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法配合四缝穴点刺放血治疗小儿消化不良 性腹泻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14 09:40:38

捏脊法配合四缝穴点刺放血治疗小儿消化不良 性腹泻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捏脊法配合四缝穴点刺放血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3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临床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捏脊法配合四缝穴点刺放血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疗效满意,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捏脊;点刺放血;四缝穴;消化不良性腹泻;小儿\

消化不良是儿科常见疾病,其病因尚未明确,腹泻是小儿消化不良最常见、最多发的临床表现,特别是在婴幼儿时期其发病率则更高。消化不良性腹泻多以腹泻、腹胀、大便次数增多、食欲不振等症状为主要表现,严重时可变现为水样便,便出物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和奶瓣等,甚至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本病在中医学中属于"伤食、积滞"等范畴,多由于小儿形体未充,脏腑未实,加之饮食不调,致脾胃运失司,不能分清泌浊,积聚留滞于胃肠。西医则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饮食不合理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肠道功能紊乱[1]。笔者采用捏脊法配合四缝穴点刺放血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3月~2014年9月确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1~12岁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9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纳入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上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1.2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积滞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罗马川学术委员会制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器质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3]。

1.3方法

1.3.1治疗组 捏脊疗法:从患儿的长强穴开始,用双手的食指和拇指操作,用食指与拇指一起将长强穴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着督脉从下到上,双手虚手交替配合,自长强穴至大推穴,此为1遍,共6遍。以上方法1次/d。

四缝穴点刺放血:选穴:四缝穴。操作:常规消毒,用三棱针挑刺四缝穴月 0.1寸深,挤出黄白色透明样黏液为止,隔日1次。

1.3.2对照组 采用多酶片治疗,口服,3次/d,3片/次。

1.4疗效评定 根据全国性腹泻病防治研讨会对腹泻病的疗效判断的补充建议评定[4]。

1.5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及χ2检验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治疗组入选49例,退出2例,失访1例,对照组入选44例,失访2例。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2。

3 讨论

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病因尚不明确,但目前认为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胃肠动力障碍。其中约有30%~80%的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患者存在消化道运动障碍。《素问》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指出小儿患此病主要由喂养不当。捏脊疗法是治疗小儿消化系统疾病最常用的推拿手法之一,其疗效显著,患儿及家属易于接受,安全无毒副作用,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运用。捏脊疗法通过刺激督脉、膀胱经等经络以及胃腧、脾腧、大肠腧、小肠腧、肾俞等背腧穴,能有效的培元固本,健脾益胃,培护先、后天之本。四缝穴为奇穴,是治疗小儿疳积的经验要穴,具有消积健脾,泄湿止泻的作用。二者配合起到健脾益胃、消食止泻的作用,不仅治疗了小儿腹泻,同时顾护小儿脾胃虚弱之一根本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发生的次数,同时减轻西药治疗时产生的毒副作用及易产生耐药性。综上,捏脊法配合四缝穴点刺放血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会议.中西药结合对小儿消化不良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2(19):176-17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01-202.

[3]Taek J,Talley NJ,Camilleri M,et al.Funetional Gastroduodeanl disorder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1466-1479.

[4]全国腹泻病防治研讨会组委会.腹泻的疗效判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1999(4):239.

上一篇:腹腔镜在胃肠肿瘤手术中的应用观察 下一篇: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