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09-15 07:16:40

浅析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摘 要]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成就巨大,但城乡贫富差距却不断扩大。实践证明,小额信贷是目前我国应大力发展的农村信贷之一,是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的成功运行不仅使其成为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而且成为广大农户脱贫致富的法宝。本文在着重分析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小额信贷 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

1999年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农户的信贷需求状况及信贷供给的特点,开始通过农村信用社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2000年开始,农村信用社根据中央银行信贷扶持“三农”的要求,以农村信用社存款和中央银行再贷款为资金来源,在地方政府的配合下开展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推动下,农村信用社全面试行并推广小额信用贷款活动。到2001年已经有32000家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服务,占整个信用社的80%,约有25%的农耕户获得贷款。据统计,到2005年6月底,全国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8239亿元,占农业贷款的80%。农户贷款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767亿元,联保贷款968亿元。2008年底,全国已有近90%的农村信用社开办了小额信用贷款,近2亿农户得到了小额信贷的支持,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2038亿元,联保贷款1351亿元。获得贷款的农户达到7742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2.6%,占有合理需求并符合贷款条件农户数的近60%。

目前,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实践已有十多年,经过不断的完善和探索,这项金融产品在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支持“三农”经济发展,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我国而言,推行小额信贷既是农村信贷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也是农村信用社的一项金融创新产品。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然不成熟,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矛盾

1.单一的金融服务与多元化、多层次化的贷款需求之间的矛盾

一是期限过短。目前农信社小额信贷一般控制在一年以内,“春放秋收冬不贷”的做法与现代农业反季节、长周期的特点不相吻合,导致信贷与产业结构矛盾日益尖锐。一些产业如林果业、农产品加工业、储运业和油茶林业生产周期一般为两年以上,而对于投资金额较大的生产项目,资金回笼周期会更长,短期的信贷投入难以发挥应有的资金扶持作用。二是利率的控制问题。对农信社而言,小额信贷的利率问题是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借贷双方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如果利率过低,小额信贷会再次作为“诱人的蛋糕”被高收入人群瓜分并从中获利,致使中低收入农户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另一方面,降低利率可能导致农信社的收入无法覆盖成本,抑制了其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积极性。如果利率过高,则会加重农户的借贷成本,打消其向农信社申请小额贷款的念头,使得金融需求呈现日益下降的趋势。

2.日益扩大的信贷资金需求与有限的信贷资金供给之间的矛盾

从资金供给方面看,一方面是指农信社的信贷资金来源比较有限,大部分是靠吸收存款来维持。再加上近几年来,全国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额不断上升,占总贷款额的比重也明显增加。全国至少有一万余家信用社因资不抵债而随时存在面临倒闭的风险,巨额的亏损严重削弱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投放能力。另一方面,农信社的信贷资金转向小额信贷的比例是有限的。对于一向具有“城市化偏好”的农村信用社来说,当前农户小额信贷还是个新生事物,要其把大部分信贷资金转向小额信贷,的确还需要时间上的证明。因此就目前情况而言信贷资金供给是有限的。

从资金需求方面看,目前农信社贷款额度大多在5万元以下,这种小额度扶贫性贷款只能解决种子、化肥、农药等所需资金,难以支持农户在高效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等方面的大额资金需求和农户家庭及新型经济组织多元化的信贷需求。此外,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申请贷款的原因不再仅仅局限于发展农业,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盖房子、子女教育,甚至投资等事业。因此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需求也在不断扩大。

3.农村小额信贷支农政策性与农村信用社经营目标之间的矛盾

一是小额信贷主要服务对象是中低收入的农户,但是中低收入农户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缺乏有效抵押物,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其所面临的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和道德风险。二是小额信贷支农义务与政策扶持不对等,农信社缺乏一系列完善的风险保障机制和一定的利息补贴、呆账贷款核销等配套措施来管理小额信贷,故制约了其支农后劲。三是由于小额信贷的商业性性质,这就导致了在一定方面受到政府的约束较多,且其自身盈利能力较弱,与农信社的盈利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匹配。由于缺乏政策扶持,“后顾之忧”颇多,农信社发放小额信贷仍然较为谨慎,甚至出现小额信贷“扶富不扶贫”的现象。中低收入农户获得小额信贷仍然存在难度,农民“贷款难”问题仍然存在。

4.农村小额信贷的推广发展与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

一是由于小额信贷涉及范围广,而农信社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管理人员有限,造成了管理压力的增大。据调查,一个信贷员平均要负责管理近千家农户的信贷工作量,这样会导致信贷员无法详尽了解各家农户的相关信息,很难做到贷后的跟踪和监控,从而无法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农村地域辽阔、贷款农户居住分散,管理部门对小额信贷的管理监督工作难以有效跟进,加之信贷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宁肯不贷也不赔”的心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额信贷在农村的发展速度和推广程度。

5.农村小额信贷手续繁琐与农业生产内在特征之间的矛盾

从贷款程序来看,分为建档、评级、颁证、贷款等操作手续,审批环节多,时限较长。面对众多的贷款农户,特别是在交通不便、位置偏远的落后山区,贷前调查难度大、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和贷款催收的任何一个环节也不能少,而且农民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反应又不灵敏,这种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小额信贷的管理难度和经营成本,降低了小额信贷的质量与效益。同时,绝大多数农户从贷款申请到贷款发放经历的时间较长,而且在贷款数量上也打折扣,从而无法满足农业生产时效性、季节性较强等内在特性。

三、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1.确定合理的小额信贷的期限和利率

一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完善期限管理,坚持贷款期限与农产品生产周期相吻合的原则,实行常收常贷,到期收回的制度,真正使小额信贷做到周转使用和良性循环,维持其可持续发展;二要本着为农户着想、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依据风险大小、信用高低和农户的偿还能力,适当控制贷款利率的浮动,实行差别贷款利率。现有的小额信贷除了农信社的贷款利率可以在基准利率2-3倍内浮动,央行特批的6省区试点地区可以在基准利率4倍内浮动,其余的只能按照商业贷款基本利率计算。因为小额信贷让目标群体可以借助相对正规的途径而不是非正规甚至非法金融市场筹集资金,所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小额信贷机构应该制定适当的利率,以保证其短期和长期的持续经营。国际经验证明,要使参与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赚钱,最关键的因素是利率的高低。小额信贷与银行一般贷款的操作程序不同,有额度小、成本高的特点,因此较高的存贷差才能弥补操作成本,才是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2.探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一是要确定符合农户资金实际需求的贷款额度,主要解决单个农户的资金需求,防止“垒大户”造成的信贷风险。但同时务必保证发放的贷款额应至少能维持农户整个生产周期的资金投入量。二是探索建立小额信贷的风险补偿机制,由地方政府试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用于弥补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原因形成的小额信贷损失。三是建立小额信贷登记系统,实现相关信息在农信社之间的共享,将中低收入阶层的农户纳入征信系统,逐步建立他们的信用档案,以便能更好地控制风险的发生。四是采用“小额信贷+小额保险”的机制,保障农户按时还贷,降低风险。小额保险通过建立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保险保障的运行机制,推进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在平时由农户建立信贷基金并且参与小额保险,当灾害发生时就不会因资金链完全中断而破坏小额信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3.加大外部金融环境建设和政府支持力度

相关研究表明给穷人贷一美元比给富人贷同等数额的款能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因此给中低收入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提供贷款更具有社会性,更能增加社会福利。如果农信社的农户小额信贷将服务群体扩大到贫困者或低收入人群,则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商业行为,而且带有公共品性质。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原理,由于存在搭便车的现象,公共品的供给永远是低于最佳供应水平,即公共品的供给是不足的。因此农村信用社在没有任何外部条件激励的情况下,向贫困者提供小额信贷显然是没有动力的。作为反贫困主体的国家,不能将带有反贫困性质的业务完全推给已商业化的农村信用社,应通过减少税费或资金的优惠来帮助农村信用社发展小额信贷。如在再贷款利率方面给以适当的优惠以降低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成本或调整支农再贷款期限以适应农业生产周期,或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减免小额信贷营业税与所得税,鼓励农村信用社多发放小额贷款。

4.建立信贷管理责任制,提高信贷人员素质

一是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信贷管理责任制,应坚持对信贷人员实施评价与考核,在信贷管理上,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信贷人员的应承担的责任;在强调责任约束的同时,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尽可能使信贷人员所承担的风险与利益对等化,提高信贷人员信贷管理的积极性, 避免"惜贷"、"惧贷"的不良现象,达到改善资金运用,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二是在选择信贷员时务必要严格把关,不仅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还得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一定的文化素养。三是通过开展有吸引力的储蓄和贷款产品的服务,制定适宜的工作激励和奖惩制度,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和监控系统,小额信贷业务才能达到自负盈亏,维持可持续发展。

5.简化贷款手续,加大培训力度

一是要抓住农村小额信贷额小、量大、分散的显著特点,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方式,坚决把贷款用于“三农”上,给农户带来方便,同时也创造了效益。可以建立农户小额资信评级制度,如依据诚信度将其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对信用优秀户张榜公布,并为这些信用优秀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化的正向激励机制,鼓励农户积极还贷。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培育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相关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农民信贷者的培训,让农民对储蓄和贷款手续、过程有详尽的了解。同时,在全社会开展金融知识教育,避免使低收入人群为尽快致富而卷入一些非法或违规金融中,营造出“诚信贷款”的氛围,从而有效地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 杜晓山.中国小额信贷十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 潘虹竹.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研究[M].硕士学位论文,2008,(5)

[3] 焦瑾璞、杨骏.小额信贷与农村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 张鸣轩.完善农村小额信贷工作的若干思考[J].现代金融,2009,(1)

[5] 银监发{2007}67号《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

[6] 何广文.农信社改革问题及出路探讨[M].银行家,2004,(10)

上一篇:中国股市ARCH效应分析 下一篇: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性差异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