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微粒,究竟危害几何?

时间:2022-09-14 10:17:35

输液微粒,究竟危害几何?

微粒广泛存在于各个角落,我们靠肉眼看不见它,用手触摸感觉不到它,可它就在你的身旁。静脉输液是我国临床上应用很广泛的治疗手段,如果你去医院就诊,你经常会看到有人在打点滴。如同掉落的苹果帮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当你在打点滴或者看到别人打点滴时,你会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吗?我想如果你不是专业的医护人员,应该不会。

但是,微粒确确实实存在于输液时的液体中,当它们一同进入人体后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可是这一问题远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解读输液微粒

输液微粒,指极细小的颗粒,也包括肉眼看不到的分子、原子、离子等以及它们的组合。其直径一般为1微米~15微米。

在临床医学中,微粒可造成临床危害。基于以上认识,各国药典对静脉注射药物中的微粒含量均进行了相关规定。《英国药典》(1998年版)规定:对不再稀释的注射剂,每毫升含5微米以上的微粒数不得超过100个,10微米以上的微粒数不得超过50个。我国药典2005年版要求大容量注射剂每毫升大于10微米的微粒数不得超过25个,大于25微米的微粒数不得超过3个。

国内采用的输液过滤介质孔径一般在15微米,对直径6微米~10微米的截留几乎没有作用,输液不良反应与输液远期影响在所难免。当然也有精密药液输注装置,它可将不溶性微粒限制在5微米以下。一些普通输液器上使用纤维素滤膜临床实验证明:纤维脱落会产生污染,吸附作用会使药效降低。输液时间越长脱落情况越严重,过滤能力也降低。

输液微粒的来源和形式

既然输液微粒确实存在,那么输液微粒从何而来?输液微粒的存在形式又是如何?

药液中微粒的污染途径

生产过程中的微粒污染;临床准备、操作时产生的微粒污染;切割瓶体会产生大量细小的玻璃屑;穿刺胶塞会造成橡胶微粒脱落;输液、配液时的环境会对药液产生污染;输液和注射器具可引入微粒污染;放置时间和存储条件对药液的影响;添加药物产生的微粒污染。

输液中最为常见的微粒

尘埃微粒,空气中的烟尘、粉尘;玻璃屑,切割瓶体而产生;橡胶微粒,穿刺胶塞造成;棉纤维,过滤介质的自身脱落;塑料微粒,输注装置中存在的;脂肪栓,脂肪乳乳化不完全;炭颗粒,药物生产过程中产生;药物结晶,湿度变化、pH值变化以及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

输液微粒对于人体的危害

由于人体最细的毛细血管的管径为4微米,当大量微粒随输液过程进入人体后,很容易堆积起来阻塞血液流动,引起静脉血栓,从而诱发重要器官的功能衰竭和病变,最严重则导致死亡。

微粒进入体内,首先会引起过敏样和热原样反应,即普遍了解的输液反应。微粒进入人体内所造成的危害有如下几个方面:

造成局部组织栓塞和坏死

大于毛细血管直径的微粒,就可直接堵塞毛细血管,小动脉的阻塞可抑制氧化代谢或其他代谢活动,导致细胞损伤和器官坏死。

引起静脉炎

微粒在进入人体后,可随血液循环,引起血管内壁刺激损伤使血管壁正常状态发生改变,变得不光滑,引起血小板的黏着,导致静脉炎的产生。研究表明:输液中微粒含量的多少与静脉炎的发生有关,占70%左右。

引起肉芽肿的产生

当微粒侵入肺、脑、肾等组织毛细血管内时,会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形成肉芽肿,从而引起脑、肺、肾和眼等部位不同程度的供血不足,造成循环障碍,直至坏死。

引起药物过敏反应

药剂中含有的药物结晶微粒、聚合物、降解物及其他异物都可在注射部位或治静脉血管与组织蛋白发生反应,从而引起过敏反应。

热原样反应

之所以将微粒造成的临床输液反应称之为热原样反应,就因为其临床表现与热原反应非常相似,两者很容易混淆。

科学和理性地看待输液微粒

对药物本身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是否就能完全规避微粒的危害呢?答案是不能。由于静脉注射的药物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受到各种污染,操作中带入的微粒也不容忽视。除了药物本身,不合格的输液器具、操作人员手部卫生、穿刺橡皮塞的碎屑脱落、药物配置场所内的空气微粒都会造成药物微粒污染。即便是在非常洁净的工作台进行药物配制,由于不同药物之间配伍,pH变化等均可能形成新的微粒,中药注射液配伍形成微粒更多。

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药物微粒呢?一方面,如上所述,我们应认识到微粒的潜在危害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应严格掌握输液治疗的适应症,能经非输液途径用药的,尽量避免采取输液;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必要对输液治疗产生恐慌,以至于在该采取静脉注射的时候疑虑重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药物和输液技术日益改进,过去那些严重输液并发症的发生率已经越来越低了。药物质量在国家标准的要求下较之过去更可靠,配制药物和输注药物的技术在不断改进,输液器滤网的使用更可使微粒的数目大大减少。一次性输液器滤网孔径一般为20微米,能够滤去80%以上的微粒,近来又有孔径更小,滤过率更高的国产滤网面世。

那么,已经进入人体的微粒该如何看待呢?传言所称“注射剂微粒会在体内积聚,长此以往会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静脉压升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其实只对了一半,这些问题确实存在,尤其是在输液技术还不够完善的上世纪,这些临床问题正是人们不断改进药物质量、改进输液手段的原因,在严格控制微粒数目和大小后,情况已有改观。上世纪80年代,一位患严重肠道疾病的患者失去了经口进食的能力,只能靠输液维持生命,在良好的医疗护理下,这名患者完全靠输营养液生存了数十年,每天输入2000毫升以上的液体,并在其间怀孕生子。

看来网络流行的说法并不可靠,但是老调还得重弹:对静脉输液,既要看到它的弊端和隐患,避免滥用;也不宜危言耸听,夸大风险。只要能达到治疗目的,无创伤的医疗技术无疑是首选。

上一篇:镉米,你知多少? 下一篇:复杂系统建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