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节作文课为例浅谈如何设计高效课堂

时间:2022-10-20 05:39:04

以一节作文课为例浅谈如何设计高效课堂

经过三年的名师培训学习活动,本人有幸作为名师培养对象先后经历了三次主讲交流汇报课的任务:校内、区内、天津,可以说受益匪浅。因为每次准备交流课,对自己来说既是一种经历,更是一种感悟、收获——为学生的有效学习而设计。下面以课堂教学课例——命题作文《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为例进行说明。

一、为满足学习需求而设计

初稿的设计考虑更多的是课堂教学教什么的问题。

收获:提高教学效益的前提是根据学生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最好的途径莫过于把好的教学理念渗透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使学生获得效益。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确定了“多角度立意构思”的课题。之所以选这个课题是由于学生平时写作中更多关注的是文章的写作内容,而往往忽视文章的行文构思,更忽视文章体例上的创新,这也是教师平时上课容易忽视的问题。因而,我从“生本教学”的角度选择了这一课题。

实践证明:根据学生需求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是有效益的。

二、为增强教学效率而设计

二稿考虑更多的是怎样教的问题。

收获:优化教学设计,采用恰切的媒体手段,可增强教学效益。

教学过程最优化,实际上是指教师通过比较,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争取在现有条件下,用尽量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结果。“最优化”向教师指出了费力较少而能达到较高教育效果的捷径,使教师从许多习以为常、效益低的行动中解放出来。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

(一)恰当地运用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现在的教学已由讲授型向创新型过渡发展,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科学地记忆知识,并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本课的教学导入部分采用了动画的形式——一粒种子的萌发,表面上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实际目的是引出课题。每个动画的变化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达到“一石三鸟”的目的,激活了学生思维。同时寓意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多角度立意构思的种子,在学生写作的空间生根、发芽,不断壮大,不断写出精美的文章。

与生活对话部分采用了自由交流和播放动画的形式。目的有二:一是为写作准备素材,二是在学生不能打开思路的时候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维支撑,同时突破重点,为拟写提纲,行文构思做了准备。

结尾部分采用了“切苹果的动画”,这是从日常生活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切入的。这样既照应了背景课题——换个方法切苹果,又形象地向学生明确了换个角度,换个方法在文章写作构思中重要作用。

(二)问题呈现形式新颖,提高教学效益

教师设问呈现的方式不同,对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与能力的培养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精良的设问形式能开启学生的思维通道,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学习,对于课堂教学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如,教学环节中设计了拟写提纲环节,拟写提纲是学生写作中经常忽略的问题。学生在写作时往往提笔就写,或没有多角度地考虑好就下笔,写成的文章没有层次,甚至重点不突出。这也是教师平时写作教学中容易忽视的写作训练手段之一。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强化了学生谋篇布局的意识。

此外,本环节还有一个设计是交流构思亮点,目的是告诉学生在写作时不仅仅是将材料原始的叙述出料,在写作中还要有剪裁,行文过程还要有写法上的设计,这样才会有更好的写作效果。

与文本对话和与作者对话的环节设计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忽视文章结构形式和体例的问题。

这一环节设计说明: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教师下水文的形式,利用同题异构的写作形式具体的向学生展示了6篇不同文体的作品以及作者的创作思路,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直观的学习感受中得以学习、理解,同时更好地激活了学生的写作思维。

还原作品提纲的环节是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的一种手段,本环节的设计可以在比较中让学生学会构思,学会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和写法。

课堂设计的结尾部分师生诵读诗歌《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这是在以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设计的环节,这样可以再次向学生展示了多角度构思的文章,给学生思想受到冲击,在很寻常的一节课中给学生留下不寻常的印象,同时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实践证明: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三、为更新教学观念而设计

三稿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学的问题。

收获:教无止境。

天津一行的收获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刘茂森教授的专业引领,进一步认识了教与学,尤其是对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再认识——网络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重新认识到网络教学模式是解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

思考:

1.如今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倡导终身学习,创建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网络以其不受地域时间限制、信息快速流动等优势,为人们向个性化学习提供了空间和资源的支撑。因此,网络教育也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

2.网络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鼓励用现代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因此,网络教育为教育模式、教育行为的改变提供了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改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育发展不均衡、优秀教师资源匮乏等问题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3.网络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模式的改革。以往的教学改革都是围绕课堂的几十分钟在做文章,无论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毕竟时间有限。而网络教育则改变了学习方式,树立了“大课堂”的理念,可以有力地推动传统课堂教学的改革。

现在想来,三次讲课、三个问题、三种角度、三种理念、三种境界。这对我来说是一件极为有益的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更是一件功不可没的好事。

经历是一种对教学实践的再思考,是一种蜕变,更是一种人生的成长。

【责编 张景贤】

上一篇: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多阶段反复识字 下一篇:基于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应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