加快趋势,这一态势将可能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4]。生源总数减少,而高校招生计划依然增加,这一增一减的反差使得生源危机愈演愈烈,对于一直处于招生后端的民办高校来说,其影响巨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间盲目拼抢生源,直接影响了注册入学试点的效果。缺乏充足的生源保障,注册入学制度提出的时机和合理性遭遇考验,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彰显该方案的最佳效益。

2政策宣传不力,遭遇社会质疑

注册入学作为高职院校招生制度的新尝试,尚处于试点阶段,从试行到运转到推广仍需要时间与社会的检验。多年来形成的“大一统”招录模式已根深蒂固,因而“不用高考就能上大学”、“入学零门槛”等优厚条件难免让众多家长心存芥蒂。作为今年的首次试点,注册入学缺乏大力宣传,导致众多考生和家长对“注册入学”一知半解,疑问重重。在没有办法取消高考的情况下,这种改良性质的录取政策,将面临执行问题、成本问题和公平问题等困扰。

3试点范围有限,选择对象欠妥

今年江苏省首次试点注册入学的26所学校全都是专科院校,而且主要还是民办高职。在当前我国以公有制、公办为主体的社会体制下,注册入学把民办高校从原来的体系中拉出来试点略显单薄。民办院校一直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发展时间短,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社会对其认识也有偏差,可以说不管是外部发展环境,还是自身内涵建设,都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加之民办高职院校学费较高,致使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选择就读价格低廉的成人高校或直接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注册入学制度的综合评价。

4录取时间滞后,消磨考生热情

江苏省普通高校经过若干录取批次到8月19日注册入学启动,录取工作已开展40多天。注册入学录取阶段是高招录取的最后阶段,也是考生升入普通高校的最后机会。然而高考录取过去大半,漫长的等待过程大大消磨了考生与家长们的热情,不少按耐不住的学生纷纷选择了其他路径入学。时至招考后半期,社会对其的关注度也逐渐减弱。对于注册入学,考生们普遍是一种等待心态,不少保守的考生迟迟不敢涉足,还有不少学生到了最后的阶段干脆放弃填志愿,如2010年仅江苏省就有5万考生放弃填报高职志愿。

5录取操作过程混乱,导致恶性竞争

我国普通高校学生学费收入对学校的日常运行具有重要影响。一旦生源不足,将直接冲击学校的日常运营,尤其是民办学校,其倒闭的恶运将不可避免。因此,在招生期间,为了抢夺生源,部分注册入学试点院校相互攻击,采取预签协议、收取押金及给中学老师提成等做法,引发诸多事端;更有一些院校不惜降低学费标准和发放奖学金,大打“价格战”,以此吸引更多学生。此外,注册入学还遭遇来自成人高校的竞争压力,成教录取时间提前,今年又紧挨注册入学,在普教生源都无法保证的前提下,成教的介入给注册入学的试点也形成了不小的冲击。

三、原因分析

针对注册入学试点中的种种不足,究其问题产生的根源,既有历史遗留的惯性,又有当前操作的失误。

1制度层面

第一,政策环境受制。公共政策是基于公共选择基础的政策。每项教育政策的形成,是由它所处的外部环境,即政策环境所决定的。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和形成同样受到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

注册入学制度本是解决高职生源不足的一剂良药,但生源危机的日益严峻,同时也反作用于注册入学制度的执行。在缺少政策环境保障的情况下,又受制于生源短缺的局限,导致这一举措成为被动的尝试。

第二,教育公信力遭质疑。社会对高职教育质疑以及对教育公信力的异议已成为一种历史现象。公信力是指社会对一个组织的认可程度。公信力异议是指社会公众对于曾经深信不疑的组织,因为某种原因使人们开始怀疑其社会声誉和职业道德的真实性,进而对这些组织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提出的种种质疑[5]。教育公信力直接关系到教育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近十年高校的盲目扩张与急功近利的“教育产业化”浪潮,加之泛滥的教育非诚信行为,对教育公信力造成了严重影响。“扩招之风”为高职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但同时,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滑坡以及教学质量低下,高职发展与市场脱节;部分高职虚假宣传,夸大办学实力,隐瞒真实数据,造成信息不真实及信息缺失;等等。种种现象使广大考生和家长无法判断学校真伪及好坏,导致高职教育的公信力缺失。

第三,教育市场竞争混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了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以及解决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经费问题,以市场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6]。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和扩大学校自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制约和规范,导致教育市场的“生源拉锯战”持续多年。利益驱动,形势推动,加上未成熟的市场竞争环境,造成普教、职教、成教、电大之间竞争混乱。生源危机本可以成为刺激教育发展及提升院校实力的“助推器”,但由于缺乏正确的竞争引导和规范,导致其演变为一场名副其实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2操作层面

第一,试点范围小,局限了人们的教育选择。政府公共政策的不同取向或偏差,往往会加剧现实中的教育不公,而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来增进社会公平,是更容易实现的[7]。江苏省试点院校范围的限定(公办3所,民办23所),约束了学生与家长获得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的机会和选择。试点院校的层次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政策起步的起点公平。这种被绑定的自由,不仅引发了对教育公平的一系列拷问,而且也影响了注册入学的整体成效。

私立学校、民办公助学校等不同类型学校的出现,增加了教育的多样性和家长的选择性,但是我国社会向来对民办教育存在认知偏见,民办和公办教育法律地位不平等,教师身份不统一以及政府财政教育经费拨款未能一视同仁,等等,导致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竞争上处于不公平状态[6]。注册入学试点于公办、民办院校之间,其公优民劣的招生结局已是意料之中。

第二,录取时间滞后,昭示高招改革不彻底。从职业教育开始进入现代学制体系之日起,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矛盾就非常突出。高职院校的招生录取一向都位于统招的最后批次,需要等本科学校录取完毕才开始。在老百姓眼中,高职教育成了“二流教育”和落榜生集合的“次等教育”。此举把社会上“重本轻职”的偏见制度化了,把高职教育置于普通教育的从属地位,不同教育类型的入口“分流”无意间成为被选拔与被淘汰、受青睐与受歧视的重新归队。而如此分批录取的政策虽然并无法律可依,可年复一年,约定俗成,似乎已经“名正言顺”[8]。

当前,统招批次的划定只是人们意识中默认的“惯例”,政策可以重新制定,现实可以人为更改,但是有关部门不想也不敢迈出改革的第一步,同样公众也无法接受被改变的事实。多重因素导致高职教育无论从质量上还是从地位上都处于劣势地位,倘若现状被改变,这又将引起另一场恐慌,要撼动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普教权威,所以,改革仍需要一段漫长的旅程。

四、完善高职注册入学制度的建议

制度的建立是为规范人们社会活动的,是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是根据人们的需要建立起来的。教育制度的核心是权力和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一项新的教育制度从建立到运转成熟,在设计编制和操作执行过程中,要不断修正自身的缺失,从而得到人们对其合理性和公正性的接受与认可。

1加强政策宣传,树立正确认识

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注册入学高校要加大“注册入学”制度的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力,增加群众对政策的认同感。可通过召开招生宣传咨询会和进校进班宣讲等,使学生和家长充分认识注册入学制度的内容与实施过程;通过电视媒体、网络平台和报纸宣传单的发行等,使更多的人理解、接受、支持和欢迎高职注册入学制度,进而为注册入学的有效执行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新制度的实质,及时纠正人们的认识误区,避免因宣传不力造成沟通不畅、耽误填报等问题。通过广泛和深入的宣传引导,保证注册入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2扩大试点范围,提升影响效果

招生考试改革试点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容之一,今年江苏省注册入学的首次试点,仅在省内的26所高职院校中开展,试点效果褒贬不一。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力度,扩大注册入学试点范围,将该制度逐步推广到整个高职乃至本科院校。要扩大公办院校在试点工作中的比重,鼓励更多社会评价好、办学成果突出的院校加入其中,力争通过几年的实践和完善,逐步在高职(专科)院校全面实行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学生以中等教育阶段在校学习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等级和综合素质评价结论等直接申请注册入学的招生录取模式。

3规范录取操作,保证公平公正

试行注册入学的各院校,在招生录取工作中,要做到政务公开、程序规范、选拔公正和信息通畅,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学校要加强操作层面的管理,切勿急躁,应该从招生管理和就业各个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确保高职“注册入学”的招生不流于形式及暗箱操作[6]。学校要及时公开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公开招生章程、政策、招生程序和结果,公开自主招生办法、程序和结果。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化监督管理,对招生过程中的不良行为进行监督,坚决防范和严肃查处招生舞弊行为,保证注册入学制度大范围推广实行的公平公正。

4深化改革力度,增加政策扶持

面对生源危机,高职院校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危机意识,不仅要意识到生源下降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而且也应该学会扬长避短。注册入学是缓解生源困境的一剂良药,但是高职发展更关键的还依赖于自身的内涵建设,通过提升办学质量、创出办学特色、提高社会认可度等寻求立足之道。对于政府而言,不仅要大力改革高职教育,而且也要适当关照民办高职,积极倡导社会资本以公益信托投资、公益教育基金、协议投资等形式参与发展民办教育,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良好发展,保证我国多元化教育形式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于小波注册入学: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变革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7(3)[2]高志高职“注册入学”不要流于表面文章[J]教育与职业,2010(11)[3]佚名江苏2011注册入学共录取新生25580人计划完成率816%[EB/OL][2011-09-01]http://wwwjs-educn/n_jsszcrx/nrdzx/201 I/0901/3000html[4]中国教育在线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EB/OL][2011-04-28]http://gaoka0e01cn/html/g/report/[5]吴炜,王胜华论高等教育的公信力异议[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12)[6]严汇在政府于市场之间――对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特色分析[J]高教探索,2009(1)[7]杨东平教育公平的理论和在我国的实践[EB/OL][2000-09-12]http://wwwaisixian9com/thinktank/authorphp?id=81[8]杨金土中国职教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9)〔责任编辑:赵 滨〕

上一篇:新时期高校人才招聘工作问题研究 下一篇:对独立学院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