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协同理论探究

时间:2022-09-14 06:44:43

声乐教学中协同理论探究

【摘 要】协同理论是集系统论和协同性理论于一体的,要求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将各种因素协同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演唱效果,因此,这一理论也为声乐的常规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声乐演唱;教学;协同理论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069-01

一、发声器官间的协同

歌唱的过程是人体发声器官合理协同的过程,通过气息、声带和共鸣腔体的共同配合才能发出各种想要的声音,三者缺一不可。歌唱发声的核心是气息和声带,气息是歌唱的源动力,声带是决定音质与音色的重要前提,二者的关系就相当于小提琴弓与弦的关系,运弓的力度与弦的松紧共同制约着小提琴声音的效果,同样,气流的缓急与声带开合程度共同制约着歌唱的发声效果。因此,良好的声音效果一定是气息与声带合理协同的结果。然而,气息与声带的配合并不是我们歌唱发声过程的全部,我们知道气息引起声带的震动而产生的音量是很微弱的,相当于我们很用力地去吹一片肉的边缘,可想而知其产生音量的大小,但是,这与我们最终所听到的音量有着巨大的差别。究其原因似乎是有某种装置把由声带上原本产生的微弱音量给扩大了,这就是我们声乐里讲的共鸣腔体,其原理就相当于小提琴的共鸣箱体,弓与弦的摩擦所产生的震动通过琴马传导给共鸣箱体而产生出动听的音色及舒适的音量,这就是我们物理里所讲的共振原理。声乐中所讲的共鸣腔体传统意义上被分为头腔、胸腔和口腔,在演唱中,随着音高的不同,对应的共鸣腔体运用的比例也不同,这是一个极其复杂又必须相互协同的过程。

二、歌唱技巧与情感间的协同

歌唱是一种以声音宣泄情感的形式,是人内心情感的外在流露。演唱者只有声情并茂地演唱,才能打动听众,因此歌曲的演唱还应该注重情感表达与歌唱技巧间的协同。一首歌曲的任何部分都有其表达的情感内涵,这就要求演唱者除了能把歌词和歌谱标准演绎出来之外,还应该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通过声音技巧的控制使这种情感从演唱中表达出来。人的情感表达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来,作为演唱者,情感的表达与发声技巧的协同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要注重演唱表情和歌曲内容的协同。人的脸部表情在演唱歌曲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嘴巴的开合、脸部肌肉的变化,都能给观众传达出某种情感,例如紧闭双眼的演唱,说明演唱者非常投入和用心;喜笑颜开的演唱,说明演唱得非常欢快。因此,演唱者要根据歌曲的内容确定演唱时的面部表情,才能把歌曲的情感更好地表达出来;二是要重视声区的协同。情感丰富的歌曲,往往对发声技巧的要求也很高,同样对高低音的协同要求也很高。演唱者对高低音的协同控制,能展示其演唱技巧,而高低音的发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巧妙运用发声器官控制气流以达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在演唱的过程中多揣摩训练;三是音色的协同。广泛采用真假声协同来表达歌曲的情感,已经成为很多演唱家采用的方式,以歌曲《忐忑》的演唱为例:刚开始的三小节旋律,用假声表达了忐忑的心情,从第四个小节开始,真假声的结合使得忐忑不安的情感表达得更加淋漓。因此在声乐演唱教学中,训练学生的真假声演唱技巧,有助于使发声技巧和歌曲情感很好协同。

三、声乐教学中歌唱生理与歌唱心理的协同

声乐教学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教学,要突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嗓音的条件及身体素质决定了他们的基本演唱素质,人体器官的发育属于先天性的,发声器官自身的特点会对演唱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声乐教学实际上是对学生发声器官开发的过程,发声器官间做到了协同运用就能掌握一些发声技巧,同样也能通过纠正发声器官的发声方式,来弥补学生生理上的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歌唱生理特点是很容易发现的,通过专业的训练能克服一些生理发育的不足,这已经在诸多声乐教学中得到了验证。对于一些歌唱生理存在缺陷的学生来说,纠正其发声技巧的关键突破口,是使他们的唱歌生理和唱歌心理协同。

心理作用对于演唱者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在歌唱过程中,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演唱者会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当演唱者处在过度紧张状态时,就会对自身的演唱丧失信心,演唱技巧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因此,声乐教学应该把调节学生演唱心理作为重点内容,通过积极的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逐渐克服其演唱的不足,使歌唱生理和歌唱心理很好地协同。

四、总结

声乐教学是系统且复杂的协同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其歌唱生理和心理特点加以正确引导训练。只有重视了歌唱几大要素的协同,才能把歌曲演唱得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支慧.基于协同理论下的声乐演唱教学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7):383-384.

[2]包佳玉.声乐歌唱中的“协同效应”初探[J].音乐大观,2014,(01):345.

[3]杨玲,岳圣东.声乐教学中的协同理论研究[J].大众文艺,2014,(05):234-235.

[4]贾鼎.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协同理论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06):67-71.

[5]郝爱珍.声乐演唱中“协同效应”初探[J].品牌(下半月),2014,(11):258.

[6]刘媛媛.协同理论在声乐演唱教学中的运用[J].高考(综合版),2014,(01):120.

上一篇:基于吐字咬字规范性在声乐教学中的强调作用分... 下一篇:秦腔的曲调和音乐形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