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驾驶罪探析

时间:2022-09-15 01:23:34

危险驾驶罪探析

【摘要】危险驾驶罪的“道路”应当与《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道路”相一致,危险驶罪的对象仅限于机动车。在认定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时应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综合判断。危险驾驶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以及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间,甚至与一般的交通违法行为之间有密切关系,在探寻其立法原意的基础上,合理界定相似罪名之间的界限。

【关键词】危险驾驶罪;醉酒驾驶;追逐竞驶;醉驾入罪

一、危险驾驶罪“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的认定

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第22条的规定,危险驾驶罪的犯罪场所是“在道路上”。对于道路应当如何理解,理论界与实务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将实施危险驾驶罪的“道路”理解为通常的街道、公路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危险驾驶罪的“道路”不局限于通常的街道和公路,只要是供不特定人、车等使用的可通行路段均属于“道路”。笔者认为,危险驾驶罪的“道路”应当与《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道路”一致。在认定某行为是否构成危险驾驶罪时,应该首先以《道路交通安全法》确定的道路范围为标准,对该行为发生的空间进行认定,如果属于《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道路范围就可以构成危险驾驶罪,否则就不能构成该罪。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条第1款规定:“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由此可见,《道路交通安全法》从性质和目的两方面对道路进行了界定,即公共性和通行目的,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如果道路是通行社会车辆,用于社会公众和车辆通行,则是道路交通安全法上的“道路”。其他道路,如矿区、厂区、林区、农场等单位自建的不通行社会车辆的专用道路、乡间小道、田野机耕道、城市楼群或排房之间的甬道以及机关、学校、住宅小区内的甬道等均不属于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道路范畴。当然,并不是说行为人在道路以外的场所实施了醉驾或追逐竞驶的行为,就一定不构成犯罪,只不过是不能以本罪论处,而可能成立交通肇事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或过失致人死亡罪等其他犯罪。

目前,《刑法修正案(八)》第22条规定的危险驾驶罪的对象仅限于机动车。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条第3款的规定,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道路交通安全法》从属性和功能两方面对机动车进行了界定,即以动力装置或牵引的轮式车辆和乘用、货运及工程专项作业之用,这两个条件须同时具备。因此,醉酒驾驶小轿车、摩托车的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但醉酒驾驶畜力车、自行车和电动车则不能构成危险驾驶罪。同时,考虑到醉酒驾驶船舶、航空器或者驾驶船舶、航空器追逐竞驶的情况在现实中较少出现,立法没有将其作为危险驾驶的对象。

二、危险驾驶罪犯罪行为的认定

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危险驾驶罪是指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辆追逐竞驶,情节恶劣,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辆的行为”。据此,危险驾驶罪的行为类型分为两种: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行为和醉酒驾驶的行为。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判断

所谓追逐竞驶,是指行为人在道路上高速、超速行驶,随意追逐,意图使自己的车辆超越其他人的车辆或者行人,而采取违反相关交通管理法规的方法,情节恶劣的危险驾驶行为。有学者认为,不宜用高速、超速行驶限定追逐竞驶的行

为方式。即使行为人在低速行驶的情况下,采取违反相应交通管理法规的方法意图超越其他车辆或者行人,其情节恶劣的,也应该认定为本罪。笔者对此持否定意见,因为若是以低于该路段限速的速度行驶,即使有追逐竞驶的情况发生,也不会对公共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但追逐要求有两个以上的驾驶者才能完成追与逐的动作,而且两个以上的驾驶者在进行追逐竞驶的时候,驾驶者必须存在着你追我赶的主观心态。如果仅有一辆机动,或者两辆并行的车辆但没有追逐的意思联络,客观存在快速行驶的情况,而引发了交通事故,那么这两种行为不应认定为追逐竞驶。

对于“情节恶劣”的判断标准,刑法学界存在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追逐竞驶的情节恶劣的判断标准应当根据行为危险性与危害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也有学者指出,成立本罪的情节恶劣,是追逐竞驶行为的危险程度。对此,应以道路上行人的多少,驾驶的路段与时间、速度与方式、次数等进行综合判断。大体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发生了具体的公共危险,就能够得出情节恶劣的结论。笔者认为,上述观点仅以行为的客观危害性作为判断情节恶劣的标准是片面的。从《刑法修正案(八)》第22条的规定来看,本罪明显属于情节犯,即只有在追逐竞驶的行为达到情节恶劣的程度才构成危险驾驶罪。本罪的情节恶劣属于定罪情节。

(二)“醉酒驾驶”的判断

醉酒驾驶,是指在醉酒的状态下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辆的行为。目前,大多数国家对于醉酒驾驶的认定是以驾驶者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为标准,而不是以行为人的意识为标准。但在日本法律中,对于醉酒驾车,并无酒精含量数值的规定,

执法人员会根据驾驶员饮酒后的表现和酒精对其形成的刺激,例如是否能够正常行驶、是否站立不稳、是否不能走直线等进行相应的判断 在司法实践中,我国与大多数国家一样,依据驾驶者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作为是否构成醉酒驾驶的判断标准。

我国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于饮酒与醉酒的处罚是有区别的,但对于饮酒与醉酒的认定标准却一直没有明确。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规定: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

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毫克/100毫升、小于80毫克/100毫升属于饮酒后驾车;含量大于或等于80毫克/100毫升属于醉酒驾车。这一规定主要是从医学角度考虑,即一般人在体内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80毫克/100毫升的情况下,判断和控制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手脚有轻飘的感觉,动作不完全服从大脑控制,如果驾驶机动车辆,势必会存在客观危害性,有必要对其加以规制。显然,这种标准是一种客观的判断标准。大多学者认为醉驾的本质就是酒后驾车,与人的意识清晰程度、控制能力无必然联系,因此应当采取上述客观判断的标准。笔者认为,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必须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综合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否则将导致客观归罪或者主观归罪。对于是否构成醉酒驾驶,在采取客观判断标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主观判断。因为人的个体存在差别,行为人对酒精的耐受程度和反应也不一致。在行为人个体对于酒精的耐受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虽然没有达到大于或等于80毫克/100毫升的标准,但是在其判断、控制能力已经不适合驾驶机动车辆的情况下,也应当认定为醉酒驾驶。

上一篇:我国小额诉讼程序配套制度设计 下一篇: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