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22-09-14 05:07:26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1第43~50页。

一、内容分析

主要包括:回顾金属与酸的反应,并揭示反应本质,引出金属与水的反应,类推其他金属的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与观察、归纳与演绎、思考与科学探究、学生讨论与教师启发、讲练相结合等。

教学用具:①辅助手段有多媒体课件、实验、实验展台、视频等。②实验用品有滤纸、小刀、玻璃片、镊子、酒精灯、铁架台(含固定装置等)、胶头滴管、塑料瓶、硬质玻璃管、湿棉花、坩埚钳、蒸发皿、酒精灯、药匙、火柴、纸条等。③实验药品有钠、酚酞试液、还原铁粉、肥皂水。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回顾、深化并扩充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2.掌握Na、Fe与H2O的反应。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概括能力。

4.以本节知识为依托,巩固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

2.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反应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内在原因,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对多种实验方案进行对比,突出新教材的优点,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归纳总结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2.通过铁与水的反应了解装置的变化,从而渗透美育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想等。

三、教学过程

【观看】用两个视频设置情境:某工厂的金属发生火灾,消防人员在灭火的时候又不能用水;在工业铸造模具时,工人师傅若不小心把铁水洒在湿润的沙子上就会发生炸裂,相当危险。

【板书】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二)

【回忆】研究对象:初中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学生】集体回答、个别学生上讲台副板书。

【过渡】金属除了与非金属单质反应外,还会与酸反应吗?都能反应吗?

【学生】动手书写典型反应,分析反应的特点及其本质,并进行归纳。

【幻灯片】展示几种金属与不同酸的反应方程式。

【引导并提问】金属与酸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金属与氢离子反应,生成金属离子和氢气。

【板书】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过渡】大家知道水是弱电解质,也会电离出极少量H+,那么它会与还原性更强的金属钠反应吗?

【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过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学生分组实验】引导学生看教材第49页实验3-3。

【幻灯片】展示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并强调实验的规范性、安全性。

【提示】根据多媒体的实验步骤等进行具体的操作,根据提示尽可能多地列出你所观察到的现象,并填在教材上。

【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活动】学生主动回答,教师帮助归纳。

【提问】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大家猜测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注意多角度引导)?

【回答】学生填在教材上。

【分析】根据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即反应原理),并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角度进行深度分析。

【学生】上讲台进行分析并书写。

【提问】同学们从理论上分析出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呢?

【师生分析】讨论交流后,用带孔的铝箔把钠包起来,用镊子夹住伸入水中,用排水法收集产生的气体,后靠近酒精灯火焰检验。

【演示实验】收集气体,并靠近酒精灯进行检验。

【结论】听到爆鸣声,证明是氢气。

【应用举例】我们了解了钠的性质,猜测钠是如何保存的。钠着火后,能用水扑灭吗?

【学生】回答后看教材第50页。

【过渡】通过实验,大家知道:钠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通过分组实验验证了钠与水能够反应。根据现象,推出原理,并深度分析,最后指导钠在理论和实践中又是如何应用的。而现代生活中用量最大的金属是铁,大家想:经常做饭的铁锅与水反应吗?铁与水蒸气反应吗?

【探究实验】看教材第50页的科学探究。

【学生】动手画草图,越多越好。

【实验展台】组装几套还原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的装置。

【对比后演示实验】根据教材第50页的图3-8做一下实验,并检验产生的气体等。

【视频】旧教材:高温下还原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

【归纳】对比实验体现了教材与时俱进的特点。

【总结】本节课学习了钠与水的反应,通过思考、展示、实验、视频等方式,科学探究了难点——铁与水的反应。

【作业:思考引申】结合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了解其他金属的性质:Fe能置换出CuSO4溶液中的铜,那么Na也能置换出CuSO4溶液中的铜吗?为什么?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教材第53页的1、2题。

【教后记】①积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②课堂气氛活跃,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氛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③不足之处:本节内容较多,学生的总结等活动较紧张。

(作者单位:山西省汾阳市第二高级中学)

上一篇:试论美国俚语的用法 下一篇:如何击破阅读理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