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合作互动初探

时间:2022-09-15 12:42:30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合作互动初探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式,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是核心,我省从今年9月开始实施新课程已有数月,我一直在思考:教师教学的对象是什么?教师的任务是什么?教师职业的性质是什么?让学生主动、合作、质疑、探究,怎么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经过这几个月的教学实践,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历史教学应是一种尊重生命、提升生命,以人的生命发展为归宿的教学。历史教师要创设一个有助于学生充分成长的情境,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引发学生的生命力量,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就要冲出只追求升学率的功利性桎梏,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合作互动的历史课堂,使课堂更有趣,教学更有效。

一、构建的原则

合作互动的课堂教学策略虽然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教学策略或模式,要求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为主旨,参考建立在建构主义等当代教学理论基础上的多种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学习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认知情感的实际,创造和采用合理、灵活、适用的多种教学形式,但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学即教学生会学,教学过程中理应重视师生的主体地位。在教授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因为教师是教学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教师起的是主导、领导者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他是学生能否获得知识经验的关键,他能加速或延缓学生心理发展的进程,合理而良好的教育是适合于学生内因变化的条件。在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因为学生是教学目的的体现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积极的探索者,学生起的是主动性即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内因的作用,学习的成败,学习水平的高低,在根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因。

2.互动性原则。教学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教与学首先在师生交流、也是在生生交往的背景下进行的。如果没有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接触、相互沟通、相互作用,也就根本谈不上教与学的活动。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在当前班级授课制背景下,又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一样都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能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知识和思维的共鸣与抗争。有共鸣,才会有对知识的热爱和继续学习的兴趣;有抗争,才会有对知识深刻的理解和进一步创新、加工的欲望。

3.民主性原则。学生的直接经验来源于亲自实践,学生的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依赖于其眼、耳、口、手的劳动,特别是大脑活动即思维。任何的学习都必须有学生的全面参与,任何的理解加深与思考创见都有赖于学生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和社会实践。合作互动的课堂是一种在完全平等民主体制下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和实践过程,教师教学中要建立平等和谐的民主课堂,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二、实施的策略

事实上,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只设定使用某一种方法,而废弃其他。任何一个课堂只有使各种教学策略方法有机结合才能是高效的。

1.兴趣教学:让学习充满乐趣

兴趣是学生追求真理、探究科学知识的内驱力。北师大林崇德教授的研究也证明: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显著的相应关系,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能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为取得优异成绩创造良好的条件。现代的学生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兴趣。我教过的学生经常会对我说:“赵老师,我喜欢历史,也喜欢上你的历史课,但我不喜欢看历史书,最讨厌考试。”

现行的教材,虽较以前的版本有了一些改进,书中却仍是一幅幅远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模式化图景:人类的演变史却很少能让人感受到一个个丰满的历史人物;活生生的历史却演绎成了充满学术理性主义、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单调、乏味、无聊的课本。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教学中就有必要多角度设计、重组教材,多方面引证、解释历史,多途径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之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1)重视设计开场白,让每一节课的导入都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导课激趣对于有一定思维能力的高中学生来说不应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华丽上,更应该体现在思维的层次上。站在学生成长成材的角度,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使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感觉要学的内容,诱导他们在似乎知道一些,却又不完全理解时产生对教学内容觉得有必要问一问、搞个明白的心理状态,从而契而不舍地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教学。

(2)让学生在富有时代感、探索性的学习中不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才能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如关于“希腊的公民”的教学,让学生在自读教材的基础上讨论:一个现代的合格公民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学生们自己看书、独立思考,提炼归纳出各种各样的观点。呆板的说教被活跃的、富有时代感的思维所取代,历史特有的魅力由此显现,学生们的兴趣自然浓厚。当然,如果教师再借助幽默的语言进行客串、多学科知识的穿插渗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通过与古代希腊合格公民的培养作对比,把学生引导到对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来,效果会更好。

(3)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体验历史的真实。情绪心理学专家郭德俊研究认为情绪,特别是在茫然的情绪出现时,可使重新分配相应的注意资源,把注意力集中于情景中最重要的刺激,更有利于抓住问题的关键而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创设历史情景以激起学生情绪的起伏是激活学生思维,深入进行学习的重要方法。总之,历史教学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导语、情意盎然的教学过程,而且还要有情味袅袅、似品香茗、如咀甘果的“收尾”,课虽结束,但情犹能存、趣犹能在,而充满人文精神的历史教学又正好具有这一优势。

2.问题教学:学习始于质疑问难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亚里士多德)。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体现学生的独到创见。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无问题”的状态,说明他思考不够,自然也无所谓独到的见解。因此,围绕“问题”进行教与学应当是教师与学生应高度重视的结合点。

教师要研究课堂提问的艺术,示范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适时适当地提出问题,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过程,在学生对基本问题认知基础上及时通过“为什么”,“还有什么”,“哪位同学还有什么补充”之类的探询,促使学生更好的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思考历史,从而落实课堂教学中设疑提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对比提问以诱导学生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训练求同求异思维;刨根提问以帮助学生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促使其认识的深化;辐射提问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让学生辩论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以灵活的形式,围绕共同学习的内容和材料,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的交流与合作。其典型形式是分组讨论、自由组合辩论、对抗争论。维果茨基的研究可昭示一个基本的道理:学生之间不同见解的争辩是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或在老师的参与启发下)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活动,采用同龄人易接受的方式充分交流,彼此启发产生认知冲突,导致认知不平衡,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因此,科学的学习必须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大家提出不同看法以刺激个体反省思考,在交互质疑辩论的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发法解决问题,澄清所生的疑虑,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正式的科学知识。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该经常鼓励、引导并参与问题的争辩,以唤醒并留住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灵活的思维。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而这个创新是由教师设计、由学生完成的。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有其确定性,相对独立、皆为主体而又紧密联系。其中,师生之间合作是基础、互动是条件、自主是关键,思维能力是核心。然而教学又是一门永远有缺憾的艺术,教学的创新永无止境,愿同行们能对高效历史课堂教学有更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上一篇:浅议数学活动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下一篇:问题意识的培养让数学课堂灵性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