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的道义论思想

时间:2022-09-15 05:31:17

浅析孔子的道义论思想

摘要: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孔子为中国人确定了一系列道德价值规范来规范我们的行为,如今一些道德价值规范已成为中国人的内在精神思想,成为了中国人为之中国人的内在特质。根据《论语》进行文本解读与总结,认为孔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诊释了道义是立身处世的准则,道义是价值评判的标准,道义是学教守弘的核心。学习孔子、研读经典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环节,也有利于当下道德价值体系的重建。

关键词:孔子;《论语》;道义论

学习孔子、研读经典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环节,也有利于当下道德价值体系的重建。通过研读《论语》,我们能看到了孔子的言行,能看到了孔子的价值选择,能看到了孔子的生活方式,能总结出始终贯穿在其中的道义精神,更能使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一、道义是人安身立命之所在

立身处世,名利与生死是人生面临的两大考验。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又说:“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阳货》)可见,孔子所追求的名,是建立在为善成德的基础之上的。《论语・子罕》第二章说“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第六章说“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从这两章看来,面对达巷党人与大宰的称赞,孔子的回答告诉我们,他所认为的成名并不在“多能”的“艺”上,也就是说,不是在“器”,而是在“道”。这就是《为政》孔子所说:“君子不器。”这是孔子在为人所知与称赞时的情况。而如果不被人所知,孔子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温”(《学而》),“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可见,孔子并不当心自己不被人认可、知道,而是担心自己有没有被人认可的才能和德行。就算不被人所知,孔子也持着“不怨天,不尤人”的态度。孔夫子认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仁和义都是我们需要遵从的道德准则,仁义是统摄与道义的。在义利关系上,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从义利之辨的层面,孔子认为人可分为君子和小人这两种人。“君子义以为上。”(《阳货》)所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里仁》)富贵是人人想要的,但是君子爱财取之以道,不符合道义的是不应该要的。因此,“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所以,“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当“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时,“孔子行。”(《微子》)当齐景公说“吾老矣,不能用也”时,孔子并不贪恋齐景公“以季、孟之间待之”的待遇,“孔子行。”当“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卫灵公》)却不务“修文德”(《季氏)》)之时,孔子并不贪恋“奉粟六万”,“明日遂行。”(《卫灵公》)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名和利的获得都要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不做、不取。

在对待生死问题时,孔子一方面认为说:“死生有命。”(《颜渊》)这就是说要人们知命知天,命由天降,不要过于担忧生死问题。但是,人在面对生死与道义之间选择时,又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这就是说,在道义与生死之间选择道义,选择信。《四书章句集注》①中说:“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孔子还说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也就是说,在面对行仁与生死之时,舍生成仁。《四书章句集注》中讲到:“实见得生不重于义,生不安于死也。故有杀身以成仁者,只是成就一个是而己。”这里所说的“是”,在程子那里,就是是“天理”,就是“道”。对于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又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这也是说,面对生死与道义的选择,要选择道义。因此,在孔子看来,生死虽有命,但是在面对生死和道义的抉择是人是可以选择的、是可以为自己做主的。这是孔子对个人自己看待自己生死的态度。对于自己如何看待别人的生死问题,《论语》中也讲到了。“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颜渊》)孔子认为为政者应该“为政以德”,尤其是在“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子张》)的春秋社会更应该要为政以德。所以,孔子反对季康子的方式来治理政事。这种“以不教民战”、“不教而杀”的做法都是不符合道义的。这是孔子所主张的对待他人的生死的态度。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四书章句集注》中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这就是说,孔子主张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都要符合道义,遵道而行。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在这句话中看出孔子认为对待天下,要有义存焉,要遵从道义。综上所述,孔子以他的行动和言论,诠释了道义是人生立身处世的准则。

二、道义是价值评判的准则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卫灵公》)孔子在对他人进行评价时是很谨慎的,不能称人之恶而损其真,不能扬人之善而过其实。通过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子有对历史中记载的人物的评价,也有对当下人物的评价;有对他人的评价,也有对自己的评价;有对圣贤君王的评价,也有对士大夫的评价;有对君子的评价,也有对小人的评价。通过分析这些内容,我们不难发现,道义是孔子价值评价的准则。孔子评价尧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泰伯》)②孔子评价舜与禹说:“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泰伯》)③又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泰伯》)④尧、舜、禹禅继之时,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尧曰》)这说出了,孔子为什么这么评价他们是因为他们能允执其中,关心四方百姓的生活福祉。孔子评价微子、箕子与比干时说,“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微子》)《公冶长》记载,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冉有与公西华仁乎,孔子皆答以不知;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陈文子仁乎,孔子皆答以未知。而《雍也》记载,孔子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颜回是孔子比较赞赏的弟子,尚且只能做到这样。这么一对比就可以看出,孔子说的“殷有三仁”的评价是多么的高!评价泰伯时这样说,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再看齐景公,“齐景公有马千驯,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季氏》)所以说,德行在人生中的重要性。评价齐桓公与晋文公,孔子说:“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宪问》)一正一,谲这样对比,他们作为春秋霸主就可以区别开了。说到管仲,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评价晏子,孔子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久而为何敬,是敬其德。评价子产,孔子说:“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在《宪问》中,“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可看出孔子对子产的评价也很高,很敬重子产。评价史鱼,孔子称赞他“直”;公叔文子知大夫撰贤而举荐他,孔子评价公叔文子“可以为文矣”。(《宪问》)而臧文仲知柳下惠贤能而不举荐他,孔子评价臧文仲是“窃位者”。(《卫灵公》)在孔子的弟子中,孔子评价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评价子贡,子贡问曰:

“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公冶长》)。评价子路,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公冶长》)评价冉求,孔子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评价南宫适,孔子说:“君子哉若人!”(《宪问》)《论语・微子》第八章: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己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朱子注:“孟子曰:‘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所谓无可无不可也。”(《四书章句集注》)这么看来,无可无不可,其实就是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与“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是孔子通过比较伯夷、叔齐、柳下惠、少连、虞仲、夷逸,最后对自己作出的评价,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孔子对于自己的评价,还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三、孔子道义论思想的当代余响

孔子的道义论主要是强调人是道义主体,人要遵从道义去选择、去生活、去做事,努力使自己和他人都过上一种符合道义的幸福生活,过上一种“止于至善”的生活。我们从孔子个人的人生经历来看,他的一生都在践行道义,弘扬道义。他是为了自己和他人都能过上一种符合道义的生活,他为我们奠定了基本的价值体系,制定了价值评价准则,为人们确立了安身立命之所在,所以孔子被后世尊奉为万世师表,被称为圣人。在那个旧的秩序崩溃新的秩序正在形成的时代,在那个诸侯争霸的时代,在那个无暇追求道德价值的时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他是一代文化托命之人。学习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道从何而来才能知道向何处去,既往才能开来。(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注解: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

②《论语・泰伯》

③同上

④同上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2011.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问题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10.

[5]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浅析荧幕上吸血鬼形象的变迁 下一篇:解析马克思主义城市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