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动脉穿刺在新生儿采血中的体会

时间:2022-09-14 05:12:44

桡动脉穿刺在新生儿采血中的体会

【摘 要】目前临床上新生儿的血气标本采集途径主要是股动脉、桡动脉和动脉化的末梢血。股动脉穿刺需他人协助,一人不易操作,易误抽静脉血且对患儿损伤大。而末梢动脉血又存在结果误差较大等缺点,应用动脉血气针行桡动脉穿刺则避免了上述缺点,只要熟悉解剖位置,掌握操作技巧,在新生儿应用动脉血气针行桡动脉穿刺是一种安全、便捷、有效的采血方法。

【关键字】桡动脉;新生儿;采血

【中图分类号】B 【文献标识码】R47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56-02

由于新生儿血管细小,动脉搏动弱,不易触及,凝血功能差。操作技术要求高,如操作不慎易导致穿刺失败。对需频繁采血的患儿,如果对同一部位的血管反复穿刺抽血更易造成穿刺部位的各种并发症如:瘀斑,血肿。为了保护血管,减少并发症,我科除了采血用股动脉,聂动脉穿刺采血外,还根据桡动脉的解剖位置,穿刺点选择在第一腕横纹处或第一至第二腕横纹间,桡动脉博动点在茎突与前臂内侧中线的中总线。

1 物品准备

0.5%安尔碘一瓶、无菌棉棉签、软枕一个、化验单、一次性动脉血气针一副(由美国威世德公司生产的:产品型号3105,动脉血气针为1.6ml塑料针筒连接螺旋滑扣,一个七号针头连针头保护装置,针筒内置,一个橘红色胶塞组成,经环氧乙烷消毒后为一次性无菌物品,保质期一年)。

2 穿刺方法

2.1 选择穿刺部位:1.触摸法:操作者站在患儿侧面,左手握住患儿手掌,稍往下压,使掌面朝上,绷紧皮肤,充分暴露桡动脉,右手触膜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即为进针点。2.四分之一法:把手腕平分四等份,在手腕外侧1/4与第2掌横纹的交叉处即为进针点。

2.2 从包装袋中取出采血针,推针栓到底,使肝素团能尽早溶于血液,拉回针栓,置活塞于所需刻度处,使注射器内与欲采血样等量空气,拔开针头的白色帽套,暴露针头(且勿污染)操作者右手持针15-30°进针迅速进入皮肤,缓慢平行向前推,见回血后可见鲜红的动脉血自动回升至设定刻度,按压穿刺点拔出针头垂直刺入橘红色胶塞中隔绝空气,震动血样20-30秒,使血样与固体肝素充分混合后,贴上标签及时送检。因新生儿桡动脉比较细,针头进的太多太快易穿透血管壁,如仍没有回血可能是未碰到桡动脉,需再次触膜搏动后调整进针深浅度直至抽血成功。拔针后助手按压穿刺处(一般按压5min-10min)。标本送检要及时,一般不超过30min,否则影响检验值的准确性。

3 穿刺后护理

危重患儿机体抵抗力低,频繁穿刺易造成感染,所以采血过程一定要严格执

“三查七对和无菌操作制度。在操作时要精力集中,力求轻柔,准确找到穿刺点,提高穿刺的成功率,避免反复穿刺引起局部淤血。操作完毕,整理用物及患儿衣物。

4 护理体会

4.1 节省时间 一袋包装内包括了操作所需的各种物品,为抢救病人赢得了时间。

4.2 安全可靠保护 采用一次性的正方体形的胶塞和针头保护装置,避免了针头刺伤等危险因素,降低了感染的风险。

4.3 采用极其锐利的壁薄针头 对患儿损伤小,特别适合桡动脉较细的新生儿。

4.4 降低污染率,检验结果更精准 新型动脉血气针采用独特的自带干燥低肝素锂锌技术,肝素附着于针桶内壁,增大接触面,减少了肝素用量,使血液溶解更迅速,混合更均匀,监测数值更精准。

4.5 动脉血气针是利用动脉压回血 自动收取血标本,不存在误采静脉血情况。

4.6 桡动脉穿刺的重点就是护理人员业务操作水平,熟练的穿刺技术可以减少再度穿刺的机率。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最理想穿刺状态,提高一次性穿刺率。

4.7 适当调节病室的光线,白天、晴亮天在向阳处进行穿刺,晚上或阴雨天气需打开日光灯。昏暗的环境影响穿刺效果。

5 总结

经桡动脉采血时间短,为抢救赢得机会。所以桡穿刺采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上,为了提高一次性穿刺率,需要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完善穿刺流程,减少患儿痛苦,提高满意度。经桡动脉穿刺只需露出前臂,不需特殊,也无需穿脱衣服,极为方便也节省了大量时间。对置于温箱的患儿只要将箱门打开,用被服遮盖患儿即可进行操作。体会到桡动脉穿刺采血取标本是一种简便、安全、快捷、有效、可行的动脉穿刺法,尤其对危重患儿和静脉采血困难患儿,更有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颜美琼.内科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9-110.

[2] 金汉珍,黄德明.实用新生儿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 刘昌林.二种血气分析标本采集方法的比较[J].重庆医学,2002,31(11):1097-1098.

[4] 赵春风.血气分析时动脉采血的体会[J].哈尔滨医药,1999,19(3):51-52.

上一篇:无痛人流的注意事项与护理 下一篇:一例乳腺癌患者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