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理解的四步曲

时间:2022-09-14 09:52:45

记叙文阅读理解的四步曲

在考查学生的语文成绩时,阅读理解题是试卷中的重中之重,其中,记叙文所占的分值比重最大,如何提高学生理解题的成绩,除了人固有的智商外,打好基础,掌握做题的路子与技巧也是提高成绩的一条捷径。

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多读书

多读书,一是指书读的遍数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遍数越多,理解的越深,外延拓展得越宽,并能把握住文章的精髓,即常说的“把厚书读薄和把薄书读厚”。二是指读的书多,学生不仅要读好课本,还要有选择地读好课外书。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多元体,语文学科更是一个综合体,阅读理解题中涉及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现象无所不有,平时读的书越多,考试时的障碍就会越少。

读的书多了,阅读速度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它反过来又会让我们书读得多,二者相辅相成,最终延长人的读书生命。平时充实的读文炼句,会潜移默化地提升人的语感。语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是文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但语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是时间与知识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质变完成后,也就拿到了做阅读理解题的金钥匙。

二、勤动笔

有了金钥匙,如何打开阅读理解的大门?现在的语文考试都是通过笔试来进行的,所以必须将读说的能力通过笔来传达。写其实也是一种能力,是读说的深化。如,有的同学书读了不少,满腹经纶,但要让他写一篇文章,却理不出头绪,犹如老虎啃天,不知从何处下口,而有的同学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并能切中要害,这是熟能生巧的结果。我们要在平时养成一种记的习惯,把周围发生的有感触的事,把所读到的精美片段及读后的感想随时记录下来,字数多少不限。经常写,语言就能逻辑严谨,表情达意就能用词贴切,谋篇布局就能紧扣中心,做到了这些,阅读理解中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一过程是一耕种的过程,是播种前面“读”的种子,以期待未来的收获。

三、精练习

要想有收获,也得讲究方法与技巧。

(一)明确主旨

文章的每一部分、每一句话,都是为了所表述的中心服务的,中心是全文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因为有向心力的存在,由词句组成的文章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结构才严谨,全文才浑然一体。阅读中的好多问题都是以主旨为中轴线,解答时不能偏离了这一轨道,否则,就会像作文中跑题一样,违背出题人的考查意图,费力不讨好。除了这总的中轴线,还要找准每一段的中心句,因为它是这一段表述内容的中心。

总之,答题时,首先联系问题中所设计的句子的前后文,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考虑,再围绕这一段的中心句,融于全文的主旨中来解答问题。

(二)确定主人公

一篇记叙文往往会涉及到许多人,确定这些人中谁是主人公很重要,因为它和文章的主旨密不可分。比如《七根火柴》中的卢进勇和无名战士,卢进勇占了文章的大部分篇幅,无名战士仅在文章的后一部分出现,但究其分量,课文赞扬的是无名战士为保存七根火柴,为保存革命的火种,作为一个普通党员的无私忘我,甘愿为革命献身的崇高精神。所以从主旨来看,主人公应是无名战士,即主人公的判定不是依据其所占篇幅的大小,而是其是否能最充分地表现文章的主旨,同样,主旨的的判定的也依据主人公的行为、思想、情感和精神。

(三)理清写作思路

作者写一篇文章,对事件的安排有一定的顺序,每个事件间如何衔接有一定的技巧,我们把握住情节发展的脉络,也就能将自己最快地融于文章中,与作者同步,从而产生共鸣,以自身的理解感受来解答自己的问题,也就简单多了。作者思路的外在体现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线索、作者情感的变化等方面去理解。

(四)联系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写作背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每篇作品都是作者人生观的直接表露。在作品中,同时也宣泄着当时生活的情感,影射着当时的社会环境,每一部作品都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所以我们看一篇短文,首先看他的作者是谁,通过内容了解是他哪个时期的作品,当时的社会环境如何?这些对做阅读题很有裨益。

鲁迅的《秋夜》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第三自然段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有一个学生回答说:体现了他对童年生活的怀恋。这个学生只注意到了这段开头的孩子打枣,没有联系前后文。文章写孩子打枣,是为了写落尽叶子的枝干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他忽视了当时的写作时间是1924年的9月,忽视了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忽视了作者当时的心境。如果能把握住这一些,也就不会“差之千里”了。

(五)确定答题要点。

阅读题中的每一个问题的答案,一般不止一个,而是由不同角度的多个要点组成的。答题时要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分条逐一回答,在每一条的前面标上序号,至于分几条,通常情况下和分值有一定的关系,假如是3分,有可能有3个要点,假如是1分,有可能是1个要点或2个要点。为了避免失分,可以在认为的要点的数目上加上1个或2个要点,以尽可能将问题回答得全面些。要点要用精练的语言去表述,以节省答题的时间,也给老师以答案醒目的感觉,增加对试卷的好感,或许还能加上情感分。

四、善总结

任何一种成功都是建立在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基础上,所以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及时总结,将自己做题的心得整理在专门的本子上,并经常温习,以便在日后的做题中灵活运用。“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一天一个台阶,自己答题的正确率会得以不断提高。

学无定法,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方法,我们只要在平时的阅读中善于动脑,勤学精练,在考试时阅读理解题就会取得斐然的成绩。

【责编 张景贤】

上一篇:数学课堂演绎探究性学习的精彩 下一篇:以导学案为载体、“先学后教”模式在高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