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环境审计研究

时间:2022-09-14 05:56:45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环境审计研究

摘要:文章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对环境审计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现状,对环境审计进行定位并指明其发展的必然性。同时分析环境审计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方案,并结合当前阶段环境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如何科学有效地推进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环境审计可持续发展可行性方案

开展环境审计是审计工作发挥监督职能作用,促进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环境审计已经成为审计研究的新领域,并引起高度重视。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企业高层管理决策机构制定环境管理标准和实施环境改进决策的依据。不断深化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可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合理规避环境风险的需要。

一、开展环境审计的重要意义

开展环境审计,对于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是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要长远发展,就要在获得直接经济效益时,努力消除这种外部不经济性。开展环境审计的目的,正是要推动企业的经济责任与环境责任相互融合,更好地实现这种转化。

(二)有利于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实,维护相关责任方的利益。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能以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不能使后代人在承受当代人环境污染破坏所造成的后果。

(三)有利于政府负责部门和企业生产过程当中,加强对环境污染的重视力度,从而有效的控制污染源,保护好日常生活环境。

二、环境审计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一)环境审计是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当中诞生的

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在这种模式的规划中实现了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共存,经济和环境这两大主题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而环境审计正是环境与经济相互协调的结果。如果单单依靠经济管理的方式是很难实现环境的协调。所以加强对环境的管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

(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环境审计的最终目标

在环境审计的执行过程中,对生产企业活动进行严格的审查,发生污染环境的行为及时的通知并纠正,有效的防止危害环境的行为发生,为促进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努力

三、深化环境审计,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深化环境审计在企业内部的开展

开展环境审计是企业管理当局建立和运行管理体系,有效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决策依据,同时,可以使企业较好的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有利于创造良好的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最终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社会声誉。

(二)企业内部的环境审计与外部的环境审计相统一

在环境审计的体系当中,政府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共同构成环境审计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功能健全、覆盖面广,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补充,推动者我国环境审计工作的发展。

四、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由于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当中对环境的破坏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加强了相关管理部门对环境的管理力度,保护环境的各种法律法规相继诞生,各种环境标志陆续出台。对企业对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加强了监督力度,但是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环境审计工作还是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一)环境审计内容单一。在我国环境审计工作的执行主体上看,主要是有关政府部门和内部机构进行操作,而社会的参与程度较低。在内容上侧重环保资金的收支审计工作,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并没有完全体现。

(二)缺乏社会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相结合的有效机制。社会环境审计机构通过独立的检查和评价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和结果,能促进企业按环保要求进行生产,帮助企业很好利用环境资源,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五、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下施环境审计的具体办法

(一)加强立法工作,有效维护环境审计的权威。在我国可续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审计还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支持,所以相关部门对其不够重视,只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其落实,才能保证环境审计的有效实施。

(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作用。借鉴国外环境审计的实践经验,在近期应当组织、支持内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组织开展环境审计,国家审计应该积极为它们提供条件,在环境审计工作中相互支持、取长补短、分工协作,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环境审计是可持续发展模式过程中产生的,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要提高对环境审计的重视力度,充分的发挥环境审计的重要作用,保证经济的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为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

参考文献

[1]邢俊芳.绩效审计中国模式探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于团叶.未来审计的重要领域——环境绩效审计[J].科技与管理,2006,02

[3]史清琪.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地质出版社,2007

[4]武晓静.罗尔斯顿环境伦理详细实践观的当代启示[J].沧桑,2008,03

[5]李世涌.朱东恺.兆开.外部性伦理及其研究综述[J].中国市场,2009,03

[6]王晓明.浙江西部山区生态足迹分析与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新疆农业大学,2006,4

[7]陈东.环境审计若干理论问题初探》,《财经论丛》,2009年第3期

[8]上海市审计学会课题组.环境审计研究(上).上海审计,2009,06

上一篇:试论现代企业财务工作者如何进行转型 下一篇:四川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效应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