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高科技园区发展的成功范例

时间:2022-09-15 03:01:09

欧美高科技园区发展的成功范例

我国从1984年建立第一个科技园区开始,到现在发展到53个国家级高科技园区,这些园区的建立,对于带动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已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但与欧美国家建立的高科技园区相比,我们在创新水平与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今主要创新型国家大都集中在欧美地区,这些创新型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它们一直重视高科技发展,成功创办高科技园区是联系在一起的。为了借鉴先进国家创办科技园区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我们应该了解和研究欧美高科技园区发展的成功范例,在此我们选择了以下几例:

美国硅谷发展的新趋势

人们传统称谓的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经圣克拉拉至圣何塞近50公里的一条狭长地带,是美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也是世界最为知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它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微电子技术高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其特点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并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 目前它已有大大小小电子工业公司达10000家以上,所产半导体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约占全美1/3和1/6。80年代后,生物、空间、海洋、通讯、能源材料等新兴技术的研究机构纷纷出现,该地区客观上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现在硅谷已成为世界各国半导体工业聚集区的代名词。 在硅谷,知识就是工作,知识就是财富,对于所有科技员工来说,除了完成每天的工作,知识更新也是一门必修课。为了跟上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人都不得不废寝忘食地学习和工作,如稍有懈怠,明天就会有被淘汰的可能。 硅谷是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国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目前在硅谷,集结着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达100万以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硅谷任职的就有近千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达30多人。硅谷是美国青年心驰神往的圣地,也是世界各国留学生的竞技场和淘金场。

美国《洛杉矶时报》撰稿人埃弗兰・伊里塔尼说:“如果你浏览一下硅谷公司的员工名单,就会发现无数的清华毕业生。他们是来美国寻求工程技术突破,在英特网领域大显身手或在科技上创业的数以千计的中国优秀科技人才的一部分。”实际上华人控制的硅谷公司现已达2000家以上,占硅谷公司的1/5,而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则越来越多。在硅谷,一般公司都实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营销三位一体的经营机制,高学历的专业科技人员往往占公司员工的80%以上。硅谷的科技人员大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佼佼者,他们不仅母语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也各有所异,所学专业和特长也不一样。如此一批科技专家聚在一起,必然思维活跃,互相切磋中很容易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目前,硅谷高新技术公司的创业如日中天,并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英国剑桥科学园区的成功之路

具有几百年学术研究传统的剑桥大学可以说是英国科学工业园区的先行者,现在,剑桥科学园已成为欧洲最成功的科学园区。剑桥科学园的宗旨是:(1)将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相结合;(2)同租户公司的研究人员或当地的研究机构磋商确定轻、小、薄的工业产品生产;(3)开展专利人和风险资本家认为适合科学园的一些从属性活动。

高技术小公司在剑桥地区大量集聚和衍生的现象被称为剑桥现象。剑桥现象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大量高技术企业集聚在剑桥附近;二是英国的和国际的公司,包括高技术产业以及金融、商业服务公司,对在该地区建立分公司越来越感兴趣;三是在剑桥现象的发生过程中,大学起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剑桥现象的形成和剑桥科学园的成功源于以下因素:

其一,技术基础。早在1981年,由霍雷斯・达尔文(著名生物学家查理斯・达尔文之子)就创办了剑桥科学仪器公司,开始专为剑桥大学设计制造教学用仪器,而后扩大到制造教学设备和工业仪表。1896年,由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总工W・G・派创办了派公司,专门从事设计制造科研与教学用实验设备,并为卢瑟福、阿德林和贝尔纳等著名科学家设计制造专用科学仪器。可以说,这两个公司为剑桥地区高技术公司的大批建立,奠定了技术基础。

其二,科学优势。剑桥大学是国际著名的大学城。近年来,剑桥大学的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科学等领域所处的科学优势,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力。许多高技术小公司就是从剑桥大学各院系衍生出来的,如西普数据公司、分光小系统公司、剑桥作用系统公司就是分别从计算机实验室、物理系卡文迪什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心分立出来的。此外,剑桥地区高技术公司占1/3的大学生雇员70%来自剑桥大学,一半以上高技术公司与剑桥大学保持联系,而其中又是90%与剑桥大学各院系直接挂钩。

其三,创业氛围。剑桥现象的出现,与两次著名的政策性报告(1950年的“霍尔福特报告”和1969年的“莫特报告”)分不开的。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剑桥大学是一种院系松散的联合体,其中31所学院都是行政自主和财政独立的机构,加之他们在教学和行政管理方面采取自由灵活的政策,如实行独特的鼓励政策,鼓励教师创办自己的公司,或教师在校外兼职。教师科学技术的知识产权归教师个人等。

其四,风险资本。七十年代末,巴克莱银行进入剑桥,成为高技术风险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随后,又有多家国内外银行和房地产大型开发公司进入剑桥开业,为高技术小企业发展创造了必要的金融环境。

瑞典科技园发展的主要经验

瑞典科技园通过定位清晰的产业链,形成园区集聚和示范效应,注重产学研结合,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并借助完善的服务体系和高效的创新体系,营造了适宜中小企业成长的独特生态环境。瑞典的主要科技园有以下三个:(1)IDEON科技园:其初衷是创造知识产业的就业,如今已经成为发明与创新的象征,以信息通讯和生物医药技术为主体;(2)MEDEON科技园:它在生物工程和医疗科技领域见长,通过与大学、医学院以及医院的紧密协作,园区的企业可以顺利获取所有相关技术;(3)MINC孵化器:MINC号称是新兴行业孵化器,是马尔摩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致力于协助小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瑞典的科技园并没有许多优惠的政策,尤其是IDEON科技园,然而却吸引着大批中小企业入驻,成为瑞典南部地区中小企业趋之若鹜的科技园,分析其发展起来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经验:

一是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是科技园发展的基础。科学园的成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瑞典整个国家ICT(信息通讯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作为移动电话技术的主要发源地(世界上第一部手机发明出自IDEON科技园),瑞典在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3G)技术方面拥有核心技术优势。这为科技园的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宏观环境。

二是清晰的产业定位所形成的集聚和示范效应。作为北欧的第一个科技园,IDEON的定位是IT和生物技术,而MEDEON的定位是生物医药技术,MINC的定位是新兴行业,可以说清晰的产业定位为科技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相关行业的企业入驻科技园后结成产业链,形成集聚效应,这对于高科技产业的创新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人才培训与供应机制。在高科技产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力资本。三个科技园深谙此道,注重招贤引智,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产业人才培养及供给机制。比如IDEON科技园建园伊始,就与隆德大学和隆德技术学院之间确立了紧密协作关系,目前约有450名大学生和150位科学家效力于该协作关系。几乎每家公司都向学生提供暑假实习的机会,学生在读期间便开始与园区企业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创新机制,奠定了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基础。

四是营造了一个适宜企业成长的生态环境。三家科技园在硬件条件上讲究实用性,不去追求奢侈与华丽,为企业节省了运营成本。它们更加注重的是软环境的建设,通过完善的服务体系,解决中小企业成长的后顾之忧和发展的制约瓶颈。其服务体系充满了人性化,如IDEON科技园设立了餐厅、幼儿托管所等后勤设施,解决了创业者和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其商务中心可以为科技园企业提供网络多媒体、会务设备和场所,举办研讨会、展览等。正是这种完善的服务体系,营造了适宜企业成长和发展的生态环境。

芬兰科学园发展的启示

芬兰的科学园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和交汇点。芬兰人对科学园的定义是:科学园是知识型组织从事高等教育、研究与技术转让活动的地区,是科技专业知识传播的最重要媒介。一般由地区政府牵头投资,周围的大学、研究机构参加,银行、保险公司、相关的各种基金和投资公司入股,共同组建成科学园管理公司。1982年,芬兰人率先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建立了第一个科学园,即奥鲁科学园,在以后的十年里又建立了9个,现在,芬兰共有10个科学园,分布在全国10个城市。这10个科学园完成了芬兰90%的研究工作,园中进驻了1000个公司和研究机构,提供了10000多个就业机会。技术领域涉及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各科学园还根据当地的技术优势确定研究领域,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因而各具特色。

芬兰科学园最大的特点就是科技与生产力发展的完美结合,其成功的秘诀在于:

第一,重视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近些年来,芬兰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5%,是欧盟国家平均增长速度的两倍;全国移动电话人均拥有率为58%,因特网普及率超过15%,均为世界第一;科技论文产出率为每百万人1442篇,超过美国和英国;信息技术应用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高技术产业尤其是电子通信产业的发展速度惊人,形成了一批像Nokia这样国际知名企业。在芬兰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中,重点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实验室或技术开发中心,也包括科技园区和其他创新支持服务机构的建设。

第二,科学园与大学、科研机构及工业界联系紧密。芬兰的科学园全部建设在大学周围,通过相互参股、项目合作、成果转让与引进及进驻等多种方式与校方实现了内在的有机融合。特别突出的是,科学园一般是根据当地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优势来确定自己的专业领域,而各种项目也围绕这些优势领域展开。芬兰几乎所有大公司都要在当地科学园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加强了科学园和科研机构及当地工业界的联系,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

第三,科学园支撑体系健全,政府支持特色明显。芬兰科学园全部依赖于来自欧共体的、国家各部门以及各种基金的资助,这不仅包括建设和启动费用,还包括日常的人员费用、项目费用、用于服务的补贴、种子资金及风险资金等。科学园还与国家专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开发中心等有政府背景的组织组成了有机的联系网络,从这些机构获得资助,从而构成了自身的支撑体系,形成了鲜明的政府支持特色。而政府在支持其研发的同时,同样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试验生产,使技术能够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第四,科学园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虽然科学园为进驻企业提供了一些有偿服务,但科学园提供的服务以软服务为主,而且大部分是无偿的。他们一方面把房租等硬件服务带来的利润投入到软服务中,另一方面更多地利用政府及各种项目提供的经费来完成这些服务。这也反映出科学园鲜明的政府背景特色,其目的是通过科学园的运作,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及商业机会,从而繁荣经济、创造财富。

芬兰只是一个北欧小国,面积狭小,资源短缺,却造就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园,这对我国科技与生产力的发展极具借鉴意义。借鉴芬兰科学园的先进发展模式,实现科技与生产力发展的紧密结合,打造效率经济,是促进我国科技园区发展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对我国外汇结构性存款现状的若干思考 下一篇:海上货物保险利益案例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