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学生的移动学习

时间:2022-09-14 07:02:20

联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学生的移动学习

【摘 要】联通主义在Web2.0技术以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诞生,强调知识存在于自身之外的节点上,学习就是连接节点,形成网络,这为移动学习提供了及时的理论指导。中学生群体正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新兴学习方式必然给其学习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中学生移动学习行为的可行性,并从工具观、资源观、创新观、交互观角度提出优化中学生移动学习的策略,以期为这个阶段的移动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其学习效率。

【关键词】联通主义;中学生;移动学习;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4-0039-03

问题的提出

自2000年国际远程教育权威学者德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博士首次将移动学习的概念介绍到中国,2006年左右,移动学习的国际研究进入蓬勃发展阶段,这不仅表现在文献发表呈井喷之势,更在于其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以及技术融合的多样性[1]。例如,纽约 Cohoes 中学采用手持电脑来开展中学生的移动学习;新加坡 MobiSkoolz 项目利用在线网络平台来构建无线学习环境;国内自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承担的“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启动后,国内对中学生的移动学习研究项目也开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当移动学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迫切需要新的学习理论来指导移动学习。2004年,乔治・西蒙斯最早阐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2]。这恰恰描述了网络时代学习发生的过程,为解决数字化时代的移动学习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当代中学生作为处于青春期的特殊群体,一方面逆反心理重,易对传统学习方式产生倦怠;另一方面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在科技发展以及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的大潮流中,应如何获取信息进行有效学习呢?基于此,使其移动学习真正发生是一个重要命题,联通主义则顺势成为其指导理念。

联通主义指导中学生移动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1. 联通主义综述

(1)联通主义知识观

联通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存在于连接中,是一种联通化知识。联通主义学习的知识观主张学习目标是基于创造的知识生长,即实现知识的流通。

(2)联通主义学习观

联通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即连接的建立和网络的形成。联通主义理论更加强调交流、对话的重要性,在交流和对话中建立连结,从而对知识进行建构和创新。

(3)联通主义的课程观

联通主义课程观关注构建开放的网络课程。按照联通主义的观点,课程内容应当取之于开放的教育资源,供所有学习者和参与者共享、迁移和交互,而课程生成的内容也面向整个网络开放。

2. 联通主义对中学生移动学习的指导

(1)学习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管道比管道里的知识更重要”

“知道更多”比“目前知道多少”更为重要;“知道从何处寻找信息”比“知道的信息”更为重要[3]。在信息呈指数级增长的时代,知识每天都在更新,信息的海量化使我们无法一一掌握。中学生具有迅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但是如何辨别有用信息、在哪能够找到有价值的内容尚需要学习。

(2)在学习中将知识和情感加以整合

移动学习中,与中学生学习者交互最多的是移动设备,这不同于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W习,将忽视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互动。情感培养的缺失,会导致不健全的人格,不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可能带来抑郁等不良后果。Roy Pea教授在2010年8月和9月做了两项问卷调查,调查发现,部分媒体的使用,对美国8~12岁女生的社会情感会产生负面作用[4]。所以,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学习,还要注意移动学习中的情感培养。

3. 联通主义对移动学习资源的影响

首先,连贯的知识有利于中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拓宽学习网络;其次,联通主义认为,学习内容不是一成不变、静止的,而是一直保持没有完成的状态。需要学习者之间不断地交互、创新,实现学习资源的不断进化;最后,知识在流动中得到发展。联通主义指出,课程内容在交互过程中动态生成,移动学习资源除了教师提供,更多的是由中学生自身提供的:通过交流协作,发挥群体智慧,提高资源建设的速度。同时,由于中学生个人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不同,能够创作出呈现方式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4. 联通主义对移动学习过程的影响

(1)学习不仅是消化知识的过程,也是创造知识的过程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阐述了学习的过程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在互动交流过程中重构和建立一种简单的知识结构联系,孕育新知识的过程[5]。中学生在移动学习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消费者”,更应是创造者。学生将新知识整合连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孕育新知识。

(2)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新的节点,建立新的连接,整合多元的知识

网络时代的知识和信息以碎片化的形式分散在各节点,各个连接点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联通、重组和再造[6]。移动学习中学习内容的碎片化是不可避免的,中学生应多接触不同的知识节点,开阔自己的视野。同时,要整合不同学科和同学科的知识点,建立连接,促进个人学习网络的发展。

(3)课程不是学习的主要渠道,学习发生在许多不同的方式中

传统课堂中,中学生的学习渠道单一,不利于学生持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联通主义指出:学习发生在不同的方式中,知识的习得是多元的。移动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多种学习渠道。中学生要善于利用移动设备找到多种学习渠道,增加学习机会。

移动学习的优化策略

很多中学生易受学习环境的影响,且片段式的学习内容,容易使人浮躁,甚至无法将前后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体系。提高中学生的移动学习能力亟待解决,笔者将从以下几点建构优化策略。

1. 系统观:构建优质高效的移动学习系统,促进有效学习

构建优质高效的移动学习系统对中学生移动学习的开展尤为重要。移动学习系统一般分为四个模块:授课模块、制作模块、数据模块和学习者模块。授课模块由施教者提供资源;制作模块是将在授课模块中施教者提供的资源进行编辑转化以提供给学习者;数据模块是将网络资源进行存储、分发和分析;学习者模块是在客户端学习者进行实际学习的界面。

2. 资源观:优化学习资源,关注学习者知识内化过程

姜强等人通过定量研究指出,影响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学习的最大因素是:容易找到需求学习资源[7]。 学习资源包括文本材料、微课程、声音等形式(李胜波等,2016),资源的优化和设计需要考虑到便于学习者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吸收。在对中学生进行移动学习资源的建设时,可以借鉴SECI模型。SECI模型是知识管理领域的模型,该模型用以描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转换过程。SECI描述的是知识转换的四个阶段:S是知识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E是指知识的外化(Externalization);C是指知识的联结(Combination);I是指知识的内化(Internalization)。在对中学生进行移动学习资源建设时不仅要关注到学习者知识的内化,也要关注到个性化学习资源的构建。这样才能化解“总体学习资源无限”和“个体学习需求有限”的矛盾,提高人们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3. 创新观:创造新节点,建立新连接,提高创新能力

联通主义提倡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新的节点,建立新的连接。促进个人学习网络和社会学习网络的形成,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Web2.0技术的发展,使学生由网络信息的“消费者”变成网络信息的“创作者”,降低了创新的“门槛”,为创新提供了机会。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利用移动技术实时学习,不断积累、内化吸收知识,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4. 交互观:拓宽交互渠道,提高学习参与度

从知识观看,联通主义学习的知识源自各个实体的交互和连接的建立;从学习观看,学习是一种网络现象,连接的建立和网络的形成都依赖于交互的开展,整个网络是以交互为核心的。交互是联通主义学习的核心和取得成功的关键[8]。移动学习平台应为中学生提供点对点、点对多、多对多等形式的交互渠道,交互O计不仅要考虑到学习者与教师相互之间交流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如何通过活动设计来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让学习资源在交互过程中动态生成以及不断升华、完善。

参考文献

王佑镁,王娟,杨晓兰,伍海燕. 近二十年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基于中西方对比的研究综述[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 49-55.

George Siemens.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J].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distance learning, 2005,2(1): 3-10.

钟志贤,王水平,邱婷. 终身学习能力: 关联主义视角[J]. 中国远程教育,2009(4): 34-38+79-80.

洪超,程佳铭,任友群,李馨. 新技术下学习科学研究的新动向――访学习科学研究专家RoyPea教授[J]. 中国电化教育,2013(1): 1-6.

张乐乐,黄如民. 联通主义视域下的移动学习环境设计[J]. 现代教育技术,2013(2): 115-119.

祝智庭. 教育技术前瞻研究报道[J]. 电化教育研究,2012(4): 5-14+20.

张驰,陈刚,王敏娟,王慧敏. 移动学习中片段式学习资源的设计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09(3): 67-72.

王志军,陈丽.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最新进展[J]. 开放教育研究,2014(5): 11-28.

上一篇:大数据:为教育准确画像 下一篇:创设体验空间 点燃创造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