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数学活动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时间:2022-10-15 07:24:15

浅议数学活动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摘 要】数学活动课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为主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对数学活动课影响学生心理品质、思维品质、劳动技能的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数学活动课 心理品质 思维品质 劳动技能 综合素质

数学活动课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数学活动课的开展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感悟数学思维活动、在更高层次上巩固所学的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优质高效的活动课对学生的个性健全、志趣定向、能力形成、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会碰到许多困难,会经历失败的苦恼,但通过努力最终成功了,让学生体验到研究科学的艰辛和获得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发展。数学活动课同其他课堂教学一样是学校教育的渠道之一,也是全面育人的重要阵地,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将产生直接影响。

1.创设和谐氛围,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心境和兴趣。

学生在较长时间的课堂学习之后,往往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在生理上表现为动作不协调、不准确、肌肉痉挛、麻木等;在心理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反应速度下降、情绪倦怠等。开展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参与活动,一是调节了学生的紧张情绪,从课本中解脱出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与创造;二是活动课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了大量的数学常识,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开阔了眼界,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情操,从而有效地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境和兴趣。

2.引进激励机制,有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情感。

数学活动课中引进激励机制,如知识竞赛、技能竞赛等,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兴趣,还能激发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强烈愿望。学生天性好胜,都想显示自己的能力,希望得到大家(特别是同伴)的承认,而开展成功的激励活动正是顺应这一心理活动。比如苏科版《数学》七上的算“24”和八下“分式游戏”中。教者将全班学生分为组,通过抽签排位,开始进行“接力竞赛”,平均每人做一题,在规定时间内,同一小组的同学可帮助修正前面同学的答案,竞赛结束取前三名为优胜小组。通过此活动进一步使学生熟练数式运算,增强数感与符号感,提高运算能力。重要的是在游戏过程中,快乐竞争的气氛使他们觉得乐趣无穷,学得轻松,玩得愉快,增强了他们参与竞争的信心和进一步锻炼意志的决心,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

3.强调自主活动,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

数学活动课强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让学生在有情、有趣的活动中,亲自感受需要的满足,较好地启动自己的内驱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发展自身各种智力因素,从而锻炼独立意识,培养创造精神。比如在苏科版《数学》七上的“设计包装纸箱”活动中有这样一项任务:有两盒肥皂,它们的长、宽、高分别是16cm、6cm、3cm,请大家设计一个长方体的包装盒,能把这两盒肥皂恰好放进去。看看有几种方案,并画出每种方案的包装盒的表面展开图。若不考虑粘接处,哪种方案材料最省?活动中笔者并没有立即让学生讨论或解答,而是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为学生营造静思默想的氛围,让其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独立思考,适当时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提问时,避免仅与个别成绩好的学生对话,而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而是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尤其关注那些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提出问题的学生。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数学思维品质是评价和衡量学生思维能力优劣的重要标志。所谓的聪明学生,实际上是他们善于联想、归纳、推理、概括、探究,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善于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除了要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引导辨析,促进学生认知心理的发展。

2.引导明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理,说出解题的每一步依据,逐步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寻求最佳的解答方法,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深刻思考的习惯。例如苏科版《数学》八上“折纸、证明与计算”,在折纸前提出要求,说明你为什么这样折?其依据是什么?然后要求学生分别进行系列操作活动,在整个过程中寻求最佳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使学生感受说理的必要性,从感性到理性,再用理性去指导实践。最后通过留下悬疑,即如何用纸条折一个正五边形,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经常进行这样引趣、激思、明理、拓展与延伸等基本环节,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引导观察,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活动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全面观察问题,诱发学生的直觉灵感,不仅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苏科版《数学》八下“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问题的调查”中,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台电脑,但买电脑不上网,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于是小明的爸爸让他到邮局去调查,调查发现有两种上网收费方式:一种是每月无论上网时间多长均为65元;另一种是计时式,即每小时3元,那么采用哪一种上网方式更适合他们家呢?他回来后,把两种收费方式整理成两种收费y元与上网时间x小时的函数:y=65;y=3x。通过画出图象得出结论:如果每月上网大于21小时40分钟,那么采用包月式比较省钱;如果等于21小时40分钟,那么两种收费方式的花费一样;如果不足21小时40分钟则采用计时式比较合理。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劳动技能素质的形成

现代数学教育思想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笔者以为,数学活动课应融合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劳动技能素质的形成。

1.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思维始于实践,实践促进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实地亲身体验,使之感受到数学在实践活动中的乐趣与作用。苏科版《数学》七上“测量距离”活动课,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掷实心球、跳远活动让学生亲自测量、亲身体会、理解“点与点”“点到线”的距离,在实践中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实践意识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2.鼓励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活动课中,教师应善于领悟教材的编排意图,从学生的知识需要及兴趣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多组织一些可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剪剪、拼拼、折折、量量、画画、算算等充满“游戏”味的活动中,培养动手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如八上“剪纸”活动中,可让学生经历折叠、画线、裁剪的剪纸过程,感悟剪纸与轴对称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创新。

实践证明,数学活动课让学生手脑并用,增长才干,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特长。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有责任从自身努力,树立以活动促进发展的新型教育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克服传统教育偏重书本知识、轻视能力,偏重理论、轻视实践的弊端。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程振华.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作用分析与教学建议[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1(1).

[3]顾广林.初中数学活动板块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月刊,2011(10).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九龙实验学校)

上一篇:咬准目标,准确定位 下一篇: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合作互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