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线”的运用在工笔画中的弱化原因

时间:2022-04-29 07:47:48

摘要:传统的中国画“线”是主要的造型手段,是中国画的灵魂,它的丰富变化具有独特的审美品格和功能。然而当今的中国随着时代变迁、工具更新、材料和技法的丰富等,在其创作过程中“线”的运用被逐渐弱化,造成了许多作品的表现形式已经脱离了中国画,尝试分析“线”的运用被弱化的原因,以便于画者审视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应如何掌握“线”的运用。

关键词:中国画;线;弱化原因

引言

当今工笔画已成为一种绘画界的潮流,不断地吸引着世界各族人民学习。这一点可以通过近些年全国以及全世界的一些重要画展中看得出来,其占据了参赛作品的近一半以上,这足以说明工笔画在绘画界的重要性。工笔画经历了从古至今的发展,其已建立了一套独特的技法体系,因此它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但它最主要的特征即是“以线造型”,线对于工笔画来说是其创作的灵魂,通过一幅作品中线的运用可以充分看出画者的绘画水平以及其创作过程中思想和心境上的变化。然而,现在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书写工具的更新、新材料和新技法的运用等诸多原因,工笔画中线的运用已被弱化,这很容易导致工笔画作品失去其灵魂所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一现象,并且分析工笔画中线被弱化的原因,对如何处理工笔画中线的运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1.时代变迁使得“线”的运用被弱化

中国的工笔画有别于世界的其它画种,比如西方油画、伊斯兰细密画、日本画等,以其本身独有的特性,屹立于东方,经久不衰。中国的工笔画的发展主要依附于中国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主张和存世之道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的思想在随之变化,审美观、价值观也更替换新,这使得中国画的创作手法和书写技法上也随之更迭。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国门被西方殖民者用炮火打开,中国画也受西方画种的不同技法特点所影响。然而随着科技发展,文艺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更借助于高科技的手段,使得艺术作品创作过程逐渐形成一种随着技术改变而变化的动态过程。现代由于影视技术、印刷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数码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广泛兴起,可有助于艺术作品的创作。现代的审美观念已经深深的影响着传统工笔画,比如媒体、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都影响着工笔画的发展。传统的工笔画运用“线”的表达形式是否还能满足当今城市生活中人们对美的追求?面对今天的生活,单纯的运用线的平涂表现手法和绘画材料,能否对当代丰富绚丽的生活做到最好的诠释?很显然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工笔画必须做出改变,而且应该适应快节奏生活的当下。因此,传统的工笔画为其将来发展,应考虑新时代人物、情感、生活方式等元素的变化而调整创作方式方法。由于西方绘画的写实技法、焦点透视、绚丽的色彩观和多样的创作工具材料的盛行,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来补充中国工笔画对当代生活反映的不足。但是,在西方的写实技法被广泛运用后,越来越多的创作作品中对线的运用变得模糊,更多的是注重体面效果。由于这种审美追求影响下,很多绘画作品创作过程中仅用铅笔勾线,画面已不再使用毛笔勾线,使得线的运用被弱化。中国画经历了从东汉末年印度键陀罗艺术传入新疆境内开始,延续至中唐的西域艺术的影响,以及明清之际随着西方传教士而来的西洋油画的影响,使得中国画在风格上发生变化,例如唐代之后在画石时分三面,以及“没骨法”等,这都与外来艺术有关。中国画者结合其凹凸画法和写实技巧进行创作,经历多年发展已成为中国画的一种新元素。通过这些革新,虽然丰富了中国画创作形式和手法,但会发现为此我们付出了牺牲线条的运用为代价。

2.书写工具更新使得“线”的运用被弱化

传统的中国画“线”是主要的造型手段,它的丰富变化具有独特的审美品格和功能。线自身的表现功能和审美功能强化了它在工笔画中的作用,形成了中国绘画的显著特点。线的形式之所以成为一种主题而被加以研究,是由于它的简洁和富于表情,它深刻地贴近着人们的心灵状态。可以说,运用线条来描绘客观物象的形态和生命,是一种情与理的交融和提升。线的真实性,在于它能够让客观世界的一切视觉变化都包容于一种线条形式的变化之中。线的粗细、长短、轻重、疏密、重叠、连续、均衡以及节奏、韵律等等,都集中浓缩和沉淀于线的情绪化表现之中,它不仅摄取了物质对象的形态、质地、空间、乃至生命,同时还具有丰富的人文意念与审美情趣。但是毛笔线条的运用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也逐渐弱化,在清末随着西方书写工具传入,钢笔进入我国,由于钢笔便于书写而得到普及,毛笔的使用就变得稀少了。然而随着计算机时代的来临,计算机对其它的书写工具的冲击,当然也包括毛笔。计算机打字输入法中包含了太多的字体,而且打字速度飞快,并且打印的文字清晰、工整、更有助于阅读,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传统的毛笔线条可以作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但其运用对画者的运笔技巧有较高的要求,所以随着工具材料的变化,毛笔线条的运用逐渐被弱化。

3.材料、技法的丰富使得“线”的运用被弱化

传统工笔画经过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线造型的表现方法,在传统工笔画中,线的地位是纲领性的,是工笔画的骨架及精神所在。画家在线的描绘中表达了对物象的感觉以及传达着主观感受。中国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绘画材料和相应的技术程序。从远古的石器、陶器,从青铜到金石、竹简和绢帛。随之纸的发明以及毛笔的不断完善,极大丰富了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力。传统工笔人物画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顶峰,所达到的高度离不开发达的纺织业为绘画提供了更为丰富和优良的绢材。隋唐以前绘画用绢一般较粗,至唐代是愈来愈细。五代两宋时期,随着水墨画的初步兴盛,以纸为底的绘画唐代有所增加,这一时期出现的“澄心堂纸”以其洁白,适于用墨设色,平滑宜于运笔的特性被书画家喜爱。现代潘挚兹有言“笔统帅墨,色辅助线”,由此可见传统绘画中线条居于主导地位,而色彩则处于从属地位。然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颜色材料的异军突起改变了色彩长期偏安于线条的局面,同时也打破了千年积淀的勾线渲染的作画程式。画家们继承发挥了中国画传统石质和水性颜色的特性,借鉴日本对重彩颜色开拓研制的成果,运用岩彩材质的特点以及相关的制作技法,创作中发挥岩彩晶莹的质感及产生的出人意料的视觉效果,展示材料质感的丰富之美。当代工笔画在色彩和技法上有了较大的更新,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这就导致了与传统中国画背道而驰的创作方式,即重彩轻线,并且创作过程中广泛使用打磨、洗刷、拓印等技法,虽然增强了画面的表达效果,但无疑这也使得“线”的运用被弱化。

4.结语

线条是中国画的灵魂,其特殊的表达效果是不可替代。虽然随着时代变迁、工具更新、材料和技法的丰富,中国画的创作形式也随之不断变化,但是如果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不再运用“线”,那就意味着作品脱离了中国画。面对当代人们生活和感情世界的变化,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运用中国画来表达对当代生活情感的表达,但是要创新的巧妙的吸收当代生活的元素,不可完全抛弃传统中国画中的“线”,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运用中国特有的毛笔线条,以创造符合这个时代的优秀中国画作品。(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姚志虎.论线的“书写性”在当代工笔画中的地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15―19.

[2]蒋莹,武斌.线由心生――浅析中国绘画中线描视觉审美的魅力[J].艺术教学,2015(08):161.

[3]杨炯.谈工笔画中线的形态与审美[J].佳沧州师范专科学院校报,2010(01):67.

上一篇:从京剧《拾玉镯》看神与形、虚与实的审美 下一篇:简析儒家人文精神及其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