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金融学

时间:2022-09-14 10:07:57

博物馆里的金融学

2005年第一次去巴西时,碰到一位摩根斯坦利的高级经理,他说,“巴西人的金融意识强,金融经验丰富,投资理财能力自不用说。”我问,“为什么呢?”他说,“巴西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物价猛涨,从上午到下午都能涨50%,24小时能翻一倍。那么高的通货膨胀,巴西人没办法,每天关注的不是如何赚更多钱,而是动脑筋,想法子如何把到手的财富保值升值。他们知道,以货币承载财富是很愚蠢的,因为上午十块钱就能买一斤牛肉,到下午要十五块,货币就贬了三分之一!从那以后,人人都被逼成了金融家!”

当然,通过那么夸张的通胀来上“金融速成班”,其社会代价太大,逼得人心惶惶,社会动荡不安。在今天的中国,我们没有面对那么高的通胀,这种情况下,如何了解金融以更低成本让自己和子女也成为“金融家”呢?幸运的是,今天我们有中国金融博物馆,也有《博物馆里说金融》这本简易金融书,给我们提供了解、学习金融的捷径。许多人觉得,金融似乎是非常迷惑、与己不相干的事,其实不然。就如上面巴西通胀故事所说明的,你我的生活实际上都离不开金融,想逃也逃不开。故而,对待金融,与其逃避它,还不如了解并接受它,知其妙才能获其胜。

巴西离谱的通胀所带来的保值挑战,可能是我们以往所熟悉的金融,也就是货币金融,它涉及到如何把今天财富的价值保留到明天后天、明年后年的问题。货币金融是中国以往的强项。但是,金融远非仅局限于货币,也不是只涉及价值跨越时空的简单保值。而实际上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大致上,在晚清洋务运动前,中国基本只有货币金融,但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股票、债券等证券金融进入中国,加上其他各种超越货币的金融证券和金融契约的发展,使150年后的中国金融市场真是空前发达。中国的金融已经不是传统货币金融所能概括的了。

有意思的是,就在中国社会经过过去20年的努力,快要恢复之前的金融风貌之时,又碰上了百年一遇的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金融是什么?金融为什么?金融给人类社会,给中国社会能带来并实际带来什么?……中国金融博物馆,《博物馆里说金融》或许不能为我们每个人把这些问题都回答完整,但至少能告诉我们金融不抽象,也离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很近。没有金融市场的社会,很难会有个人自由。

金融是一种制度安排,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价值取舍,更是一种充满创造力和激情的朗朗大道。大道无门,让我们轻松地通过一座座充满争议的金融事件里程碑来体验历史,穿越时空与一批批毁誉参半的金融传奇人物共同来感受人生。这就是中国金融博物馆创立的初衷,也是我们一起探索前行的希冀。我们期待各界嘉宾与我们一起参与,提升中国金融博物馆的功能,展示金融的能量与魅力,也丰富我们的金融智慧。

上一篇:贴上通胀标签的基金投资 下一篇:贸易保护走出经济危机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