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相关问题探讨

时间:2022-09-14 08:01:43

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相关问题探讨

摘 要 校企合作是一种职业教育育人模式,它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实施以学校为主,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制定校企合作的国家政策和法规,转变学校办学理念,科学选择校企合作的机制,规划实质的校企合作内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关键词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6-0036-02

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对校企合作教育的解释大约是:这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是将课堂学习与有计划有监督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它允许学生走出校门,到现实世界中学习实际技能,增强学生确定职业方向的信心。我国各级职业教育学校在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不同程度地实施校企合作,以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适应社会需求。把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提出是对于职业教育本质认识不断深化和职业教育实践不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我国经济社会要保持长久的、持续的发展,要实现经济社会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的支撑是必备的重要条件。职业教育如何培养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具备较高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学生,是摆在所有职业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指明了道路,我国一批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上的探索成果也证实职业教育走校企合作之路的有效性和必然性。

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把学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结合起来,把社会对职业需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对接,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衔接,把育人和用人相贯通,职业教育的本质得以全面体现。

我国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不同广度和深度上开展了校企合作,取得一定的经验教训,为全面开展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提供了经验,打下了基础。但是也应看到,目前开展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仍存在国家政策缺失、企业参与乏力、学校理念陈旧、合作内容空泛、内部管理不相适应诸多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才能广泛实施,才能完成历史赋予职业教育的重任。

2 校企合作的内容是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核心

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准确地讲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育人模式,这一点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给出明确的定义。在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内容中,工学结合是本质和目标,校企合作是条件,顶岗实习是形式和载体。没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本质和育人目标无处实现;不能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只是个空壳,就失去意义。顶岗实习只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具体形式和载体,所以顶岗实习必须全面体现工学结合的要求,不满足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只能是简单地为企业提供劳务,也就失去其作为教育环节的意义。

校企合作的形式是多样的,并无固化的模式,而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目前世界上存在两大类校企合作模式:第一类是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典型代表有德国的双元培训制、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培训、日本的产学合作制;还有一类是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典型的代表有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苏联的学校――基地企业培训计划等。由于我国学校办学主体大多为政府,因而现实中社区、行业、企业办学的参与度不高,所以我国实施以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模式更为现实,大部分校企合作的范例都属于此模式,它也是今后我国职业教育实施校企合作最主要的模式。

我国校企合作归类为9个或8个,在名称上有“零距离对接式”“捆绑式”“产学研一体式”“三对准、四贯通式”“全方位合作、全过程参与、多形式推进式”等。虽然在理论观念上,对于职业教育一定要突出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和创新的理念已经达成共识,并且积极探索和追寻校企的紧密合作,但是在实践观念和实践行动上,还远没有达到成熟的育人模式,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进一步的开发。推进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主要是实现工学结合这一目标,从机制上实现,从内容上实现,从方法上实现。

3 国家政策是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保障

国家必须制定推动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推动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和育人模式的转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就为今后企业以主人翁的地位参与职业教育,有效实施校企合作开辟了广阔前景。

国家应制定鼓励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的税收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企业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从法律和国家政策层面规定企业担负职业培训的义务,使企业必须参与职业教育的育人过程;对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育人活动给予税收减免和优惠,激励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企业参与育人过程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从形式到内容,程度由浅到深。

国家应严格执行职业准入制度,强制企业参与职业岗前教育,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源不断萎缩和企业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现实问题。中等职业教育既要实现免费教育,也应该成为义务教育的一部分。企业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优先录用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抓紧制订和完善就业准入的法规和政策,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4 教育理念的改变是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实施的 根本

教育理念的发展推动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形成,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施也要求学校教育理念的转变。围绕怎么培养现代社会要求的具有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是必须的选择。对校企合作要整体推进,从系统的观点,通盘考虑,统筹运作,使企业运行与办学诸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最优化地实现办学目标和预期效果。

实施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必须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出改变。从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结构、教师队伍、实训设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考核方法等教育教学的各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校企合作的要求。推动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必须结合当地和学校自身的状况,逐步地、分层次地在不同深度的合作下实践、推进、提高。

5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模 式的基础

只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只有适应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教师,才能保证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校企合作的骨干力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这给建设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指明了方向。

只有“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才能有效地实现学校和企业在育人方式上的沟通,才能将学校的理论教学和企业的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使教育教学满足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开发体系,以及学生主体、行动导向,项目课程、任务载体,做学合一、情境学习,工学交替、完整体验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学校要积极组织现有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积极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的中职教师培训,使教师定期提高和交流。完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通过政府向企业购买实践岗位、购买培训成果、给予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接受教师实践,帮助教师获得企业经验、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

6 机制的创新是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关键

校企合作必须选择好的企业,这是以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实施的先决条件和关键。以行业分,企业必须和学校所设专业相适应,必须是这一行业在这一地区具有先进性代表的企业,否则无法实施校企合作的内容;以规模分,应是具有中等规模以上的企业,否则难以适应成规模人数的实践教学;以地域分,应是距离学校不是很远的企业,否则工学交替实施难,教学成本过高。

校企合作必须创新机制平衡校企利益,这是以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实施是否成功的关键。学校在考虑校企合作时不能单是考虑企业帮助学校的育人解决什么问题,更重要的是考虑学校可以为企业进行什么样的服务。学校立足为企业服务,在企业培训员工时做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部,在企业招收新职工时做企业的人才储备基地,在企业进行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革时做企业的合作者。当校企成为共同的成长的合作伙伴时,校企合作育人就变成双方自觉的行为。

校企合作还必须使企业得到现实的利益。在校企合作中,企业除了得到国家的政策倾斜和税收减免以外,学校还应支付企业在合作育人中发生的成本。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EB/OL].[2007-10-16].www.省略

上一篇:信息化环境下医务人员的信息素养 下一篇:高校教学中学生心理变化的分叉与混沌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