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中“廊”的研究

时间:2022-09-15 01:35:26

中国园林中“廊”的研究

伊东忠太在《中国建筑史》的《总论》中提到,“研究中国建筑方法之一,为研究文字

而文字成立之动机,在实物之写生,即像形也。研究象形文字,即能知实物之形体性质等。”这番话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字的特点,即“像形”,其构成来源于对具体实物的描摹和记述。所以,研究汉字的初始状态及发展过程便能从一定程度上了解其所对应事物所经历的演化历史,研究的价值和必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选择中国传统建筑要素中的“廊”字作为入手点,对其产生的由来、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及其在近代园林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希望以此分析为契机,对中国传统建筑博大精深的知识宝藏一窥端倪。

1“廊”字的演变

1. 1 “廊”字的传统解释

陈鹤岁老先生在《汉字中的古代建筑》一书《“廊”腰缦回》的章节中提到,“廊”由“良”、“郎”字逐渐演变而来。

甲骨文的“良”字写作“

”,是个象形字。中间是“窗洞”的白描,上部和下部曲折的线条则是古代穴居两侧有进出廊道的象征。所以,“良”字的本意就是廊道,当其由“善良”的引申义专用后,廊道之义便另加符号“阝”成为“郎”,篆文写作“

”。其中,“阝”即为“阜”字,《说文解字》中解释:“阜,大陆也。山无石者,象形。”由此可见,在这个阶段,“廊”的概念已经从古代穴居中地下或半地下的通道,转变成为陆地上的一种有窗的路径。《史记·司马相如传》中曾描述到:“今殿下累郎台,恐其不高”,可以为证。其后,“郎”字又由其引申义“男子之称”和“官名”所专用,表示廊道之义的汉字便又加“广”,成为如今的“廊”字,篆文写作“

”[1]。《说文新附》中解释到:“廊,东西序也。”对于所加的“广”字部首,伊东忠太有过论述:“从广者,表示一方面有屋顶者。

此在古代,一方为壁,一方立柱,乃一方面有屋顶之通路也。”[2]分析篆文中的“广”字字形本身,确实表现出一侧封闭、一侧开敞的特质,结合伊东先生的结论,不难看出,此时的“廊”字已经有了更为明确的指代含义,指代依附于主体建筑的有屋顶的通道空间,即所谓的“外廊”空间。至此,通过对表达廊道意义的汉字经过“良”—“郎”—“廊”发展的分析,已经能得到如下判断:“廊”之意最初指代地下或半地下的有窗通道,后移至地上,表达建筑周边有屋顶的室外空间。

1. 2 “廊”字的现代解释

《辞海》中对“廊”的意义解释为“屋檐下的过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对照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其意义又有了新的发展,其中“屋檐下的过道”与《说文新附》中“东西序”的概念一致,而“独立有顶的过道”则为新的衍生义,实例为中国园林中的游廊或广场的“千步廊”等。为避免因涉及范围广而无法深入,本文选择中国园林中的“廊”为对象进行进一步剖析。

2园林中廊的时空性与通透性

通过对“廊”字最初的甲骨文写法“

”的分析可知,其主要包含了两个建筑要素,即“通道”和“窗洞”,这也是“廊”字最为本质和原初的意义。而研究中国传统园林中廊的“通道”和“窗洞”,可以从二者所象征的空间属性入手,“通道”可以指代园林中廊的时空性,而“窗洞”则可以指代其通透性。

2.

2.

1.1园林中廊的空间特性园林中廊的空间意义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从整个园林的构成角度来说,廊起到作为“线”将“点”串联成“面”的“加法”作用和将完整空间分隔的“减法”作用,这也使得园林既能形成空间连续的整体又不乏特点鲜明的局部;从廊自身的角度来说,它曲折盘桓的姿态、与景物的对应关系及对流线的引导则给游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主要对廊自身的特点进行阐述。首先,园林中的廊“宜曲宜长则胜”,计成在《园冶》中描绘廊道应该“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唐代诗人张泌的诗句“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更是描绘出“曲”带给廊的无穷无尽的韵味。曲折的廊不仅本身作为造型丰富多变的造园要素增添了空间的动感与层次,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参观者体验的变化。中国园林乃文人雅士的园林,与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造园尤忌“平铺直叙”而推崇在其中加入“起—承—转—合”的空间序列。游人在廊中行走,随着其或平或折或直或曲,产生或急或缓或张或弛的空间体验,使方寸之地内的园林妙处横生,趣味无尽。拙政园西侧的曲廊便是一个极佳案例,它不但在平面上以自由的角度蜿蜒曲折,同时在垂直向度上也忽高忽低,与遍布荷叶的水面若即若离,极大地丰富了参观者的游园体验(图1)。其次,园林中的廊与景物有着对应关系。如果把参观者在中国园林中的游览过程比作一幅长卷,那廊便是画卷的展开路径,它是造园师把园中景致选择性呈献给游人的重要工具。这种选择性既包括不同景观、不同空间的呈现,也包括游人在不同位置时同一景观所显现出的不同角度和不同距离。从彭一刚先生《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一书《看与被看》章节中不难发现,廊的布置需要考虑主要景观和观赏点之间的距离、主要观赏点与次要观赏点之间的距离

及次要观赏点之间的距离,并通过经营其比例关系,让游人能够欣赏到最完美的画面,从而流连忘返。所以廊又像是园林这部电影的 剧本,游人看似在园林中漫步徜徉,时而观远山,时而揽近水,时而在转折处发现别有洞天,时而在白墙边看到精巧一隅,实则这些都是电影总导演——造园师精心安排的章节。在留院东北侧的院落中,游廊结合冠云楼所形成的游览路径便为游人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欣赏冠云峰提供了视点(图2)。

再次,园林中的廊具有引导流线的作用。刘敦桢先生描述过:“廊在园林中是联系建筑物的脉络,又常是风景的导游线”。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天人合一”及道家“道法自然”的影响,中国园林崇尚因地制宜,崇尚按照自然景观的“势”来布置建筑,于是园林中的建筑便有了或高或低、或正或偏的变化,如果没有一个恰当的“线”将这些“点”相连,园林恐失之凌乱,廊恰恰在其中起到了这样“线”的作用。园林正是利用廊这样的特点,在经过造园师设计的一系列铺垫后,在游人对未知的期待中,将其不知不觉引导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留园入口处就经过了这样的精心处理,从主入口进入,狭窄蜿蜒的廊道和偶尔从廊与围墙的缝隙中透出的天光让人感觉封闭幽暗,但沿着廊道向前,视线在清风池馆处豁然开朗,大片水面及远近建筑尽收眼底。在这种通过先抑后扬带给游人心理剧烈变化的空间序列中,游廊起了重要的连接和铺垫作用(图3)。这样以廊作为园林中引导人们活动主线的方式,也是中国园林区别于日本、英国园林的一大特征[3]。

2.1.2园林中廊的时间特性与西方崇尚单体建筑的高耸威严不同,中国传统建筑追求在建筑群的组合中投射出封建礼教和等级关系,所以对中国建筑的游览时常无法在某一点窥其全貌,而需要行走其中细细品味。中国园林也是一样,它塑造的不是某一点的辉煌壮美,而是通过“步移景异”塑造在游览过程中游人心境随景致的不同而产生变化的过程。此外,由于江南园林一般用地规模较小,所以引入“时间性”将其转化为四维空间有助于将园林的相对空间放大。张永和在《非常建

筑》一书中描述过其在网师园曲廊中的测量数据:“小山丛桂轩两侧有曲廊,折四次,大约需走28步。如在两点之间画直线,约用24步。走28步需要的时间比24步多2秒左右,两点之间便增加了2秒的距离”[4]。由此可见,在园林空间尺寸固定的三维空间里,廊所带来的“时间性”的加入,使其得以在四维空间丈量中得到放大,从而丰富参观者的游览经历(图4)。

2.

2.

2.1廊通透性的作用从“廊”字的甲骨文写法可知,廊区别于一般走道的特质是其具有“窗洞”,亦即具有“通透性”,这在景物需要互相因借的园林中用途广泛。廊通透性的作用可以从园林构成层面和其自身层面进行分析。从园林构成的层面来说,廊的通透性是为了形成相对于“实”的建筑的“虚”的界面。因为中国园林强调小空间的经营,所以空间界面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性质和风格。如果空间完全由建筑和围墙围合,则难免失之“封闭”;而如果完全由道路、植被划分,则难免失之“涣散”。所以似隔非隔、似断还连的“虚”的廊便是营造界面的重要手段,它同建筑及景观一起构成了园林虚实相间、错落有致的生动画面。从廊自身的层面来说,通透性一方面可以使游人在其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体会到空间的贯通,进而实现“借景”;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建筑和景观的过渡空间,使参观者在室内外及建筑间穿行时的心理体验得到平稳转折。本文侧重于探讨“廊”字本身,所以下文主要对“借景”及“过渡”这两个廊的内在属性进行探讨。关于借景,《园冶·借景》一章中提到:“夫借景,林园之最重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俯借,应时而借。然物情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笔先,庶几描写之尽哉。”从中可以看出借景对于园林的重要性,而借景除了需要有景可借之外,也需要观景的视线通道,廊便是其中一种。与实墙相比,通透的廊所划分的

空间虽然在行进路线上有所隔绝,但却给了参观者空间贯通的感受。拙政园的桥廊小飞虹便既分隔了水面,使得空间产生了主

从层次,又保持视线畅通,并进而实现不同空间景致的相互因借(图5)。

关于过渡,《华夏意匠》中提到“廊使屋身立面由多个层面来组成,由此带来一种‘流通的空间’的感觉,使室内室外之间产生了柔顺的过渡。”最早的廊是出现在主要用房周围的附属空间,充当了室内和室外之间的“过渡空间”。园林中的游廊也一样,它在不同功能、规格的建筑之间穿行,成为了既非室内又非室外的一种过渡媒介。这种“二者之间”的姿态使廊成为室内外联系的纽带,有了它的介入,游客在建筑和景观间穿行的时候便减少了空间急剧转折的突兀,从而实现游客参观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平稳转换。依附于沧浪亭明道堂两侧的廊便作用明显,为游客从大体量建筑到其外的茂林修竹之间创造了心理缓冲(图6)。

2.2.2廊通透性的实现方式及效果廊在园林中实现通透性的界面有两种,其一是透过空廊使两侧的景色相连,进而成为彼此空间的背景,其中以双面廊居多。这种以廊作为空间划分方式的造园手法,可以通过营造廊的通透性来增加空间层次,使空间隔而不断,曲折回环。其二是透过廊一侧墙面上的漏窗、门洞等来使空间得到有节制的渗透,其中以单面廊居多。这种手法不但可以实现空间的暗示,还能形成墙面有节奏的明暗变化和犹如风景镶嵌在由门窗形成的画框中的“框景”(图7)。复廊可视作两个单廊的复合,一般安排在廊的两边都有景物可赏而景物的特征又彼此不同的园林空间中。复廊不仅在中间的隔墙上设置花窗和洞口,形成两侧空间的相互因借,还能通过引导游人的流线在平面上做180。转折,从而实现特定空间内参观者

游览路径、游园时间和所观赏景致的倍增,可谓是中国园林的一大创造。

廊的通透性所产生的效果可以结合拙政园中的“海棠春坞”进行说明。其东西两侧界面由不同通透程度的廊围合而成:西侧由双面游廊围合,使游人虽然置身较小的空间,却能透过空廊观望近处“绣绮亭”和远处“远香堂”、“倚玉轩”层层叠叠的景致;而其东侧则由复廊围合,可以通过墙上的花窗和门洞对拙政园东部空间有所感知,这种“露而不透”的方式在实现了空间放大、引入了标志性景观的同时,又避免了大面积风格相异景观的干扰,保证了自身特点的鲜明与完整(图8)。这两种手法的结合运用既把游人限定在一个较小的尺度内,营造了空间特色,突出了主体建筑的地位,又实现了空间和视线的畅通,使借景、对景成为可能,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3结语

随着从甲骨文中的“

”到现今“廊”字的演变,廊的指代意义也在几千年间发生着变化,最终发展为今天“屋檐下的过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的解释。廊本质上的“时空性”和“通透性”使其成为中国传统园林中的重要空间要素,并成为实现“步移景异”、“以小见大”等意境的主要造园手法之一。以“廊”字去探讨中国传统建筑虽为管中窥豹,但也能说明当代中国建筑师正积极探究传统典籍中的精髓,这将有助于其从中寻找创作基础和灵感源泉。

图片来源:图1~7为作者自摄。

参考资料

[1] 陈鹤年. 汉字中的古代建筑.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119.

[2] 伊东忠太著,陈清泉补译. 中国建筑史.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4:15.

[3] 罗敏华. 廊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南方建筑,2006(8).

[4] 张永和. 非常建筑. 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7.

上一篇:山东省广播电视中心 下一篇: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Charging fo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