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大学生社会化的途径探索

时间:2022-09-14 10:53:26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大学生社会化的途径探索

摘要: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个体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使其个性和角色与社会相融合、价值观同社会相协调的过程。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因为正确引导和推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本文着重探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必要性和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社会化

当前大学生社会化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也存在很多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必要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客观需要。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现实社会关系中的,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实社会关系不断发展变化,人的社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人的社会化,就是认识、选择和体现一定现实社会关系的根本要求,内化一定的社会规范,形成人的社会本质,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把人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实现人的社会化,对于大学生来说,就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认识、把握、选择和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社会关系的根本要求,内化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现实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把自身塑造成为具有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社会本质的合格的社会成员,也就是说,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大学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大学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客观上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否则,很难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社会化的途径、方法针对大学生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来说:

(一)要坚持正确导向

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不仅受到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影响,更受到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制度的影响,尤其是受到与大学生相关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制度的影响。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制度时,要考虑这些方针政策制度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综合影响,注意把政策导向与思想导向统一起来,寓思想导向于方针、政策和制度的制定之中,通过方针、政策、制度的制定来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引导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价值取向,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政策导向与思想导向的合力。

(二)营造舆论氛围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大众传媒既可以通过舆论引导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促进社会的发展与大学生的发展,又可以通过氛围营造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大学生的成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大众传媒的影响息息相关,社会传媒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大众传媒的受众面广、信息量大、实效性强,在社会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社会化的发展趋势,注重运用大众传媒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

(三)参与社会实践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仅离不开在高等学府的系统理论学习,更离不开社会实践的锻炼与教育。强调,青年学生“要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青年人要立志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这是古往今来许多人成就一番事业的经验总结。”理论是实践的科学总结与抽象,实践是理论的不竭源泉与动力。社会是个大课堂,实践是门大学问。社会实践为青年学生提供了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青年知识分子要把学习科学理论和投身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走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的成长道路,走向社会,投身实践,贴近实际,了解国情,融入群众,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检验和发展理论,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作贡献、长才干,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素质,促进自己的发展与进步。

(四)优化社会环境

大学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大学和社会环境发生着重要的交互作用,大学生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反映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折射着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要求我们不断优化社会环境,充分发挥社会环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功能。为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做到适应环境与优化环境相统一,既要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新情况、新变化、新要求,又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社会环境,在适应的基础上为不断优化社会环境作出努力,进而通过优化社会环境来提升社会环境的育人功能;要做到优化大环境与优化小环境相统一,大环境就是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变化的形势,他们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小环境就是指高校内部的教育环境,包括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制度、政策、措施,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育、体育因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氛围,以及学校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底蕴的和谐统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致力于改善小环境,通过改善和优化小环境来推动大环境的改善与优化;要做到优化硬环境和优化软环境相统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环境,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技术发展所形成的物质条件、生活设施等硬环境,而且包括社会舆论、社会风气、文化氛围、规章制度等形成的软环境。硬环境是软环境的基础,软环境是硬环境的灵魂,没有硬环境,环境育人就失去了重要的物质保障,没有软环境,环境育人就会丧失应有的育人功能。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把优化硬环境与优化软环境结合起来,“软”“硬”兼施,统筹协调,全面优化;要做到优化现实环境与优化虚拟环境相统一。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和大学校园,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环境。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虚拟世界,大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的方式,以虚拟的身份进入虚拟世界进行虚拟交往。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交往主体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真实情感,进行相互沟通和交流,这种交流具有很强的隐匿性,它为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展现与现实生活中不同的自我,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诉求,提供了方便和可能,但它也为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在网上进行诈骗活动以及传播“黄、赌、毒”的违法犯罪行为等提供了可能。它容易导致现实主体与虚拟主体的分离,进而导致网络主体的双重人格和心理扭曲。因此,要把优化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统一起来,加强网上的教育引导和监督管理,提升网络主体的道德素质,规范网络主体的道德行为,净化和优化网络世界的虚拟环境,使虚拟环境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做到建设积极环境与治理消极环境相统一。

总之,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多种途径的探索,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本文为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区化建设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1]第261号)阶段成果。吉林工商学院2009年教研课题:大学生社会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模式构建的阶段成果。

上一篇:基于隐喻的一词多义的习得和教学 下一篇:入世十年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