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时间:2022-09-15 02:59:45

运用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摘要: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在平时养成的。全国高考历史卷,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对比,正是要求深刻思维,认识到前者是不计效益的贡赐行为,没有生命力,而后者是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原始积累的要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无论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是从应对高考上,培养学生思维的思维品质都是必要而且重要的。

关键词:历史教学;思维品质;思维的深刻性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在平时养成的,思维品质在心理品质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在历史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有实效的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是历史教师的一份责任。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性

(一)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品质的基础。

具体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句、词,设计一些提高能力的问题。如出示阅读提纲应是本节或本段的重点内容。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可告诉学生规律,如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例如二战影响,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重点句,它概括了整段文章的内容,另外阅读时要理解重点词的含义,如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是重点词,应理解,否则无法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除了这些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概括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说,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内容讲的是什么,然后自己组织语言表达,当然,老师要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如提问、讨论、演讲、编演历史小品等。

(二)要学会独立思考。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动脑子,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边的问题,当得不到结果时,老师及时诱导。如在讲“匈牙利共和国成立”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问题来,当时有学生提出:“社会与共产党合并,为什么最终建立的是无产阶级性质的匈牙利共和国?”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征求其他同学的看法,立刻有学生告诉他,因为社会主动提出来与共产党合并,共产党提出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建匈牙利共和国。我对他的回答予以肯定。那么为什么社会同意了共产党的条件?社会把政权拱手交给共产党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于是学生答:社会无力一党支撑局面,更为重要的是共产党掌握着武装力量。从而使学生理解,匈牙利社会主义革命特点是在暴力基础上和平过渡。因此通过学生自己找问题,学生回答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形成竞争机制,给学生以表现自己的机会,又可避免老师的一言堂。同时又可把学生思维带到老师设计好的思维活动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品质。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程度和思维活动的深度。深刻性的思维,是指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里面去考虑问题。具有深刻性思维的人善于钻研问题,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与核心,并作出正确的预测。历史学科是讲述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并探讨历史进程规律的学科,历史的规律、启迪、借鉴、经验、教训等都深藏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的背后。感知并认识历史,产生心灵的触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综合素质,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深刻性的思维。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一些看似“浅显易懂”的内容不求甚解,轻易放过,其实并非真懂,下次出现类似的问题或者改变一下题型和问法,仍然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思维的惰性使一些学生对学习中的疑点、难点、浅尝辄止,从而导致其思维表现出较大的肤浅性。历史高考多年来一直强调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概括、分析能力,其实质考查的正是思维的深刻性。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历史卷,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对比,正是要求深刻思维,认识到前者是不计效益的贡赐行为,没有生命力,而后者是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原始积累的要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无论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是从应对高考上,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都是必要而且重要的。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呢?结合学生特点,笔者认为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培养学生求疑的习惯,遇到疑问和疑难问题,要有追踪分析,深入解决的习惯和勇气,知难求疑,不得过且过;二是养成批评性思维的习惯,因为只有通过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去掉不符合实际的假设,保留符合实际并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假设,才能为思维的深刻性制造必要条件。学生遇到一些传统的、落后的观点,要敢于科学地、实事求是地予以批判,在批判的过程中,促使深刻思维,从而将思维推向更深层次,使其对问题的认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透过事物之现象探求事物之本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发挥作用的广阔程度,指具有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的能力。具有广阔思维的人,不仅考虑问题的整体,还要考虑问题的细节;不但考虑问题的本质,而且考虑和问题有关的其他条件。思维的广阔性是以丰富的知识为依据的,只有具备大量的知识,才能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和不同联系上去考虑问题,从而避免片面性和狭益性。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历史的多维性决定了研究历史必须注重横向联系。只有横向展开,才能打开丰富的历史画卷,才能在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上再现复杂丰富的历史过程。历史学科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决定了学习历史必须具备思维的广阔性。此外,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历史学习中往往联系到政治、地理等学科内容,这就是说,历史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综合性的知识要求进行广阔的思维,充分思考内在联系,注重发展、运动,异同等,从而系统地掌握知识。

高考对思维的广阔性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解、组合,进行前后对比、左右交叉联系,变狭义思维为广阔性思维以扩大教学效果。例如,讲“香港问题”这个知识时,可涉及《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有关条文;也可涉及到邓小平关于香港问题的谈访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知识点,可使学生理解香港问题的形成、根源及我国对香港行使的政策、措施;以及我国为什么过去失去香港,现在能收回香港等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向去把握历史。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一)巧妙运用高中教材。

高中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第一步,要先读懂材料,通过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如材料选自××文章或哪一年的谁的讲话,通过材料里边提供的时间、人物、事件来判断是课本中的哪一部分内容。第二步,联想课本中内容来解题。第三步,有的问题要弄清问什么,通过看材料,能否直接找出答案。经常找一些材料题,并逐渐地由易而难布置一些解析题,让学生练习。另在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材料的基础上,上课尽可能增加课堂中材料容量,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如投影、电视等,使学生见多识广,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讲美国在二战中修改“中立法”实行“租借法案”的根本原因时引用了罗斯福的一个比喻“如果你的邻居家着火了,想借你的水管用,你当时能讨价还价吗?”此比喻

形象地道出,美国对外政策变的根本原因是出于自身的考虑。使学生能很快地悟出其道理。

(二)通过练习提高能力。

历史教学中练习,不仅使学生深入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能培养运用技能技巧解题能力,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准确性。练习要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如一题多练,一个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可当成4道题来做,又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能使他们某一种思维得到训练的题型,如像选择题可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对比、理解是否准确等,材料题可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问答题可训练学生的归纳、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要有的放矢。根据重点难点来讲评,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另外,总结归纳教材内容、知识结构,对旧知识加工梳理,也是锻炼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对所学内容提炼要点,找出规律,清理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清晰的印象。通过小结学习心得的方式进行这方面思维训练。

上一篇: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 下一篇: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政治教育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