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独特表达的教学设计微探

时间:2022-09-14 06:23:35

基于文本独特表达的教学设计微探

近年来,受“创新解读”、“深度解读”思想的裹挟,我们极力在文本内容的解读上花功夫,却忽视了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文本表达方法。近代教育家夏D尊认为“学习国文,应该着眼在文字的形式上,不应该着眼在内容上。”[1]语文教学论专家吴格明教授也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应当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思想情感。也就是说,‘文何以载道’,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大道。”[2]而笔者也认为与其在文本内容的泥潭中挣扎,不如把教学重点放在“文本的表达”之上,努力去发掘每一篇课文在文本表达上独特的“语文价值”,从而提高语文课学习效率。现以《苦恼》为例,来探讨基于文本独特表达的教学设计,请大家批评指正。

《苦恼》写于1886年,是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之一,曾被托尔斯泰列为作者的“第一流作品”。小说通过无处诉说苦恼的姚纳的悲剧,揭示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自私、冷酷无情,这正是当时俄国社会生活的剪影。正是因为这样的“知人论事”的背景知识的介入和传统的“文以载道”思想的影响,我们有很多老师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挖掘小说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把学习目标定位于“了解车夫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和由此提示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的深刻主题;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起拒绝冷漠、关爱他人的思想情感,构建和谐社会。”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目标定位显然违背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熏陶等必须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并通过读写听说的言语实践来完成。语文课教学“应该将语文学习文本――课文所隐含的语文核心价值凸现出来,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达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地弱化文本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普教育价值、社会生活认识价值及思想品德教育价值,把语文教学从关注文本内容转到重视文本形式上来,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与文本表达的统一。一句话,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3]

因此笔者认为《苦恼》“语文核心价值”不是挖掘内容上的“人文”价值,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是文本独特表达方法,教学《苦恼》不是学习“车夫姚纳”,而是学习“契诃夫”,即通过《苦恼》来学生契诃夫独特的文本表达方法。细读文本,发现契诃夫在此文本表达上特点有:①通过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②人物独特鲜明的个性化语言;③通过人与马的对比、映衬来表现主题的方法;④以小见大、多事显旨的写作方法;⑤契诃夫批判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

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基于高一学生学情,笔者尝试确定三个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用简洁语言概括车夫姚纳苦恼的内容。2.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姚纳的苦恼,学习“多事显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3.体会作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批判,了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为了完成这三个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通读课文,概括“苦恼”的内容,感知车夫形象

文本内容虽然不是教学的重点,但是它是教学的起点。因为只有首先了解文本“写什么”之后,才能学习鉴赏文本“怎么写”,所以把“概括车夫姚纳苦恼的内容”作为教学第一环节。在自读课文本的基础之上,学生很快就能在文本中把“苦恼”的内容筛选并概括了来:儿子新亡、妻子早逝、无处倾诉、生活窘迫。

二、研读课文主体部分,学习“以小见大”、“多事显旨”的手法

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要弄清作者高超写作手法之前,同样还是应该先了解表达内容,因此,在这个环节,笔者设计了两个教学活动:

小组讨论问题一:文章副标题是“我向谁诉说我的悲伤?”,姚纳都向谁诉说了自己的苦恼?这些人的反映如何?学生讨论,很快得出答案:一个军人闭上眼晴不愿听他讲话;三个年轻人打骂他;看门的仆人把他赶走;年轻的车夫睡着。顺势引导,这些人为何不愿意听车夫讲儿子死的事情呢?学生也很快明白,这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缺少同情心与关爱。

小组讨论问题二:文本表现人性的自私与冷漠,那为什么要写四件事七个人呢?如果从简洁的角度四件事是不是多了一些,如果请你把这四件事删掉一两件事,你觉得哪件事最不能删除?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讨论学生很感兴趣,讨论过程如下:

生:我觉得三个年轻人的事最不能删去。因为年轻人是一个国家的希望,一般保持着一颗纯洁的心灵,特别愿意帮助别人,充满热情。而这三个年轻人不但不同情车夫反而打骂他,表现得非常恶劣。

师:很好,他的“恶劣”表现有哪些呢?请你在文本中找出相关描写,读一读。

生:“老不死的,你听见没有?真的,我要揍你的脖子了!……跟你们这班人讲客气,那还不如索性走路的好!……你听见没有,老龙?莫非你根本就不把我们的话放在心上?”姚纳与其说是感到,不如说是听到他的后脑勺上啪的一响。对于一个年长的车夫,在寒冬之中拉自己,不但不同情,反而是骂,甚至真的动起手来打他,这三个年轻人毫无同情心。

生:文中第23小节“那几个青年人就互相推搡着,嘴里骂声不绝,走到雪橇跟前,三个人一齐抢到座位上去。这就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该哪两个坐着,哪一个站着呢?经过长久的吵骂、变卦、责难以后,他们总算做出了决定:应该让驼子站着,因为他最矮。”他们三个人是朋友,却没有一点宽容与礼让,“吵骂、变卦、责难”,最后让驼子站着“因为他最矮”,朋友之间都是欺凌弱小,对于陌生人就更可想而知了。

师:嗯,很好,看来细读文本能得到很多意外不到东西啊!分析非常有道理。

生:还有从他们的语言也可以看出他们非常的粗鄙和庸俗,“我的脑袋痛得要炸开了,……”一个高个子说。“昨天在杜克玛索夫家里,我跟瓦斯卡一块儿喝了四瓶白兰地。”驼子骂个不停,诌出一长串稀奇古怪的骂人话,直骂得透不过气来,连连咳嗽。那两个高个子讲起一个叫娜杰日达・彼得罗芙娜的女人。三年轻人的话都是关于“酒和女人”,而且无不是在吹嘘与炫耀,话言中都是“骂人话”,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师:说得非常好,从三年轻人身上不仅能看出他们缺少同情心,还看出他们的粗鄙、庸俗,同时还洞察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这种写法很高妙,这是怎么样的表现方法呢?

生:以小见大

板书:以小见大

师:看来这个三个年轻人的事真不能删,那其他人就可以删掉吗?

生:我认为这个看门人也不能删掉,虽然对看门人的描写很少,但却是颇有深意的。

师:颇有深意?继续说,有什么样的深意呢?

生:“一个扫院子的仆人”,从身份上来看,他也是一个下层的人,他的地位与车夫很相似,本应该“同病相怜”但他却态度很蛮横,将车夫赶走,这让我想到了鲁迅《药》中的红眼阿义、康大叔、华老栓一类的人,其实这个社会最大的悲哀就是底层的人民不能“抱团取暖”,而是相互排斥,这是作者对人性的批判。

师:说得非常好,联系鲁迅笔下人物,看来人性中的冷漠不是哪一个国家所特有的,而是人性共有的弱点。请其他同学接着说。

生:我觉得那个年轻的车夫同样不能删去,因为他和姚纳住在一起,他可能了解姚纳的生活情况,甚至可能知道姚纳的儿子死了,他却不愿听姚纳的一句话,更显得冷漠和麻木。

生:我也觉得年轻车夫不能删,因为他与那个仆人比较起来,与姚纳更相似,他们都是车夫,只是一个年龄大一点,一个年轻点,姚纳是年轻车夫的将来的一个影子,作者可能有意安排这样一个年轻的车夫,寓意深刻,暗示如果我们不去同情、关心别人,将来自己可能落下同样的下场,很有讽刺意味。

生:从三个年轻人到仆人,再到年轻的车夫,作者选取的人物地位与车夫姚纳是越来越近的,甚至完全重合。

师:嗯,两位同学分析都很深刻,立足文本,而又不拘泥于文本,很好!那看样子,第一件事,写军人的是可有可无,可以删去了哦?

生:我觉得那个军人也是不能删去的,因为他是一个“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的军人,从社会地位上看,他应该是上层社会的一个代表人物。虽然表面上看,他好像对车夫有点关心,他询问车夫“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但当车夫想和聊自己的儿子时,他却显得极不耐烦,“赶你的车吧,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师:为什么不耐烦呢?不愿意听呢?

生:可能他觉得车夫是一个下层人,他的疾苦和自己完全没有关系,内心对车夫是一种鄙夷,显示了俄罗斯当上层社会人的冷漠与麻木,与我们印象中的俄罗斯的贵族风度一点不像,可能也是社会的衰落吧?

师:你从中还读出了贵族气质的消逝,社会的衰落,看来这件事也不能删去。那我们就知道了契诃夫为什么选择这四件事来表现主旨了吧?

生:这四件事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自私,预示着整个社会都充满了冷酷与无情,而且四件事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当时俄罗斯社会的现实,既有作者对人性的批判,也有作者对社会的批判。

师:嗯,在老师没有补充社会背景的情况下,从文本中读出了作者对社会的批判,这一点很好,老师补充一下,契诃夫是俄国十九世界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代表作有《套中人》《第六病室》《万尼亚舅舅》等,有兴趣同学课外选择阅读。

师:其实我们在作文中也可以借鉴契诃夫的这种通过多件事从不同侧面来表现主题的写作方法,我把它简称为“多事显旨”的写法。同学们从文中可以看出“多事”选择上要注意哪些问题?

生:几件事的选择要注意从不同的层面或角度,不能让事情重复,同时这些事要有一个共同的作用,都能反映主题。

师:还有吗?

生:要注意顺序的问题,比如这里的四类人的地位与车夫姚纳越来越近的。

师:其实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同学们看这四件事是如何串联起来的?

生:以时间为顺序,按照地点的变化,将四件事串联起来。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尤其是第二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认识作者选材的精妙,看似平常的几件事,其实蕴含了作者的良苦用心,既学习了“以小见大”与“多事显旨”的写作方法,也窥视了当时社会的衰落,人与人之间的自私与冷漠。这样在鉴赏文本独特表达方法的过程中,渗透了对学生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

三、研读课文结尾部分,了解批判现实义文学的特点

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着力表现底层社会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是契诃夫批判现实主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文本表达上的一个独特之处。为了让学生了解这种文学风格的特点,笔者再次尝试设计一个教学活动,师生共同讨论:鲁迅说,“中国人只喜欢大团圆结局,受不了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如果按照中国古代戏剧“大团圆式”的结局,这里会怎样写呢?和本文结尾相比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结果如下:

生:可能会来一个朋友看望姚纳,甚至与他聊天喝酒;也可能是那个年轻的车夫醒来,与他聊他们生活的艰难;也可能来了一个洗衣的阿婆和他攀谈起来……

师:这样作者在姚纳与别人的诉说甚至泪水之中结束文章,不是更好吗?

生:这样表现力就不如原来了,说与小马其实是还没有找到诉说的人,小马的倾听与人的不愿听恰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有力地讽刺人的冷漠。

生:这样“大团圆”式的结束固然能让读者心中有一丝安慰,但这其实是一种麻痹式的自我安慰,与现实是不相符合的,减弱了文章的表现力。

生:这与文章下面的小标题“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也是相矛盾的,如果这个苦恼真的说出来了,也就不能称之为“苦恼”了,正是因为说不出来,说给小马听,才能给读者留下回味余地。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我只补充一点,这样结尾很好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特别注重底层社会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立足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也希望同学们学习借鉴这种“不隐恶,不虚美”的写作方法来表达我们身边的事情。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经过以上的讨论,学生对于小说“以小见大”、“多事显旨”的写法以及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布置课后练笔:以“烦恼”为题,选择几件事情来表达你生活或学习中的烦恼。

文本的内容是教学的起点,但不是教学的终点,过分关注文本内容不仅让我们教师不堪重负,而且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偏离正确的方向。在教学中,认识的提高、思想的熏陶、情意的感染当然是我们语文的任务,但这些不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4]它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的共性任务。“语文课程学的是言语的形式,即教材是‘怎么说的’”[5]因此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应该从繁重的文本内容中解脱出来,努力地带领学生去探究文本的独特表达,学习可变的文本内容背后的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的表情、达意、载道的方法,这样才能实现“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语文教学的“本体性”任务。

参考文献:

[1]夏D尊,叶圣陶.文章讲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7:34.

[2]吴格明.“文何以载道”才是语文教学的大道[J]语文建设,2015(10).

[3]茅卫东.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华东师大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所所长郑桂华谈语文教学[N]中国教师报,2008.11.24.

[4]吴忠豪.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研究[J]语文建设,2014(11).

上一篇:探讨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相关有效途径 下一篇:鼻炎非小事用药有讲究