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间:2022-09-14 10:12:55

浅谈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大教育家郭沫若也曾说过:“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兴趣能使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使得人们能完善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往过程,既要重视教师的“教”,更要强调学生的“学”。而在初中课程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不感兴趣,学习效率低下。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本文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切入点,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

兴趣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教师只有关心尊重信任学生,平等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灌输式的教,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政治新课标明确提出让学生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具备在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所以,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老师和学生必须处于“平等的网络”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顾问”,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与促进者。在课堂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才会把学习热情投入到课堂中。所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2、巧设新课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一个好的新课导入,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效果。新课导入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小品表演导入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路活跃起来,他们就可能怀着期待的心理,兴趣盎然的进入新课的学习。

3、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最佳心理状态。良好的环境可以唤起学生对真理的欲望,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乐观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乐观的环境、心情愉快,兴趣会油然而生。乐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在教法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法,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直观化,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它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作为一名当代中学政治教师如果能够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机能,并能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兴趣成高度正向相关。兴趣依赖于成功带来的愉快,持久的兴趣又反过来促进学习活动而获得更大成功,学生学习知识,只有和兴趣结合,才能学得积极主动,记得牢固,甚至终生不忘。如果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注意方法,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就要首先通过外部条件,即以一种新颖的、趣味性的教学手段,进行心理调控,促使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所传递的信息新颖、强烈,以变静为动、动静结合,能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知背景,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去思索、去创造。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不断地优化电教媒体的组合,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并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又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视野,激发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推进了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有很多种方法。我们要重视激发学习的兴趣,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总结经验,加强学生学习自觉性的培养,从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上一篇: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探讨 下一篇:如何让初中生写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