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时间:2022-09-14 02:00:49

浅谈当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摘 要:一切学习行为都是由学习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已成为20世纪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的一个共识。本文探讨了学习动机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并结合当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提出了激发和培养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对策。

关键词:学习动机;激发;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教育实践和教育心理学实验都表明学习动机推动着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使之指向特定的学习活动。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就越高。学习动机强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此也更容易取得更好的成绩。反之,那些学习动机不够强烈的学生往往付出的努力相对较少,因此成绩也要差一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从各个方面对学习动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由于学习动机的多样化,人们对学习动机的解释也多种多样,并由此派生出不同的动机理论,分别强调不同的侧面。本文旨在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习动机的类型及影响因素,以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类型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在心理学上,动机通常是指直接推动人们趋向某种目标的内部动因,或者说是激发和维持目标指向行为的内部过程,它具有随环境、领域变化而变化的特点。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是一种由需要所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动动力,学习动机是动机原理在学习这一领域中的具体运用,是发动、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动力机制。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一定范围内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呈正相关关系。学习活动中的需要、愿望、信念、自信心、荣誉感等心理因素都可直接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它对学习活动的影响较大,维持时间亦较长久。

(二)学习动机的类型

在普通心理学中,动机是一个广泛应用的概念。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激励人们行为的内在原因,但对其定义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动机进行研究分析,划分出多种动机类型。

1. 普遍型学习动机和具体型学习动机

普遍型学习动机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努力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持久和广泛的倾向。普遍型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便会从小学持续到大学,再持续到工作中和生活中。普遍型学习动机适合于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学习活动,它是学校长期整体教育的结果。具体型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明确而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为实现其目标而努力学习。具体包括:探索型学习动机、报效型学习动机、竞争型学习动机、报酬型学习动机、兴趣型学习动机等几种。

2. 表面型学习动机、深层型学习动机和成就型学习动机

表面型学习动机是指学生为应付检查和考试而进行学习的动机,在这类动机的驱动下,采用一些应付性的、肤浅性的、消极被动的学习方法。深层型学习动机是指对所学内容有内在兴趣,为掌握知识而进行学习的动机,在它的作用下,学生可能采用一种钻研性的、探索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成就型学习动机是指为了获得高分和得到表扬而进行学习的动机,在这类动机的影响,学生采用的学习方法则较大程度的受到他人观点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其所具有的动机特点也不同。就大学生而言,深层型学习动机占主导地位,但是也发现表面型学习动机会随年级的升高而加强,这表明大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具有功利性和实用性。

3. 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懂得学习的意义及对自己终生发展的重要性。特点是学生为求知而学习,为个人成长而学习,重视学科兴趣与学科本身的价值,不过分重视考试成绩。外部学习动机指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习以外的诱因加以维护的学习动机。特点是学习怀有“表现目的”,追求高分或博得他人的称赞、夸奖。

二、当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一定范围内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呈正相关关系。所以,学习动机的欠缺必然会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尤其是认知领域内的学习。在现今的大学校园,普遍存在学生的学习动机欠缺、过于功利化的现象。从踏入大学的那天起,部分学生就以金钱为学习目的,一切从金钱和利益出发。

学生学习动机的欠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厌学情绪滋生。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在学习上态度散漫,甚至完全懈怠下来。在课堂上,这种厌学情绪表现为,学生精神萎靡不振,做一些与课程毫不相干的事情,甚至频繁逃课。在课下则表现为,部分学生不上图书馆,不看专业书籍,不按时完成作业,论文靠抄袭。第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一些学生从紧张的高中学习中解脱出来,尚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的自学方式,一时间难以转变角色,在学习上一再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专业课只求及格即可,英语等级考试以及各种职业技能考试则是能避就避。在学业上不思进取,只求混得文凭。第三,思想压抑,缺乏动力。由于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进入大学以后难以适应校园里的集体生活,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人际交往能力不强。因而在思想上表现出压抑的情绪,做任何事情积极性都不高,在学习上更是缺乏主观能动性。

三、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其学习动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欲望是以及其学习过程的成败经验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最直接因素。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望时学生认知型学习动机的主要内部动力,而学习过程的成败经验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此外,学生的性格、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其他个性特点对学习动机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外在的客观影响因素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家庭环境以及学校教育都会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而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凯尔和赫尔赛的调查研究显示:家庭的要求、态度和志向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形成,以及学习成绩的好坏。学校教育环境对学习动机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在现实的学校教学活动中,培养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教学效果,达到学校教育目的,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大量的研究证明: 教师在学生学习动机形成中是一个强有力的因素。教师本人的治学态度、工作热情和兴趣,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待学生的方式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能说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个环境因素孰轻孰重,它们在影响动机的形成过程中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而是同时发生作用,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产生综合效力。

四、激发和培养大学生学习动机和动力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人生观是确定人生走向的纲领,是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仅标示着个人的才能,而且还能帮助学生们在学习上明确学习目的,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形成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实践证明,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即是一种能动的积极力量,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激励因素和动力。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大纲和教师要求制订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同时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为不同程度的学生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使他们各得其所,这种做法对调动学生积极性并促进师生双方真诚合作将起到有益的作用。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和改革教育方式

求知欲与学习兴趣是直接的学习动机,属于内部动机范畴。它不仅可以推动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而且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使动机得以维持和深化。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稳定的兴趣的时候,他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处于极其兴奋状态,能够主动而积极地思考问题,感知事物,同时对事物的观察也变得比较敏锐。在传统的教育中,是以教师为本的模式,不能适应当前需要,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教育模式,保证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满足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为标。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学习动机。

(三)有效地利用奖励机制,引入竞争机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 奖励(物质与精神)能使人产生愉快的精神享受,增强人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教育工作者要会正确运用这一手段来强化学生学习动机。在计划招生的大前提下,学生产生了一种“车到站”的感觉,认为辛辛苦苦挤过“独木桥”才跨进大学校门,可以轻松一下了。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只有极少数学生没有放松要求,大部分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松懈。因此,在短期内很难改变这种“严进宽出”的情况下,学校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并在入学时予以公布。为了鼓励优秀学生,本着“优胜劣汰”的原则,奖学金的发放要合理,并要适当提高金额,吸引学生努力学习。宽松的制度产生宽松的心理,严格的制度造就合格的人才。竞争会使学生产生荣辱观、利益观,如果学好学坏一样,那本来学习积极性很高的学生也可能退缩。当然,竞争也会带来挫折,认识不清反而会削弱学习动机,因此,要教育学生合理竞争,正确对待挫折,避免产生不良后果。

(四)正确对待就业中的问题,积极应对

由于当前就业竞争激烈,就业环境复杂,就业制度不规范,大学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从宏观上对学生的就业进行一定的指导,做好信息沟通和服务等工作,尽量为学生就业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对此,学生应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而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研究生应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规划和设计,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学习过程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全面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五)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和学习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也就是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学业成功和自我效能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学生一旦发现自己的学业成功来源于策略运用时,原有的自我效能感被证实,成就动机得以巩固和提高,就会进一步激励学生运用学习策略进行学习的自我调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形成一技之长、以求立足于社会,使学生学到有用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验成功,感受到自我实现的价值,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五、结语

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学习动机的性质及其类型进行了分析与论述。从外在影响因素来看,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人的态度并最终影响其学习愿望和努力程度等。心理学注重个体的内部因素,认为正是这些因素激发并维持了活动倾向。研究者们应该意识到人们对学习动机在理解上存在差异,在研究过程中,当涉及到有关学习动机的作用的争论时,我们不能单纯只看结果,应该首先考虑学习动机在意义上的不同。同样的道理,我们试图研究学习动机的作用时,也应该首先明确它的概念。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G・欧文斯(著),窦卫霖、温建平(译),教育组织行为学――适应型领导与学校改革(第八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美]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5.

[3] 陈琦.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荣华.学习动机研究综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5] 赵咏.从社会教育模式和心理学看学习动机[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业教育版),2008.

[6] 王丽娟.论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自我有效感[J].大连大学学报,2004.

(本文审稿 黄红霞)

上一篇:手写汉字识别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与高放核废物地质处置相关的能动构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